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夏地理志
19254300000010

第10章 行政建置(5)

亦名溥乐。今盐池县惠安堡东北老盐池村古城遗址即是。唐在此设温池县,唐开元初置燕然、烛龙二羁縻州安置铁勒九姓,寄治温池县界。《武经总要》误作“温地”。其西20余里有温泉,西北侧又有盐池,称温泉盐池,盛产白盐,洁白而味甘。郦道元《水经注》卷三高平川水曰:“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三盐湖经历代开采,至清末枯竭。浦洛河在“七百里旱(一作翰)海”中,地多荒卤。南至美泥寨50里,西南至韦州55里,北至圣泉70里,北至灵州170里。《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清远军条:东南七十里至环州,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圣泉,七十里至定边镇,又五十里至灵州。西,甜水堡五里。同书卷十八上环州条:北至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程。沙碛无邮传,冬夏少水。《宋史·阎承翰传》卷四六五:大中祥符初……请于浦洛河置馆,以待夏台进奉使。上以荒敻劳役,不许。《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一:秘书丞何亮……上安边书曰:“……自清远至灵武(编者注:即灵州),有溥乐,有耀德,盖水草之地,为河西之粮道,而悉有古城之迹存焉……国家之城溥乐也,必潜师于盐、环、清远……今特城二城,而贼不敢动,则可建溥洛为军,耀德为寨。”【按:①从各种史料综合分析,浦洛河是地名,而非河名。②何亮建议筑溥洛,耀德二城(未行),并说其地“有古城之迹存焉”,当系唐代温池县。③按道路里程考之,溥洛河当在今惠安堡东北,其地有古城遗址,俗称老盐池。】

温泉盐池今盐池县惠安堡镇西北,有南、北、中三池

秦以前即已由民间开采,自西汉武帝时收归官营,设盐官管理。唐、五代简称温池,朝廷设榷税使管理。西夏为白盐主产地,行销西夏腹里诸州及陇东、陇西、关中西部各地。今惠安堡盐湖南北各有西夏故城遗址,其西之西破城,当是西夏官盐机构驻地。《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309页:西破城城址[惠安堡镇西北3.5公里·西夏],俗称西破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30米,墙高7米,基宽9米,顶宽约2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18厘米。东西墙各辟一门,城四隅有角台。城内文化层厚0.3~1.5米。地表覆盖流沙。曾出土完整的褐釉花瓷瓶。地面散布黑釉、褐釉剔刻花瓷片和少量宋代钱币。同页:北破城城址[惠安堡镇西3公里·西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北破城。平面为方形,边长165米,面积27125平方米。墙以黄土夯筑而成,存高2~8米,基宽7米,顶宽1~2米,夯层厚16厘米,东墙劈门。城内文化层厚0.8米,有直径约40米的圆形黄土夯筑基台建筑基址。地表散布灰陶片、黑釉瓷片和建筑材料。《水经注》卷三高平川水: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唐会要·盐铁使》卷八十八:温池,置榷税使一员,推官两员,巡官两员,胥吏三十九人,防池官健及池户百六十五户。【按:《水经注》说,西汉盐官“故城”之北,就是惠安堡的三个盐湖。其方位正好与西破城西夏遗址吻合。当是西夏在汉盐官故城址原地重建。遗址东西墙各有城门,证明有道路穿过,以方便食盐运销及收税管理。温池在历代都设官盐机构,如唐代的温池榷税使,级别与州刺史相当,仅下属官吏就有43人之多,还有巡查官健、生产池户,必然专门筑城。西夏亦不例外。惠安堡西北的西夏北破城址,有圆形建筑台基,而且只有东面一道城,当与食盐运销管理无关,疑为庙宇类建筑。】

温泉在今惠安堡西8公里盐兴公路北侧

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记之温泉,1992年作者前往考察,见有30余泉眼冒出泉水,汇成约6亩之湖,更有人捕得4斤多重之鲤鱼。水从湖西10米宽之沟流出,为甜水河之源。2006年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将其拓展为数十亩之湖,筑坝蓄水,泉眼湮没湖底。

旱海亦名翰海,唐末五代气候干旱形成,在今宁夏盐池、灵武、同心县及甘肃环县交界地区,介灵、盐、韦、环四州间,周700里,多沙碛少水泉,故称旱海。

青刚峡一作青冈峡,在今甘肃省环县洪德乡西北,是灵武路上的险要之地。宋张舜民诗:“青刚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如山山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嘉靖《宁夏新志》记为“青铜峡里韦州路”,实误。

鸣沙郡治鸣沙县

西夏置鸣沙郡,属灵州,治鸣沙县,辖今中宁县全境及中卫县的河南地区。黄河,西自雄州流入,经郡城北数里东流,再40里出峡口入灵州。有蔚茹水,源出六盘山下,北流过萧关城东,在郡城西汇入黄河。

东至威州180里,南至萧关200里,西至黄河不及3里,北至灵州130里。

鸣沙县宁夏中宁县鸣沙镇

北魏始置。城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名。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会州,建德六年(577年)州、县俱废,为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599年)复县属灵州。唐因之。宋开宝年间废县为镇隶灵州。咸平中入西夏,复置鸣沙县,后又置鸣沙郡,均隶灵州。有御仓,名曰天丰仓,可诸粮百万石。元丰四年(1081年)冬十月宋五路征西夏,刘昌祚路出鸣沙得窖藏米百万即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四年:十月,辛巳,泾原兵既破磨脐隘,行次尝移口,有二道,一北出黛黛岭,一西北出鸣沙川。鸣沙少迂,诸将欲之黛黛,刘昌祚曰:“离汉时运司备粮一月,今已十八日,未到灵州,倘有不继,势将若何?吾闻鸣沙有积粟,夏人谓之御仓,可取而食之,灵州虽久,不足忧也。”既至,得窖藏米百万,为留信宿,重载而趋灵州。

蔚茹水今清水河

即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所记高平川水,因汉在其上游置有高平县而得名;又因汇水含碱量高,水质咸苦,亦名苦水。唐、五代、宋、西夏改称蔚茹水,宋代又称葫芦河。明代后改称清水河。源出固原市西南40里开城镇黑刺沟垴,流经城东南,再经县北境及海原、同心县境,至中宁县鸣沙镇西汇入黄河。清代河口段改道,由中宁县泉眼山西入黄河。流域面积8500平方公里,干流长180公里,年径流量约1.65亿立方米。宋、西夏时,流经镇戎军东、萧关城东及20多个城、寨、堡。沿河有交通大道由宋镇戎军直通西夏之灵州。《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蔚茹水,一名胡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中。《宋史·李继隆传》卷二五七:先是,受诏送军粮赴灵州,必由旱海路……继隆请由古原州蔚茹河路便。《宋史·刘昌祚传》卷三四九:昌祚出葫芦川,次磨齐隘……进次鸣沙川。《嘉靖固原州志》山川:清水河在州西南四十里,发源六盘山下,至鸣沙州入黄河。《万历固原州志·地理志》山川:清水河,在州西南四十里,发源六盘山下,逼绕城东北,下至鸣沙入黄河。《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宁夏镇:清水河,在镇南三百五十里。河流甚狭,自平凉府固原州流经此,经宁夏中卫鸣沙故城南[西],注于黄河。一名胡芦河。宋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自兰州伐夏,至胡芦河而还即此也。

二、南部诸州

威州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古城遗址

《西夏地形图》误标作“本咸州”。其地有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西汉于此置三水县,并置安定属国都尉管理降附的匈奴左谷蠡王部。唐咸亨三年(672年)为安置吐谷浑部置安乐州,欲其安且乐也,后更名长乐州,至德后陷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更名威州。五代废。《宋史·郑文宝传》城古威州议即此。咸平中入西夏。元昊称帝立国时置威州。并于州东北15里筑新城置韦州静塞军司,后期为与新城区别,改称南威州。《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元昊既悉有夏、绥……而洪、定、威、龙皆堡镇号州。《宋史·夏国下》卷四八六: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南威……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曰韦州静塞。《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嘉祐六年……明年,又改……韦州监军司为祥祐军。《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323页:红城水城址[下马关镇红城水村北1公里·汉·唐·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疑为汉三水县故域,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530米,南北约560米。城墙黄土夯筑,高约9米,底边宽11米,顶宽4米。夯层厚8~13厘米。四面辟门。四墙设有马面。城内文化层厚约2米。发现少量汉代陶片、灰砖和大量唐代陶片、莲花纹瓦当,以及大陶瓮、开元通宝等。【按:《西夏地形图》将韦州和静塞军用一方框框在一起,以表明与旁边的“本咸州”不在一地。而“本咸州”当是“南威州”的抄录笔误。威州遗址尚存,作者1992年去现场随手拾到新石器时期的石杵及西夏时的茶色小瓷碟,唐代瓦砾、瓷片随处可见,瓦砾下是木结构物燃烧后的灰烬,足见西夏威州城也已毁于战火。据《宋史·夏国传》载,西夏立国时称威州。后期改称南威州,可能是为与新建之韦州在语音上有别。西夏韦州遗址亦存,在威州之北8公里,即今同心县韦州镇老城。】

东至盐州240里,东南至清远军80里,南至宋镇戎军380里,北至灵州220里,北至兴庆府340里。

铎落山在州西20里,即《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达乐山、长乐山,《太平寰宇记》所记之铎落山,明代改蠡(读螺)山,今名大罗山。峰峦耸翠,山势雄伟,有良木薪秸之利,又有铎落泉水。《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州:……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废鸣沙县:长乐山,按《十道记》云安乐州在灵武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下北山,一名铎落山,以山下有铎泉水,故以为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宋史·郑文宝传》卷二七七:威州在清远军西北八十里,乐山之西[东]。唐大中时,灵武朱叔明收长乐州……即其地也。

折姜会宁夏同心县马高庄乡东,西夏于此设和市与宋边民贸易。《东都事略·任福传》:适安抚史韩琦行边趋泾州,闻元昊阅兵折姜会、谋入寇……《宋史·种世衡附种古传》卷三三五:与弟诊破环州折姜会,斩首二千级。《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环州条:安边城……东至清平关四十里、西至折姜和市贼寨八十里。《西夏纪》熙宁元年九月下载:折姜会距环州永寨一百二十里,本属中国,自元昊据为和市处。【按:据《宋史·地里志》载,折姜会在安边城之西八十里,而安边城又在甘肃省环县罗山川乡北境,故将折姜会考订在马高庄之东。】

韦州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南1公里处之旧城

西夏建都立国时所立诸州之一,为静塞军司驻地,都六年(1062年)改祥祐军。城近方形,今遗址东西571米,南北544米,东、南有城门,南门外套瓮城。城内有康济寺浮图,为西夏早期所建。塔高9级,明代增高4级,今完好无损。《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323页:韦州城址[韦州镇南1公里·西夏、明·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西夏初为静塞司所在,名曰韦州,后改为祥祐军……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71米,南北宽540米。城墙黄土夯筑,高12~14米。外墙四周有马面49座,间距43米。四面辟门。城内现有西夏砖塔和元代塔各一座。

东南至清远军90里,南至威州15里,北至灵州205里。

雄州宁夏中卫市柔远乡

唐始置州,在今中宁县石空镇西,中和元年(881年)西徙至承天堡。后晋废州设昌化军。宋初为昌化镇,管吐蕃一族,置巡检使。咸平中入西夏,中期置雄州,晚期置应里县。【按:《西夏地形图》所标雄州与唐末雄州的位置一致,约在今中卫县东之柔远。】

东北至灵州200里,南至黄河15里,西至凉州540里,北至兴庆府390里。

沙陀在州西40里,即今腾格里沙漠南缘之沙坡头。1226年成吉思汗伐西夏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即此。

黄河在州南15里。河水出峡北流入州境,改东流,有灌溉之利,沿河置九渡以利交通。

应里县宁夏中卫市柔远乡

亦作应吉里。原为应吉里寨(蒙语发音为力吉里),西夏晚期升县。《元史·太祖本纪》:“二十一年(1226年)秋,取西凉府搠罗、河罗等县,遂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里等县。”【按:见[明]宋濂等《元史·太祖本纪》。又据同卷13页:“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大掠人民及其骆驼而还。”照此,则1205年尚为寨,置县时间当在其后。】

昌化镇今中卫市城关附近

唐置雄州,五代初因之。后晋废州为昌化军,北宋为灵州河外七镇之一,系吐蕃族居地。后入西夏,复置雄州。《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条:黄河北岸:昌化镇,管蕃部一:吐蕃村巡检使委尾一族;汉户:主客四十二。

保安镇疑在今中宁县石空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