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即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管理与活动评价过程中。
(一)活动设计
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在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与探究活动;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多元智力理论重视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多元智力理论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以及与社会中的人进行交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多元智力理论重视自我反省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反思和反省,以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重视观察自然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事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受。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具有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的功能。
2.完善学生的人格
以往的学科课程片面强调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完整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使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得到了发展,而且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品行以及完善了人格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兴趣可以迁移到其他新的学习与活动中去,又可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家长、社区人员进行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义务感与使命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和科学道德,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自主地进行主题设计、内容选择、方案规划,亲身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具有了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以及磨炼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必须与他人交流、合作与沟通,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学会了分享他人的思想和快乐,分担别人的悲伤与忧愁,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助人为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及文化几种关系而选择的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密切联系的主题,通过对这类主题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深入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以便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四大支柱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科技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是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和闪光点,从指导纲要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方案的设计,到具体活动的实施也都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着一种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鱼塘”的思想,即不仅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处、学会如何生存。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亲自实践,学会了如何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学会了如何去探究、去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指定领域的内容及其教育功能
除了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体现了不同的内容、特点、价值及功能。
(一)学校大型活动
学校大型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和充实学校的生活,为了完善和发展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举办的各种教育性的集体活动,包括一些仪式活动(入学典礼、开学典礼、结业典礼、毕业典礼、纪念活动等)、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劳动与实践活动等。学校大型活动体现了较强的集体性和社会性特点,因此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和功能。学生参与学校集体活动,通过与他人进行多向交流、交往,能够逐步形成集体的所属感和归属感,能够培养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学会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态度与能力,增强集体生活的能力。
(二)少先队、学生会活动
少先队、学生会活动是以全校性的组织单位(少先队、学生会等)举办的自治性的活动,比如广播活动、宣传活动、美化环境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慰问活动、保健活动等。通过这种民主的、自治性的活动,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生活的改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增强集体的归属感和连带感以及自主性、主体性和自治性。
(三)班团队活动
班团队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具有自主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它主要是为了适应班级生活的需要,为了提高班级的生活质量,围绕生活与学习习惯、健康与安全、理想与信念、道德与规范、人际关系等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而开展主题式的教育活动。集体性的班团队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的规范意识和道德,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行为,并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
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是学生同伴之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交往互动活动,它带有普遍性和偶然性。通过同伴间的交往活动,能够排除和化解同伴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和纠纷等,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爱心、正义感、公正心,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五)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
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比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剧等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功能,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各自相对独立性、等价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它们之间也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兼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性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与其他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它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综合课程的关系中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但又与前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课程目标来看,学科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系统、全面、完整的学科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有全面性,不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从课程内容来看,学科课程所传递的主要是人类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经验,这种经验主要是一种间接经验。学科课程的内容一旦确定,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宜推陈出新,不宜吸纳新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来选择课程内容,侧重于直接经验以及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
从课程组织和课程结构来看,学科课程注重逻辑性、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简约性以及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将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作为组织课程的基础,按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编写教材,各学科课程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非逻辑性,它不依赖于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以活动项目和方式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组织课程的基础和原则,课程的组织以问题为中心,一个活动的开展可以跨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
从学习方式和课程实施来看,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理解和认知。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的,因此它的实施是分学科或分单元进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以及操作性学习,因此注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以活动为开展形式,往往需要跨学科进行。
从课程评价来看,学科课程的评价无论从评价的主体、对象来看,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来看,都体现了单一的特点。在学科课程中,常常是由教师、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单一评价,一般都采用试卷评价的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等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指导以及课题本身进行多方面评价,一般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定法、苏格拉底式研讨法、表现性评定法等等。
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我们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因为学科与活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中早已指明,学科或科目内容的逻辑顺序要与儿童的主动心理序列保持一致,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或者说,科目目标和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得以表现,儿童在有序的自主活动中逐渐达到科目的要求。学科与活动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活动设计可以被看作是学科内容心理化的过程,是学科所蕴藏的逻辑经验向个体经验转化的过程。从这一过程的‘内容’上看,可以称之为学科课程,而从‘形式’看,可以看作是活动课程。”
因此,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截然分离,二者都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紧密联系。学科课程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技能可以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和某些学科课程的教学打通进行。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程
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这无疑是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即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想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针对我国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和现存课程体系的问题,活动课程便成为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活动课程的设置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将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先在实验区进行活动课程的实施,再将实验区的活动课程成果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使全国各地开设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