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10

第10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4)

活动课程设置近十年,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活动课程的设置,既然是为了克服单纯学科教育的变动而在学科之外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综合能力设计的新型课程,既然要强调基于实践的学习,面对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那就不妨放弃寓意不准的活动课程的提法,突出“综合”和“实践”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活动课程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规范和提高。

从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发展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历史性联系。从本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活动课程范畴,它们之间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形态。

从二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秉持着同样的中心概念(经验、活动、生活、实践、兴趣、探究等)、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宗旨目标和同样的育人功能。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注重从教育现实出发阐述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些理解,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特点。课程设计上更趋于规范合理,如课程名称更为确切。

课程目标更加清晰全面,更加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综合性发展。课程内容更加整合,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主题的选择要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主题的探究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学习方式更加综合,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尤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构成及实施过程中的特有作用。课程实施既注重结果,更加重视过程以及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在体验中发展与提高。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实际上,就综合课程的传统意义而论,它是将两门以上学科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课程,是一种新的学科课程形态。一般说来,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相关课程要求在设计课程或进行课程教学时,不能只考虑单个学科的逻辑结构和排列顺序,而是要考虑与之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的教学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目的是寻求两门或几门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以便打破学科间相互孤立的状态。

融合课程是一种将那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或融合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跨学科课程,比如地球科学、数理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生态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广域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比融合课程更进一步,它不仅横跨一个知识门类的几个学科,而且常常横跨不同知识门类的几个学科,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教学内容组成的新学科。这类课程绝不是各相关学科知识简单凑合的“大拼盘”,而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组成的有机整体。

核心课程是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综合,它完全改变了组织课程内容的思路,不是以学科内容的逻辑为核心,而是以实际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课程内容。经验课程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它也不是遵循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课程,而是由学生自由地选择组织知识与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它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综合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有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综合性,而且包括实施方式与功能价值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不仅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整合了当代社会的综合性问题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在实施方式上不仅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而且把观察、调查、访问、参观、制作等多种具体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在功能价值上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系统能力以及良好态度、兴趣、观念的综合。

第四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及价值取向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和指南,教育理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起着指导与统率作用。教育理念、课程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基,没有理念支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犹如“空中楼阁”、“无椽之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作为基础与指导,否则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上的操作,而缺乏文化的创新与实质上的进步,因而也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与课程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们主要从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及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课程与教学整合下的教学观与课程观

20世纪末,人们在冷静的反思中逐步发展孕育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发展“课程教学”(curriculum'instruction),这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理念是美国学者韦迪(R·Weade)提出的,他以此来概括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实践形态。具体内涵可以解析为如下三方面: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transformation);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teaching as a curriculum process);课程作为教学事件(curriculum as a pedagogical event)。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不仅解决了一直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而且也给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基于“课程教学”理念,又充分体现了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变。

(一)课程观

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走向。毕竟,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传统观念只从教师教学科知识的角度定义课程,而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学的角度认识课程的内涵与本质,主张课程经验观。

我们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扩展了课程的内涵,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还能够包容得更多。过去我们常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是人类历史经验,即主要指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这是可以与知识划等号的,而在今天,愈来愈多的人认为课程的内容不仅如此,学习者本人的个人经验、直接经验也是课程的命题中应有之义。

广义的经验概括性较大,除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之外,既可以包括直接经验,又可以包括间接经验;可以包括个人经验,可以包括共同经验。用经验来定义课程,可以使得课程获得在被定义为知识时无法获得的功能,就是课程要让学习者亲身去经验——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经验都含有亲身经历的意思,能够体现课程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动过程。这种功能上的扩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认识的飞跃,改变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