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75

第75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5)

(四)管理和评价学生及其活动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的学生和自由的活动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既不能管得过紧,束缚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空间,也不能管得过松,漫无边际、离题万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积极激励和正面评价。因为活动的主题常常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的过程往往是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活动的结果常常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为此,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毅力,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与支持,是教师必须尽到的职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活动做出及时评价,并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和公正性,以评价促进学生深入开展活动。

(五)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探索为基本特点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应具有较敏感的探究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具有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只有教师具备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同时,教师自身对信息的发现与收集、处理能力,是提高教师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教师既要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能运用统计、整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各种资料。

(六)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恰当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研究方法等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和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结合实际,与学生一起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自己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研制适合学生和自己能力的活动,开发适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程资源,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学生的潜质。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教师评价的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对教师的评价,要运用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理念,关注教师在活动中的现实表现、能力展现、成果呈现等内容,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及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采取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成果评价的方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师评价工作,从而促进教师成长。

(一)自我评价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观认为,与外在评价相比,教师对自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与对象最清楚,最了解自己在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优势与困难,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及发展方向最为关注。因此,在实施教师评价中,应充分尊重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对教师来说,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内在心理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了解自己目标达到的程度、知识与技能的增长程度。

在实施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口头自评、书面汇报、填写相关表格等形式来进行。要求评价要全面客观,整体反映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二)专家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帮助和支持。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要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在活动的研究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宝贵意见能提升活动的质量。为此,在对教师的评价时,要认真听取专家们对教师教育理念、活动主题设计思想、活动实施策略、实施的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能力和水平。

(三)同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同行的参与,由于同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理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并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和工作背景。因此,他们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方法等方面能提出较为中肯的意见,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针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改进自己以后的工作。

(四)社会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同时,活动的开展可以解决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为此,在评价教师对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时,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活动开展的目标达成情况,掌握活动开展所取得成果和所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

(五)学生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师的直接指导对象,是教师工作的直接承受者。因而,他们对教师的工作效果具有最深刻的体会和判断。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能得到最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行为,增强指导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升活动的质量。

(六)成果评价

在评价教师时,教师本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获得的发展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完成的研究报告、总结等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课题小组的成功与教师的科学有效地引导和组织管理是分不开的。另外,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活动完成的科研论文或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

三、教师评价实施策略

(一)关注教师个体发展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断实践。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重视指导过程的评价

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包括:

1.教师对课题计划指导的评价。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研究方法。教师在制定计划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对课题计划实施指导的评价。学生是实施课题计划的主要执行者,教师主要是参与、指导、帮助,并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在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时,主要以教师的监控力度、责任心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三)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还要成为研究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活动中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课程意识和教学组织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进教师的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主。然而,实践能力是许多教师的薄弱环节,为此,应努力改进教师的实践活动,一要靠教师亲身参与实践,二要通过实施教师评价来引导和提高。同时,在对教师评价结束时,要及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本人,推广好的经验,吸取教训,帮助教师逐步改进实践,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第四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可以说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是: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人们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职业训练必要性、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的今天,人们把教师定位为专业化的职业,即教师专业。其表象是有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标识教师的职业智能;要规定教师的学历标准;有专门化教师教育机构;有专业提升的保障机制等。

基于此,教师专业发展应理解为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是在教师专业表象指导下,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身心素质的持续成长过程。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等。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等几方面知识。

能力结构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智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两方面,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定水平,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在教师特殊能力方面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系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下几方面内容至关重要。

(一)坚定的教育信念

所谓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其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教学的信念和关于自我教学作用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尽管教师对此可能并不察觉。

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教育信念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特点。教育信念一经确定难以改变,从而造就了教师所特有的道德人格。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创造出闪亮的业绩,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二)广博的知识

无疑,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具备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其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学者对教师知识分类和结构的表述方式不相同。综合起来可以把教师知识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等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不仅要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教学法知识,而且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仅仅依靠某些脱离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和课堂情境的教学“技能”训练难以奏效,只有设法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符合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

(三)高超的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者对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罗树华和李洪珍在《教师能力学》一书中指出:教师能力由基础能力(智慧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自学能力(扩展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能力应包括一般能力(智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两方面。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定水平,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其二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程度(态度)、职业理想、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专业动机)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影响教师去留、保证教师积极专业行为密切关联的因素。但专业态度与动机是其中两个核心因素,其他因素一般都要通过这两个因素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