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58

第58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5)

互动合作式中的“互动”,包含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明确活动主题的基础上,依据教师预先设计或师生共同讨论设计或学生自主设计的系列问题和计划方案,研究包含在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信息。教师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采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从各种渠道和环境搜集、整理、研究信息,在分析思考和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又可能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反应和主动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互动合作式中,活动方式应活泼生动、形式多样。学生观察与考查环境、实验与分析、研究图表与数据、参与社区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师生运用讨论、辩论、判断、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论文写作与朗读、成果展示等方法表述、交流观点与认识。方法的选取与组合要符合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要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

互动合作式活动建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的基础上。教师激励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研究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并不断积累与总结经验,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自行组织实施,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探究与实践,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二)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式即研究性学习,它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师生活动轨迹及其步骤大致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参与。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实践探索为主的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多应采用后一种方式,突出实践探究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体验意识、探索发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总体上说来,互动合作式与自主探究式不是截然对立而是互相沟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要注意落实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体现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自主地得出结论并自主地对结论进行检查、修正和补充。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适时,在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辅助性的指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活动的控制者。

(一)确定研究课题

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必须有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途径是很多的。学生可以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也可以从教师引导下的与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中去发现,还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去发现。在学生体验、认识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情境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情境中所包含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直接面对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与自然的直接相互作用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无穷奥秘的愿望。

与此同时,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还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提炼。选择其中既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又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或社会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在选择实践活动主题时,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践活动应具有不同的侧重。如:小学阶段主要进行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而以科学实践为辅,宗旨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学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而以生活实践为辅,宗旨是在社会中学习。

(二)问题解决

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学生要进入具体问题解决阶段,通过实践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问题解决的内容包括:

第一,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情况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和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资料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二,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和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试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反思是否有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第三,初步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和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认识自我。

(三)表达和交流

在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试验报告和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和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形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学生通过交流和研讨,与同学们共享研究成果。

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使用都是必要的,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要根据实施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在确定课题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主题探究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确定问题解决的操作顺序以及活动形式等等;在表达和交流阶段,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交流进行指导。

以下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最让同伴喜欢》(四年级)主题活动的学习方法和实施过程:

1.确定要研究的方向,组建研究小组,初步明确完成任务的方法。

2.研究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小组不同成员所担任的任务是有差异的。有的自主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访谈调查,有的负责撰写报告,有的负责汇报,有的负责组织同学回答小伙伴的问题等。

3.查阅资料的整理和初步结论的得出由相当多的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目的在于防止小组定势思维对结论的影响),访谈调查材料的整理与初步结论的得出由相当多的小组成员讨论得出,最后由全部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得出小组的研究结论。

4.小组将自己的研究结论向全班汇报,与班内同学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小组同学对自己小组结论的提问。

5.根据其他小组同学对自己小组的提问对小组结论做必要的修改,再结合相关小组的结论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报告。

6.根据报告结论进行自我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无论采取何种实施形式,教师的指导作用都是必要的,只不过是作用大小不同而已,这两种形式是相对而言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方式,在初中中高年级和高中亦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不能绝对地看待这两种实施形式,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呢?这里,根据实施的阶段分别予以分析。

在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己有一种强烈地想弄清楚的愿望,能够克服学习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在主题探究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确定问题解决的操作顺序以及活动形式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集,对获取的材料的有效性、可靠性等进行鉴别,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总之,使学生具备主体的、动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此外,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及实施——进行总结并写出报告——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