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由于持续的创新成为区域甚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南京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珠江路电子一条街、江北化工园、夫子庙美食街、新街口商贸区等大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南京经济的主要力量,产业集群创造的经济产值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从产业集群的数量、规模,还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以及集聚优势的发挥上,同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典范之地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过,南京产业集群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南京经济最大的亮点,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南京拥有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有利于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现象的发生;第二,南京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在产品研发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实力,而科技创新恰恰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但有利于发展以技术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产业集群,而且也是全市产业集群技术含量提高的有利条件;第三,南京现在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已具有一定规模,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正确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并辅之以市场环境的营造,会成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产业集群;第四,随着现有产业集群优势的不断增强,集聚的企业会更多,有利于现有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以及内部分工的细化;第五,政府的重视是南京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支撑,软件、新型显示器、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都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南京是一座工业体系完备、重化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长期形成的电子、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在国内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国内产业竞争的加剧,南京原本拥有的产业优势正在不断丧失,居安思危,充分利用国际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良好时机,优化和提升南京的产业结构是南京必然的选择。目前,南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正在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不断巩固现有的产业优势,围绕电子、石化、汽车,培育一批具有着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则在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支柱产业,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产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部门正在成为南京新一轮的产业重点。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不仅可以使南京始终保有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于提高经济规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南京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社会发展将突破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瓶颈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影响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在小康社会的考察中没有达标,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不完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住房、科学教育支出偏低等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不断缩小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在提高居民收入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需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综合体系。现在南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社会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问题,并明确将社会发展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内容,将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现在南京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在“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励下不断提高,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甚至超过2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将达到10000元,居民家庭财富将逐步由十万元级向百万元级过渡,居民消费则将实现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的升级。“十一五”期间,南京将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缩短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整合社会发展资源、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等方面,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为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社会事业将不再是制约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瓶颈,而将在与经济发展的不断互动中激发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发挥。
2.欠缺与不足
(1)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制约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新瓶颈
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指标都显示,由于能耗大、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是南京目前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南京的产业结构始终以重化工业为主,且经济发展还存在着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等问题,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众所周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不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据测算,目前南京工业经济发展中以科技创新、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率大约仅为20%-30%,而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则不断升高。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领域属于科技投入和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可是如果对全部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更低。然而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证明,只有那些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联邦德国1950-1962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4%,日本1955-1962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也高达62.8%。南京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按照H.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型显示,在此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50%以上。
全要素生产率的低下所造成的高能耗、高污染等情况已成为制约南京发展的“新瓶颈”,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可见,南京的经济发展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总量,但还缺乏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2)制度创新滞后仍将是南京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制度创新不足也是制约南京城市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家诺思曾指出,制度不仅是人们从事选择活动的理由(依据),而且给人们的选择活动提供了激励。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制度发展的过程,通过制度的有效建立不断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使人们的选择更合乎理性。因此,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发展观的转型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转型的观点,并包括如何使这些制度贯彻并发挥作用的一系列行为。目前南京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制度创新的不足,例如,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南京资源的有效配置;制度的创新不够限制了各类人力资源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制度的创新滞后导致南京高昂的交易成本等。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应由管理具体事务转向环境的营造,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城市内在的经济活力,从而促进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仍将影响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南京科技研发优势明显,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缺少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实用技术,科技研发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究其原因主要为:南京科技投入力度较小,尤其是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和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研发经费支出中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偏高,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经费支出结构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之间存在体制障碍,科研主体无法通过市场定价机制顺利实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中还没有占据主体地位,缺乏培育企业产生以及激励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安排;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引导扶持不足。由此可见,南京虽然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但是却缺少激发这些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完善体系和制度,也就缺少了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第三节南京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重点研究专题,倪鹏飞等人对中国城市18大产业的集群分布情况、不同行业的主要影响分力、影响中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部分城市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作出了分析。他们将中国的产业集群誉为“中国的龙脉”,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南京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鉴于这些情况,我们重点对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产业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南京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集群内部的企业通过相互的分工和协作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具有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现在的产业集群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马歇尔认为,集群内部的企业同时存在和具有“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企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企业间协作的互助行为可以获得这种“外部经济”。同时,由于资源配置的复杂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达到各种资源配置同时最佳的状态,但每个企业都在某些方面拥有自己的效率优势,而具有不同效率优势的企业的有机联合所产生的效率,就有可能优于未联合时简单相加的效率,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马歇尔仅仅阐述的工业企业建立集群后所具有的内外部经济,其实,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工业部门,在服务业等部门也同样存在。
目前在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形成了几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珠江路电子产品一条街、长江路文化街、湖南路精品街、夫子庙美食街、大明路——宁南汽车街、新街口商业区、建宁路批发商业区、赛虹桥建材商业区、江北化工园等。这些产业集群集中了为数较多的同类企业,大体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类型主要为中小企业。在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中,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江北化工园是属于典型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产业集群,新街口商业区以大中型商贸企业为主,除此之外的产业集群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型产业集群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并且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多数以商贸服务业为主。在产业分类上,南京的产业集群多从事第三产业的生产,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化工园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制造业集聚区,从事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珠江路电子一条街虽然是一个以加工、组装、研发等多种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区,但是组装、销售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他几个产业集聚区均以零售、商贸、餐饮等为主,属于传统服务业的范围。
三是以自发型产业集群为主。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上,化工园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长江路文化街的形成也具有浓厚的政府规划引导的因素,其余的几个产业集群以自发型为主。其中,夫子庙美食街、新街口商业区、建宁路批发商业区和赛虹桥建材商业区的形成都是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而自发形成的;珠江路电子一条街、湖南路精品街和大明路——宁南汽车街则属于近期内顺应人们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当然其中也存在政府引导的因素。
四是多属于独立型产业集群。在产业内部企业的协作关系上,化工园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较多,现在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入驻,园区内的企业在相互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上的关系也愈加紧密,使得产业链不断延伸,因此,化工园区属于协作型的产业集群。而其他的产业集群多属于独立型集群,集群内部的企业往往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协作和分工,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多为商贸服务业,其产业的性质也决定了产业内部企业相互之间独立、竞争的特点。
二、对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产业集群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1.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集群整体情况考察
倪鹏飞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18大产业中,长三角地区在每一个产业中都拥有较多的产业集群,从分布情况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产业集群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从分布情况看,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主要存在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集聚产业范围较广。倪鹏飞等人考察的18大产业涵盖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多数产业,其中制造业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包含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也同时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部门。长三角地区在这18大产业中都具有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集群所分布的产业范围是相当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