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为镇,管拓跋一族,置巡检使。咸平中入西夏,后隶雄州。今中卫高庙有古寺名“保安寺”,疑源于保安镇。《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条:今管镇七……保安镇,管蕃部一:傍家外生后巡检使拓拔第一族;汉户:主客二百三十四。
大佛寺石窟位于今中宁县余丁乡金沙村北,又名石空寺石窟。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1公里许。因地处腾格里沙漠,多数被沙淹埋。从已发掘的13个洞窟和百余尊佛像考证,石窟始凿于唐后期(即吐蕃攻占传统丝路沿线州县、灵州西域道辟通后),盛于元明,建有大佛寺。《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227页:石空寺石窟,位于今中宁县余丁乡金沙村北的双龙山上,宁夏史志有创建于唐、西夏或元之说。在西南的13个洞窟,其中以九间无梁寺窟为最大,宽12.5米,进深7.24米,后壁泥塑一铺五身像,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洞壁有彩绘……又356页:大佛寺石窟……开凿始于唐代,面积4500平方米……据方志记载:“寺创制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
会州治会宁县(甘肃靖远县)
北魏末置会宁县,西魏立会州,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州治移鸣沙,原址为会宁镇。唐武德二年(619年)置西会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会州。唐末陷吐蕃。宋初复置会州。雍熙二年(985年)三月,李继迁攻破州城焚城郭而去。咸平中入西夏仍为会州。永安元年(宋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宋攻取,修复城郭,改隶熙河兰会路,辖安西城以北六寨。正德元年(宋靖康二年,1127年)陷于金。乾祐十四年(1183年)西夏收复会州,金在会川城(甘肃会宁县郭城附近)侨置新会州。光定十年(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又攻取金之新会州,3年后金遣郭虾蟆收复。《宋史·夏国上》:“(雍熙二年)三月,破会州,焚毁城廓而去。”《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八月辛卯:泾原奏:折可适、姚古已领兵马二万进筑会州城。【按:据《宋史·夏国传》及《西夏天盛律令》的记载看,西夏一直有会州的建置。《宋史·哲宗纪》记载元符二年(1099年)宋收复会州,《金史·地理志》及《金史·郭虾蟆传》则说自金取陕西五路后一直有会州,只是在1220~1223年间被西夏攻占,据此,有人认为西夏后期无会州。这是一种误解。《元史·地理志》卷六十载:“会州……宋置敷川县,金置保川县,陷于河西,侨治州西南百里会川城,更名新会州。”又据《嘉庆一统志》转引《元一统志》,宋于崇宁三年(1104年)置会州,倚廓之县为敷川,即今甘肃靖远县城,金占领会州后,又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保川县。次年,会州陷于“河西”,即被西夏攻占,金将会州迁往会川城,是为新会州。所以《金史·地理志》将西夏会州称做“古会州”。】
东越崛山至西安州190里,南至青讷南心城(即宋之会川城、金之新会州)80里,西南至兰州300里,北临黄河。
物产覆鞍毡、皮毛。
黄河自西南入境,流经州城北数里折向北流。元丰四年(1081年)后,会州至兰州宋夏疆界以河为界,河对岸即夏国卓啰军司辖地。
青讷南心城(会川城)今甘肃会宁县郭城乡境
咸平中入西夏,属会州,永安二年(宋元符二年,1099年)陷宋,更名会川城。正德元年(宋靖康二年,1127年)陷于金。乾祐四年(1183年)夏收复会州,金于此立新会州。南至会宁关(颠耳关)60里,北至州80里。《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会州:……会川城,旧名青南讷心,元符二年建筑,赐名,属秦凤路。东至泾原路通安寨六十里,西至熙河路定远城一百五十里,南至会宁关六十里,北至新泉寨四十里。
青石峡(平西寨)甘肃定西县巉口
原为西夏会州地,天祐民安八年(宋绍圣四年,1097年)陷宋更名平西寨隶熙河路,南渡后陷金。南至安西城(定西县)33里,北至会宁关44里。
颠耳关(会宁关)甘肃定西县鲁家沟乡北
原属西夏之会州,永安元年(宋元符元年,1098年)陷于宋,赐名通会,未几更名会宁关,与唐之会宁关(在今靖远县北85公里石门乡小口子村,黄河西岸)有别,南宋初陷于金。东至泾原路和市7里,南经平西寨至安西城77里,北至黄河约160里,东北至会川城(金之新会州)60里。
怀戎堡甘肃靖远县共和乡打拉池
原属西夏会州,崇宁二年(1103年)宋攻取并筑堡,正德元年(1127年)复归西夏。东至泾原路西安州分界22.5里,西至会州60里,北至柔狼山宋夏旧界堠40里。
德威城甘肃靖远县东湾乡
《金史·地理志》载人庆三年(1146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即此。西至黄河4里,北至马练城20余里。
东北冷牟会甘肃靖远县高湾乡
原属西夏之会州,永安元年(1098年)陷宋,更名新泉寨,南宋初陷于金。南至会川城30里,西北至会州40里。
西安州治南牟会(宁夏海原县西安镇西安州古城)
宋初属会州。咸平间入西夏。城在天都山下。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纳妃没氏,于此建南牟会城,营造宫氏以居。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为宋将李宪攻破,宫殿俱毁。次年西夏收复,太后梁氏使乙埋修复,并于其周创立七堡。永安二年(宋元符二年,1099年),再次被宋攻陷,并于此改置西安州,建南牟新城,设驿站通镇戎军,建都仓名曰裕边仓,可储粮500万斤。西夏于元德八年(宋靖康元年,1126年)收复。人庆三年(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金正式将此州赐给西夏。州南有天都山,西夏开凿有天都山石窟。《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西安州。元符二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西至通会堡五十五里,南至宁安寨一百里,北至啰没宁堡三十五里。《西夏纪》卷九庆历二年,夏五月:纳妃没氏,营天都山居之。妃为没山女。元昊因天都与泾原路近,山川平易,劲骑疾驰渭州,日暮可至,特营宫室,日与没氏宴乐其中。《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四十二:西安州,元符二年以南牟会新城建。《宋史·张叔夜传》卷三五三:有地曰天都者……叔夜按其形势……建为西安州……《宋史·食货上三》卷一七五:明年(崇宁六年),又于陕西建四都仓:平夏城曰裕财,镇戎军曰裕国,通峡寨曰裕民,西安州曰裕边。《宋会要辑稿》方域十八牧马军寨:临羌寨……元符二年……五月十四日泾原路经略司统制四路军马王恩保以修筑天都、临羌寨、西安州,提举修城等官,诏各进官一级。《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庆原路:皇统六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从所请也。《续资治通鉴》靖康元年:九月……是月,夏人陷西安州。《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370页:西安州故城[西安镇老城村·西夏·明·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据《宋史·夏国下》和《嘉靖固原州志》等载,西夏初年筑,名南牟会……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长982米,东西宽980米,每边有19个等距离马面,相距50米。城墙存高4~8米,黄土夯筑,夯层厚8~12米。墙体内有原木,腐朽后孔径10~25厘米,纵横交错。开东、西门,并绕以瓮城。四周有护城壕,宽约35米。明成化四年在城内增筑东西方向隔墙一道。城内地表有大量砖瓦和陶、瓷器残片,除少数为宋、夏时期的遗物外,多系明、清瓷片。曾出土西夏官印一枚及菱形铜境等遗物。该城虽遇1920年代地震,但雄姿犹存。【按:西安州原本西夏境土。元丰四年(1081年)被宋将李宪攻破,次年西夏收复。元符元年底至二年初,又被宋军攻占,五月二十一日置西安州。】
东至萧关城90里,东南至镇戎军210里,西至会州190里,北100余里为西寿保泰监军司。
天都山在州之东南,即今南华山、西华山,时统称天都山。天都介宋五路间,元昊每入攻宋,必先至此点集军马,然后议其所向。《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天都山,按《关右陇西图记》并无此山,今西夏自为[名]天都山,在镇戎军西北百五十里。土地宽平,西南有路入渭州山外德顺军四寨。”
崛山在州之西,今未更名。
天都山石窟疑为西夏元昊时开凿,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安镇南7.5公里,今存石窟6个,大小殿宇13座。窟内造像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破坏殆尽。
三、东部诸州
盐州陕西定边县西南
战国秦置朐衍县,治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西汉仍为县,隶北地郡。东汉废县。西魏始置西安州,治大兴县即现州治,废帝三年(554年)改盐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盐川郡领五原一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盐州。五代后因之,宋至道初入西夏。《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盐州五原郡,今理五原县……元[原]领县二:五原,白池……地居沙卤,无果木,不植桑麻,唯有盐池,百姓采漉以为业。《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至道二年九月,]亲部分诸将……五路进讨,直抵平夏……王超、范廷召遇之于乌、白池,大小数十战。《宋史·郑文宝传》卷二七七:先是,诸羌部落树艺殊少,但用池盐与边民交易谷麦,会馈挽趋灵州,为继迁所钞。文宝建议以为“银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贩青白盐为命尔,请禁之……继迁可不战而屈”。【按:①关于盐州入西夏的时间:至道二年(996年)九月,宋五路军约期入平夏,会师地点选在乌、白池。从战事看,乌、白池有西夏众多的军队。因此,在至道初,盐州已入西夏。郑文宝建议禁青白盐也是在至道二年,可作佐证。当时盐州已属西夏,否则不会禁青白盐入境。②按《宋史·夏国传》所记,西夏自始至终置有盐州。③对古盐州治所,今有两说:一说在陕西定边县西南,一说在宁夏盐池县南营盘台。今从前者。】
东北至夏州300里,东北至宥州150里,南至安州180里,南至庆州500里,西至灵州300里。
物产青盐、白盐、皮毛、毡。州境有乌池、白池产青盐、白盐,即元昊与宋议和时求售宋境之青白盐;宋不允,并严禁私贩入境。从庆历三年(1043年)谏官孙甫的奏议看,西夏食盐的实际年产量为57万石。西夏之盐,“味胜解池所出,而其产无穷。既开其禁,则流于民间,无以提防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一月,辛卯,谏官孙甫又言:“窃见张子奭使夏州回,虽闻元昊欲称臣,然岁乞卖青盐十万石,兼遣人回易京师及乞增岁给之数。如闻大臣议于缘边置榷场,计卖盐五七万石及互市诸物。臣以谓西盐五七万石,其直不下钱十余万贯。况朝廷已许岁给之物二十万,今又许卖盐,则与遣北敌物数相当……今元昊世为藩臣,拥区区数州之地,非北敌比……盖盐,中国之大利,又西戎之盐,味胜解池所出,而其产无穷……卖盐之请,固不可许……”【按:孙甫说西夏盐有“五七”万石,是5~7万石,还是57万石?可以根据史籍核准。《宋史·食货下三》卷一八一说:“盐以五斤为斗,颗盐之值每斤自四十四至三十四钱。”如按57万石计,共2850万斤。按每斤36文钱计价,为10.3万缗(1000文钱为1缗)。因此,西夏盐产量为每年57万石,合2850万斤。】
五原县陕西定边县西南
隋始置县,因境内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五原,故名。
白池盐湖名,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境之北大池。唐景龙三年(709年)于盐湖东南置白池县,五代后废县。宋初至西夏设白池驿,为国信驿路所经。驿站遗址在今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北王圈村北2公里。白池所产之盐色泛白,称白盐,自唐代以来朝廷置榷税使以专其利。西夏仍大量开采,当地民众耐以维持生计。《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308页:白池县故城[花马池镇北王圈村北2公里·唐、西夏],城址位于北大池盐湖南岸1.5公里处,大多被流沙掩埋,但轮廓可辨。平面呈方形,边长约260米。墙以黄土夯筑,东墙开一门。城四隅有角台。城内地面散落大量黑、灰色陶片,建筑材料和少许唐宋钱币。
乌池盐湖名,即今陕西定边县苟池。自西魏以来开采,唐朝始置榷税使以专其利。其盐色泛青,故称青盐。西夏时与白池之盐大量开采,号称青、白盐,入销陕西各地。宋一度采用郑文宝之议禁青、白盐入境。
安州陕西吴旗县铁边镇铁边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