书城保健养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9115900000005

第5章 中职学生入学适应必修课(1)

一位机械制造专业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开学没过多少天,刚进校门的那种喜悦之情和对专业的好奇感已经没有了,我只感到疲惫不堪,感觉压力很大。渐渐地我对新的学习生活感到困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滋味。我觉得自己好像无法适应这全新的生活,学习竞争激烈,老师要求严格,好朋友分离四散。和新同学相处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新的生活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我难以适应这儿的学习生活。

学生C:初中一直当班长,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的意识都很强,对看不惯的事情敢说敢管,习惯了居高临下。为了维护班级的形象,军训第一天他就和同学发生口角,班主任提醒他注意,但他不以为然。不久,班团干他落选了。一个热情大方的小伙子感到了失落,渐渐地心灰意冷,集体活动他能避就避,有时甚至还跟班委唱反调。后来也曾试着主动和同学改善关系,但似乎难以得到真诚的回应。他感到孤独、失败,十分无奈。

上述两例揭示的是典型的“中职新生适应现象”。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许还停留在以前,或者是内在的变化赶不上外在的转变,因此可能在心理、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各个方面都出现一些不太适应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中职新生现象”。

“中职新生现象”是在适应期内普遍存在的,是很正常的,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就会慢慢好转,新生也能逐渐融入新的环境中。但是如果适应期的这个发展性危机没能顺利度过,新生无法较好地进行自我调适,这就会影响到后续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干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第一节中职新生适应问题面面观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小猫先放进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又将它放进一间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空间里,结果小猫开始东倒西歪,连站都站不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小猫对新的环境感到不适应,出现了感觉混淆和行为反常。

其实人和动物一样,当进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不适应,有压力。中职新生刚从初中阶段进入中职学校,也会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一些迷茫、困惑、难受和不协调的现象。主要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上的不适应

初中毕业的学生大多在15~17岁之间,从心理成长来看,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成人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恨不得马上“独立”,反感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因此当他们离开家,离开原来的学校时,心理的“独立”愿望“终于可以实现”,在新鲜感的促动下,“好好干一场”的热情也会随之迸发出来,所以中职新生对于新的学习生活和结交新的朋友往往热情是比较高的。

然而,中职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离开了家的“温暖”、老师的“管理”和原来那些同学的“关心”,热情和新鲜过后反而产生的是无助、孤独和寂寞。于是,有的新生整夜、整夜地躲在被子里伤心流泪,在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中挨过一天又一天;有的则通过拼命吃零食或一个人躲着听音乐来寻求暂时的安慰;还有的上课开始走神,精力难以集中,常常是听着听着,思绪就不自觉地悄悄飘走了,等等。这些反应,在一段时间内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并形成了一种习惯化的应对模式,就会阻碍中职学生积极的适应,天长日久就导致学生缺乏自信、人际上变得退缩、与环境的不协调感加重,并进而影响到中职三年的成长。

除了在心理上不适应环境外,新生还比较容易感受到心理落差。刚到全新环境时,我们总爱这样问自己“这里的新同学和老师会喜欢我吗?我有没有吸引力?我有没有优势?”等等。在这样的自我探询中,有些新生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觉得“还是过去好”,“周围没有人喜欢我”,“班里的新同学不真诚”,“我不是班干部,成绩不再优秀了,不必严格要求自己了”等等。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但是,当中职学生离开家来到外地上学,在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众多的“心理丧失”——离开所熟悉的故土,离开那些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处境下的中职学生是特别不容易的。一方面,由于时空的限制,大家与以前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处于“疏离状态”;另一方面,全新的生活又要求中职学生们要尽快地建立起新的人际支持系统。这些都对中职新生的适应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也使得很多人出现恋旧情绪。恋旧本身没有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联结的自然流露和延续;但如果中职新生过度恋旧,沉浸于以前的日子,一味地怀念与过去的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在与新同学接触时总觉得新面孔不合意,习惯性地处处拿初中时好友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以致错过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或者对目前的暂时不适应状况全然采取抵触的态度就有问题了。

二、生活上的不适应

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同学都是走读,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上中职学校后,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再常常回家,因此需要自行安排好学习、生活。另外,初中时的学校生活与中职学校相比相对简单一些。从时间上来说,在初中时学生除了吃饭睡觉外,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在课堂上,觉得时间很紧张。到中职学校后,感觉“时间”一下子多出了许多,一般下午两节课以后就觉得没有事情做,闲置下来反而感觉无聊、空虚。为了填补这些空白,部分时间规划好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书看或做一些积极的活动,但对于那些自控能力本来就稍微欠缺的学生来讲,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发展和提高自我就显得有些困难,并且他们采用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又会致使新的问题产生。

从日常生活上来说,在中学,大部分学生生活费几乎是父母帮着计划的,一般一周给一次生活费,很多学生除了生活费以外,零用钱较少,属于自己支配的钱有限。而上中职学校后,家长几乎都是一次性给足一个月的生活费,需要同学自己计划使用,这样“会计划”的学生一般能安排好生活,而有相当部分学生觉得放在自己手里的钱宽裕了,可以随心所欲地花钱了,往往导致月末“伙食不足”,轻则再次向家长“追加”,重则“欠外债”,无形中加重了自己消极的情绪,同时也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三、学习上的不适应

由于中职阶段的学习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新生可能在刚开始时对中职阶段的学习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出现诸如“我觉得自己跟不上新的学习节奏”、“我变笨了”、“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强”、“我没有别人有后劲”等负面的想法和感受。

认真比较一下,初中阶段和中职阶段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之处。从学习目标上看,初中阶段的目标更多是打好各科基础知识,为顺利升上高一级学校做准备。而中职阶段的目标主要是三年后能顺利就业,因此中职学习的职业导向、应用导向非常明显。从学习方法上看,初中阶段老师的主导性发挥较多,学生的学习相对比较被动。而中职阶段,学生更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补充专业教育所需的课堂之外的知识储备。从学习内容上看,初中阶段的内容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而中职阶段的学习相对来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由于这些差异,要求新生到校后不论是学习目的,还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都要进行一定的转变,才能有效适应中职学习的特点。

四、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时间紧,也没有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人际圈子相对来说较小一些,除了老师和同学外,没有更多的交往接触,学生对老师的心理依赖和对同学的心理依赖性很强。上中职学校后,时间不像中学那样“箍”的紧了,学习要求上也“压”得轻了,加上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人际圈子一下子增大了许多。性格开朗的学生有一种好奇和热情,带着一种交往的冲动走入新的人际圈子,一般很快能适应。但是对于性格稍微内向的同学而言,可能在开始相互认识的阶段就不那么占有优势了。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上是快热型的,即很快能和别人玩到一起;而有的人是慢热型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相互了解,才能投入一段友情当中。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相对内向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上就一定不如外向型同学那么好,只是说在开始阶段,没有外向的同学那么活跃,那么容易与别人打成一片而已。可是,慢热的同学一旦与别人建立起友情,就会是比较稳重和持久的,而对方也会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慢慢去品读你这颗丰富、细腻的心灵。

总之,中职学生远离父母和朋友来到异地求学,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出现一些暂时的不适应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不切实际地认为所有糟糕的事情都只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反而会无端给自己增添很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只要中职学生在内心里对变化和新的环境带着好奇,客观而积极地处理所面临的种种不适应,既不一味地回避,也不沉溺于过去,那么丰富多彩的中职生活就一定会属于中职学生每一个人。

第二节适应问题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呢?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我反思、团体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途径的了解,主要从人格特点、成长背景和现实冲突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一、人格特征对适应问题的影响

一般认为,性格外倾型的学生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强,性格内倾型的学生出现适应问题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经过我们观察研究发现,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更愿意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应对不熟悉的刺激,因此确实比内倾型性格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但性格对适应的影响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例如冲动、急躁的人格特征,更多出现在外倾型的性格当中,但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学生,常常由于新环境带来的新的人际关系或者对规则的适应出了问题,而表现出心理上的不协调,与环境发生冲突,甚至表现出攻击性;反之,内倾型性格的学生,往往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少与周围环境发生明显的冲突,因此较少表现出攻击性,强烈冲突型的心理适应问题出现得就少。

可见,人格特征确实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适应问题,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的。也没有哪一种人格特征是完完全全的好,哪一种是彻底的不好。关键是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并了解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势和局限,从而真正做到能够扬长避短。

二、家庭教育对适应问题的影响

在心理适应问题中,我们会发现家庭教育对新生的影响非常大。家庭教育会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对待外界人和事的态度。有些学生会一直比较积极、主动地接受原来不熟悉的事物,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积极的联系。有些学生则会比较被动,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环境或人的变化,感到手足无措。

如果家庭教育带给学生的,是积极地面对变化,是包容地面对冲突,是调整自己来顺应环境,那么这样的学生是可以很快适应中职学生活的。而如果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性感受到的是一成不变、回避和退缩,那么这样的学生在中职学习生活中是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

对学生来说,家庭中根本的关系是亲子关系。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基本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外界进行互动的模式。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就决定着他(她)长大后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安全型的、逃避型的还是焦虑矛盾型的。一般来说,具有安全型的人际互动模式的新生,会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容易地从他人那里得到资源与支持,从而避免一些心理适应问题。而逃避型的新生则更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较差,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单凭自己过去积累的能力可能无法应付,所以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适应问题。

亲子关系的影响往往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才会体现出来,并且由于成人世界中发生的事很难与童年时代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亲子互动的模式既然已经固定,就会持续地产生影响。另外如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式等,也会在新生阶段以更直接的方式显现出对适应能力的影响。比如新生进入到新的环境中后,一定有很多感受是可以跟父母进行交流的。但如果新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沟通交流的意愿,则既缺少一个表达或者宣泄的渠道,又不能及时获得有用的反馈或建议,对于现实的困难应变能力就会弱一些,而且更容易郁积不良的情绪,就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

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一定会在新生的适应阶段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是影响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