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19118300000008

第8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是封闭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具有开放性。它不仅运用了本国的课程理论、设计原理与资源,更重要的是借鉴学习了国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知识。另外,各地区、各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时,也是既利用了本地区、本学校的经验与方法,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又将其他地区、学校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充分体现了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开放的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活动目标的制定和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制定立足于时代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差异,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深入发展与提高。在内容选择上,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大领域,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社区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和具体的问题情境来选择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

(二)活动实施

在活动实施方面,教、学双方都是开放的,没有过多的约束,师生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共同完成课程和实施。从活动时间来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来确定时间,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根据师生的需要和具体情境来选择活动时间,活动时间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从活动空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空间是开放的,可以在教室、学校,也可以在大自然里或互联网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突破了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活动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也是开放的,有学生自我管理,有学生小组管理,有教师的管理,有家长的管理,也有班级、学校、社区,甚至跨区域的管理,还有多种综合的管理。

(四)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开放的,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开放性上。从评价主体上看,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区相关人员、专家学者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的结果与过程;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指导方法、指导过程与结果;对课题的评价,包括课题的设计、课题的实施等等。评价方法是多元的,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定法、苏格拉底式研讨法、表现性评定法等等。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生成性特征的课程和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学生处理整体世界中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又包括着过程,透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的,综合就决定了它的生成性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循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地方、学校以及师生在活动之前都要对课程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但是,在具体活动中,常常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校与社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等来选择、确定课题、目标、内容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方法不断被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以前设计好的课题计划往往被打乱,而新的目标、主题、内容、程序、方法等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使活动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本身。正是这种亲历和体验,学生才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地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行为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获得逐步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及其教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结构和教育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国家的宏观指导,由国家设置基本的活动指导纲要和框架体系,地方与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活动开发,设计具体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内在逻辑联系,总的来说要围绕以下线索进行: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因时代、社会、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差异而不同。目前,我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划分为国家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它们具有各自的内容体系、特点及教育功能,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内容及其教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部分。这四大领域都立足于学生的实践与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与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从自然、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研究与探索,通过亲身实践,形成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具体的知识系统或某个学科领域,而是通过课题研究或项目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知识、直接获得的经验、方法和经过内化所积累的体验、方法、能力的总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体(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以及各种富有生活性的主题(如回归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之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以“创新”、“探究”为目的的学习形式和有关的学习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既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又不同于真正的学者或科学家们的专门以知识发现或问题解决为己任的研究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从研究过程看,大多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即使学生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解决策略,那也只是学习过程的“副产品”,而不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刻意追求的主要目标。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中,直接参与并亲历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参与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开展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既是一个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又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增进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过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与体验性特征的学习领域。其基本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既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和身心特点,又要考虑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避免形式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教条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

具体说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在特定的社区背景和条件下,以主题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参观、社会考察、公益劳动、义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运作方式,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生活、对社区的热爱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过程,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亲自进行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以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的过程。

这是一个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其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工农业生产领域以及第三产业的领域来选择和组织,比如到农场、工厂、超市、公司等地方进行劳动和学习。学生所从事的这些劳动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上,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的生活、生产领域里到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知识观,改变着人们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综合性教育,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认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这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四大指定领域的核心,既是其他三个领域学习的方式,又可以渗透于其他三个领域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研究性学习不仅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和社会综合问题为学习对象,还可以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这四大领域之间还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比如,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运用了社会调查、观察、实验、考察、访问、参观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涉及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引入又丰富了其内容结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教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有独立的内容、性质与特点,由此决定了其教育功能也是独特的,具体如下:

1.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在《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介绍了该理论。他认为个体至少应拥有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即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即有效运用数字、推理和思维的能力;

3)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即准确感受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位置以及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4)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即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tic intelligence),即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即察觉和区分他人的情绪、动机、意向及感觉的能力;

7)自我反省的智力(Self—questioning intelligence),即洞察、认识和反省的能力以及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

最近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即辨别生物和感受自然世界特征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及教育功能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