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正能量
19307600000016

第16章 幸福守望——每一天,睁开眼睛已是幸福(1)

小心轻放的纯真

诚实是人类的美德之一,已经活了“上千年”。很多人只看到诚实的表面,认为不撒谎就是诚实,其实,完整的诚实包括两方面,既有言语上的诚实,也有思想上的诚实。而且,我个人认为,思想上的诚实更重要、更有内涵。就好比女人曾说:“我宁愿他对别人示爱,但心里想的是我,也不希望他说爱我的同时,心里在想别人。”当然,举出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思想诚实和言语诚实的不同,并且突出前者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男人真的这样对待两个女人,最后,估计两个女人都会跑掉。

所以,假如现在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意地为自己的行为撒谎,第二个人先在思想上欺骗自己,然后想象自己在做一件高尚的事情,我想,大家都会认为第二个人更不可爱吧。而那些说谎的人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又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进行大量的诡辩。其实,正当的、善意的谎言很少,相比之下,伪装的谎言要多得多。然而,说谎在良好的社会制度里要少得多。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说过谎,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人们都知道说谎不对,可为什么还有人去做呢?其实,不诚实主要源于对生活的恐惧。在“大无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们从小就受到智慧和友善的“保护”,所以心中坦然,即使对陌生人也无所畏惧;而那些自小受到严厉管教、不停教训的孩子,因为害怕被责骂,往往会撒谎。所以,孩子开始并不会撒谎,撒谎是对父母恐惧的迅速反应。但是这无关道德,因为毕竟他还小。他的思想里还没有“诚实”这种意识,所以根本不知道说谎是不良行为。然而,当他发现大人也在说谎时,他也会有样学样,在这种环境下,他就学会了不诚实。如果孩子能在毫无恐惧的环境中成长,并且父母本身没有撒谎的行为,那孩子就不会撒谎了。

孩子是否诚实?这是一个十分严谨的问题。家长在判断孩子有没有说谎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

儿童的记忆还不完善,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回答大人的问题,这时候他就会根据大人的表情和语调来回答是或不是。比如,他们对时间没有清晰的概念,不满四岁的孩子不辨昨天和一星期以前的区别、昨天和六小时以前的区别。所以,当你问他时间的时候,他只会靠猜测“你的意思”来回答。

另外,有时候儿童还会根据戏剧性的特征来说话。有时候,他们看动物片太投入或玩儿得太认真,就会根据主观观察到的、想象中的事情来取代客观事实,比如他会告诉你:“妈妈,花园后面有一头狮子。”这显然是动物片看多了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孩子虽然言语不真实,但是并没有欺骗的成分。

孩子小时候认为父母无所不能,以我自己的儿子为例。他现在不满四岁,我们分开的时候,他经常会问我:“爸爸,我在做什么?”当我回答不知道时,他竟然不相信,在他看来,我就像超人一样,无所不知。

还有一件事情令我记忆犹新。复活节的时候,我给他买了很多彩蛋,然后叮嘱他:“不要吃太多,否则会生病。”结果,他真的因为吃得太多而生病了。然而,他病好之后竟然满脸喜悦地告诉我:“我病了,爸爸,你告诉我会生病,我真的生病了!”那样欢喜的语气,就像做了什么成功的事情一样。父母对孩子应该有耐心,然后再辅以严格的管教。四岁的孩子可能偷吃零食,对父母说谎,但是从上述情况来看,我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这样做。

孩子会说谎,父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毕竟他们年少无知。当发现孩子说谎时,不应该通过惩罚或恫吓的方式,而是应该柔和充分地对他解释不说谎为什么好。否则,只会增加他对你的恐惧,也会增加他撒谎的动机。因此,家长首先自身就不能做孩子说谎的助推器。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的品性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要想让孩子不说谎,家长必须诚实。当孩子已经知晓你撒谎的劣迹,然而你还在言辞凿凿地告诉他撒谎不对,你的话自然就失去了权威性,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也会逐渐下降。

父母过去总以奥林匹斯山神自居,教育孩子,他们自己也总是保持理性的姿态。夏娃肯定不会告诉她的儿子们,她曾经吃过禁果。因为这样做不理性,对维持父母威严没有好处。所以她会选择隐瞒“实情”。但这却是成人式的“欺骗”。

当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他是为了他好。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孩子听到这句话时眼里流露出的怀疑和不屑。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选择不予理睬或者阳奉阴违。

因此,家长不要给孩子树立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就算相信也不会喜欢你。我很小的时候就看透了周围维多利亚式的欺骗,并深感厌恶。所以我发誓决不会把这种欺骗嫁接给我的孩子,直到现在,我一直在遵守自己的诺言。

巴拉德博士在《变化中的学校》一书中重点强调:“不要威胁孩子,如果你威胁了,就必须实施你的惩罚。如果你对孩子说:‘再这样我就杀了你。’如果他真的这样了,你就必须杀了他;否则你就失去对他的威信。”然而在生活中,家长威胁孩子要惩罚他,却不真正实行的做法经常出现。其实,这是对孩子更为不利的撒谎形式。当你许诺“再这样就惩罚你”时,到时候就一定要惩罚他,哪怕“小惩大诫”也可以。如果家长一向说话算话,孩子以后就会乖乖听话,避免给自己、给大人找麻烦。

有足够惩罚的理由时(比如他确实做了不可原谅的事情)再对他进行威胁,否则就不要。但是“对抗”并不是解决事情的最佳形式,所以,不要仅仅为了你的面子就打定主意去坚持不必要的威胁。然而,通过令他恐惧的事情进行威胁是最愚蠢的,比如说做坏事会让警察锁起来或让怪物抓走,等等。因为这会让孩子在精神上产生恐惧,导致他以后完全不信赖你。

把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作有生命的物体去对待,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欺骗。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慎撞到椅子或桌子上,家长会立刻跑过来,一边拍打碰痛他的地方,一边说“讨厌的椅子”、“讨厌的桌子”。这样的语言如果听到太多次,孩子就容易偏离自然法则。相反,如果他哭了也不去管他,那么他不久就会意识到:哭、生气都没用,下次要巧妙地避开它们才行。这样做有利于孩子获得对付没有生命的东西所要用到的技巧,同时也有助于他认识到人的力量有限,不是无所不能的。

在性方面撒谎更是不应该的,关于性教育,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有所讲述。

孩子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会问很多个为什么,有些是智力型问题,有些不是;有的问题令人讨厌,有的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解释,去诚实地回答,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就算他问到一些你和其他人看法不一样的问题,你也要真实地说出你的观点;比如宗教问题、生死问题、战争问题、刑法问题,等等。对于一些很难的科技问题,你也要尽量去解释,告诉他更多的能理解的东西,那些他现在不理解的部分会激发他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知识的欲望。而不是用一句“你现在还不懂”敷衍了事。等他长大,学到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时,你曾经告诉他的答案就会成为让他快乐的宝藏。

和孩子坦诚相待会让他对你愈加信任。除非你说的话和他内心的强烈愿望发生冲突,不然他会十分愿意相信你说的话,比如我在上面提到的关于儿子和复活节彩蛋的事情。其实,要得到孩子的信任非常简单,只要让大人的说法得到他的证实就可以。如果你对他实施了威胁,但是并不实行,只是靠不断的恐吓来吓唬他,那么,孩子很容易会精神失常。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正直、公正、坦率、自重,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当他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之后是不可能说谎的,除非是一些善意的谎言。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在言语上保持诚实,更要教会他们做到思想上的诚实。诚实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外在的名声和财富都重要,对自己诚实,对别人诚实,这就是孩子快乐崇拜开始的地方。

我们现在还不能老去

幸福的人都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热情。

吃饭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人们对于这件小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吃饭这件小事探讨热情对幸福的意义。

首先,我们把吃饭的人分成五类:厌食者、贪吃者、美食家、病人、胃口好的人。对于第一种人来说,吃饭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无论摆在他们面前的食物如何丰富,总是提不起兴致。他们吃过各种山珍海味,也没有机会尝尝“挨饿”的滋味。食物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维持生命体征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别无意义。尽管他们对吃饭不感兴趣,可还是每天机械地重复吃饭的动作,因为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规定他们必须出去应酬、大吃大喝。他们厌烦所有的事情,吃饭和其他烦心事比起来算是比较“可爱”的事了。所以他们不再抱怨,因为他们清楚,即使抱怨,也改变不了什么。

和厌食者对立的当然要数贪吃者了。贪吃的人一看见食物,就像饿鬼一样扑过去,暴饮暴食,没有节制,最后把自己搞得越来越胖;第三种人是美食家,他们在进餐前,满心期待能够吃到高水准的饭菜,结果却发现没有一道菜能入得了口;第四种人是病人,对于他们来说,吃饭是一种义务。因为“要遵医嘱”,所以为了健康必须吃一些营养品。最后一种人是胃口好的人,他们的食欲永远那么旺盛,除非吃到打嗝儿,否则他们会一直吃下去。

热情和生活的关系就像饥饿和食物的关系。厌食者和苦行僧对应,贪吃的人和骄奢淫逸者对应,美食家和爱挑剔的人对应,苦行僧、骄奢淫逸者和爱挑剔的人对生活中近一半的乐趣进行指责,认为它们缺乏美感。

人生犹如一场宴席,生命会奉献很多好东西,人们对待好东西的态度和人们吃饭的态度是一样的。从以上五种人对待吃饭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胃口好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当前社会出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那就是除了那些贪吃的人以外,几乎其他类型的人都觉得自己比那些具有良好胃口的人高级、优越。在他们看来,饿了就吃东西,日子美好了就热爱生活,这是俗不可耐的。他们认为那些人头脑简单,对其加以鄙视。但是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

热情过度就会形成一种着魔的状态(就像古装剧中,武林高手因为练武痴迷会走火入魔一样),由于受到某种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状态难以避免,但必须承认,这是一种病态,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所以需要及时治疗。

以吃草莓为例,一个人喜欢吃草莓,而另一个人不喜欢吃,那我们能说,不喜欢吃草莓的人比喜欢吃草莓的人高级吗?这不是草莓好坏的问题,而是个人兴趣的问题。喜欢吃草莓的人称赞它们美味,对草莓“没有感觉”的人说它们味同嚼蜡,然而不得不说,爱吃草毒的人比不爱吃草毒的人多了一种快乐,在生活中也就多了一种乐趣。和不喜欢吃草莓的人相比,他更好地适应了有草莓的世界。

喜欢足球的人比不欣赏足球的人多了一种快乐,讨厌读书的人比喜欢读书的人少了一种乐趣。一个人的爱好越多,他得到的快乐越多,受到命运摆布的机会就越少,因为即使在这件事情上遭受挫折,他还可以在另一件有兴趣的事上得到快乐。我们的生命有限,在短暂的生命中不可能对事事都感兴趣,但可以尽可能多地培养兴趣。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充实、圆满、丰富、多彩。

从前有两台香肠制造机,主要功能就是把猪肉制成香肠。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两台机器分别命名为甲、乙。

机器甲一直对猪肉怀有高度的热情,生产了无数的香肠。机器乙却鄙视猪肉,认为猪肉和自己没有关系,觉得自己的工作比任何猪肉都有趣、神奇。从此之后,它拒绝和猪肉合作,转而把精力放在研究自己的内部构造上。可它没有想到,一旦失去加工原料--猪肉,它的“内脏”也无法正常运转。于是它越研究,越觉得自己的内部空虚、愚蠢。那些因为猪肉而转动的美妙零件都静止不动了,最后它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机器甲就是对生活怀有热情的人,机器乙就是对生活失去热情的人。心灵就是一部神奇的制造机,它以最让人吃惊的方式把它的原料加工、糅合起来,可一旦失去了外部原料的基础,它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心灵与制肠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只有对一件事情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动力去深入地了解它、研究它,让它变成我们的经验。而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必须自己去找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心灵必须为自己获取材料。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不会想到去利用它们。注意力向内的人不会去关注他周围的事情,因为他在它们身上看不到价值;注意力向外的人,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有意思的事情,然后再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发现美妙、有益的形式。

热情有多种表现形式。歇洛克·福尔摩斯在大街中央无意间捡到了一顶帽子,他仔细地观察它,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帽子的主人是一个酒鬼,可能还因为酗酒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妻子和他的感情肯定也很冷淡,不如原来甜蜜。”他对一件物品(还是一件被人遗弃的物品)尚能如此感兴趣,对生活中其他事情、其他人的态度可见一斑。生活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一定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