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57

第57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4)

第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活动。

第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是实施于全体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立足于全面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活动内容的确定、形式方法的选择、情境的营造和材料的设计,都应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应特别着重于学生一般态度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形成。所谓“一般态度”,主要是指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自然观等基本观念以及兴趣、意志、道德和审美等非智力品质。所谓“综合能力”,是指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都是以“综合”面目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娴熟地利用在学科课程中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去加以解决。

由于多年来学校中学科教育占主导地位,“应试”的倾向非常严重,对学生在“一般态度”和“综合能力”这两个方面的教育都明显不足,而综合实践活动对这些品质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优越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善于运用各种办法巧妙而执着地引导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科学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内容要科学,活动过程要科学,活动结果也应该是科学的。

活动内容要科学,是指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科学,要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作为活动的主题,尤其应注意选择当代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成果,以及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科学技术问题。

活动过程要科学,就是说要选择科学的方法组织各项活动。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包括对现象的调查、测量、实验、采集、制作、分析和综合等等。活动要着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提炼活动的内容,在实践的探索中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也应该是科学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不足,经验有限,有些活动本身甚至就停留在“前科学”的水平上,活动的结果是否也一定要求科学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低年级学生活动得到的结论可以是粗略的、肤浅的,也可以是近似的,但无论如何不可以是错误的,绝不能是似是而非的。

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虽然不单指科学技术活动,但总体看来,它的内容还是以科学技术活动为主体构建的,即使不是科学技术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也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也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所以,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更不许弄虚作假,必须培养学生从小坚持科学、信仰科学的好品质。

(三)兴趣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活动又要不断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兴趣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兴趣性原则,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生命力的体现,是人们探索某项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学生满怀兴趣的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搞不好的,即使搞起来,也会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兴趣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兴趣的初级阶段,通常表现为好奇心,随着对所投入活动的认识不断加深,当从情感上产生了“专注于斯”的倾向时,就会形成情趣,进而与某种专业或特定的活动联系,并对其产生追求的意向时则会形成志趣,最后,当人们将个人的志趣和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命运乃至人类的前途联系起来的时候,则会发展成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理想,达到思想境界的最高水平。要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健康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呵护和培养。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性,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方面的,要注意保护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和谐地发展,注意发现学生特殊的兴趣倾向,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四)适应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特点。

要因地制宜,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作为课程资源由地方和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理应主动适应各地的这些具体情况,不仅可以使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形式方法的制定要符合当地,特别是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把活动和当地经济与社会联系起来,主动设计能够促进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活动项目。

因时制宜,是针对那些时间性、季节性强的活动项目,一定要适时开展活动。特殊地讲,则是特指那些围绕稍纵即逝的临时性、突发性事件组织的活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提高设计活动的敏感和捕捉活动机遇的能力。如2004年底爆发的印度洋海啸,教师可在第一时间内引导学生设计和开展以海啸这一自然灾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适应性原则的实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的体现,一切以当地当时的条件为转移,不摆花架子,务求得到实实在在的活动成果。

贯彻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需要灵活地、恰当地把握各项活动的实施过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中以教材、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旧模式的束缚,努力开辟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新天地。

(五)创造性原则

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始终坚持把提高青少年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为贯彻这一原则提供了必要条件。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更应发挥课程的优势,使创造性的原则能够得到全面地贯彻实行。

创造力人皆有之,创造力可以培养,这是创造学的基本观点,并已为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但是异常脆弱,稍有挫折,就可能受到压抑而夭折,因此,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就要特别用心。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主要是实践问题。通过活动,要使每一个儿童都能懂得自我的价值,要培养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要鼓励他们创造的勇气、大胆的想像和新颖的设计,并坚定地把他们引向符合科学原理的轨道。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设立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位有幸涉足这一新课程形式的同志,都要关心它的现状和发展,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将它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六)个性原则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要充实受教育者的个性,使其得到健全和谐地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主张发挥个性原则,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个性”和“人格”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概念,都是对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即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促进能力发展和取得工作成就的重要条件,充分张扬人们健康的个性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对人的个性的认识和培养都很不足,有时甚至对个性不分良莠一概拒绝,有时还会将个性误作为个人主义加以训斥。要知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使受教育者在充分具备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和志向等个性特征的条件下健康地发展,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也是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人才多方面需求的必要条件。

贯彻个性原则,就是要鼓励青少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就要尊重他们,真正把他们当作活动的主体,坚定不移地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使他们成为活动主人,自主、自治、自律和自强,通过活动主动地得到发展。

贯彻个性原则,就要坚定地实施因材施教,要力求使活动符合每一个人的要求,对不同的人还可以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提倡不同意见的交流和交锋,激励创新精神,保护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向上的氛围和环境。

(七)安全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目的在于为课程的实施营造一个安全的条件,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以“活动”为特征,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实践,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存在危及学生安全的隐患,活动的组织者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措施,切不可掉以轻心,要确保活动参加者的健康,防止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活动需要走出教室,要到大自然或生产现场去的时候,除事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还应制定组织和行政措施,对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问题有预置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要严格禁止组织学生到灾区、疫区、严重污染区以及其他危险地区开展活动,遇有危及安全的变故发生时,应当机立断,采取应急措施,直至终止活动。

当室内活动涉及到电源、火源、可燃物质和某些化学药品的时候,应事先向学生传授操作规程、明确具体要求,以杜绝因“误操作”和“误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总之,“安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限制性因素,必须引起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

1.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开放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预防安全事故,注意自我保护。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预防学生校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校外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

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要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做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或事故。

第二,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第三,学生的校外活动应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的意识。

3.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要确保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活动,保障学生的安全,是不少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有效经验。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式

根据活动领域、主题、目的等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多种方式,其中师生互动合作和学生自主探究是两种主要的活动方式。

(一)互动合作式

指师生合作互动的实施形式及其策略。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是互动式的基本特征。强调与倡导实施活动的参与者做到信息情感的双向交流传递,过程的参与,指导与互动合作;要求采取设疑与提问方式、小组合作方式、集体讨论方式、师生合作参与实践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师生双向沟通与合作参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反应与大胆创造。

教师在活动中是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组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可扮演不同角色,以配合不同的情境与同学们的兴趣和需要,运用一系列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结合不同的主题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并参与学生的行动,安排同学以小组方式参与实践,探究问题,协助学生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通过日常生活和社会行动去实践。其目标是要使学生体会到是自己在学习、在活动、在反思、在体验、在发展,获取有关知识、经验、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