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19423000000014

第14章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3)

从人的心性上来看,人都自视甚高。据此可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老师。你硬要当他们的老师,只会让人生厌,别无他益。但是我们却天生喜欢让自己尴尬,喜欢扮着老师的面孔吓唬他人,教育他人,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的事,我们却偏要做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却要强加于人呢?老祖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老师。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他人更讨厌和嫉恨你冒充他们的老师。

①我们很浅薄,却自以为很高明,结果,浅薄的人自告奋勇地批评高明的人,让人且怒且好笑。

②我们是对的,但在那种场合,不合适指出别人的短处。如对方是领导,正在作报告,又如,我们是客方,对方是东家。

③我们是高明的,但因身份的差异,不能指出对方的错处,如下级对上级,臣民对皇帝。

④他人极需要荣耀的时候,如在女朋友面前,等等。

如果在上述情况下,我们不明情理,冲撞他人,他人定会异常恼怒,会视我们为仇敌。糟糕的是,好多人都难明这种事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因此而得罪他人。树敌生怨,结果惹下乱子或敌怨,我们还不知道咎由何取,谁是祸首,糊里糊涂地在人际关系中失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爱当别人的老师,不仅不讨人喜欢,更会制造敌怨。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几乎没有目的和没有必要的闲言碎语而敌怨于人,遭惹杀身大祸和积年仇怨。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就因为改了两句襄阳才子牛僧孺的文章而让后者嫉恨了若干年,当上唐朝宰相后还耿耿于怀。这件事,让刘禹锡大为震惊自己早年的轻率。看来好为人师并不是一般的小错或坏事。

可是凡人无论年幼的,年长的,聪明的,愚蠢的,有才干的,没才干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有身份的,没身份的,却偏有这种心理缺憾,爱自视高明,率身为师。这样确实贻害颇多。不如降格虚心,旁观看人,犹如看戏看电影,欣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不必和他们费口舌之争,这样不仅显得清闲许多,也显得境界颇高,又不产生敌怨,不亦洒脱而超然世外?

的确,爱当他人的老师,即使他人不喜欢,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因此开罪于人,这样两头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做它干什么?

聪明人把锋芒藏起来

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可是很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失败呢?实际上,这种人不仅仅事业要失败,有时连自家的性命都会丢掉。

《孟子·尽心下》记载:盆成括刚在齐国做了官,孟子就断言他的死期到了。没多久盆成括果然被杀掉了。孟子的学生惊问其故,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不知道谦恭,处处锋芒毕露。这样,小聪明也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

“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中的凤姐不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真正的聪明可使人伸展自如,也只有真正的聪明才是人生的依凭。

同时,以不聪明的人对付聪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谓为人处世的绝妙手段。

人际交往中,有若干种层次、类型。因此交往时的言行举止、方式方法都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孔子周游列国时,马跑脱缰吃了庄稼,庄稼的主人很生气,扣留了马。孔子弟子子贡能言善辩,主动前去说情,可是他费尽口舌,庄稼主仍不放马。孔子说:“你拿人家听不懂的大道理去说服人,就好像是用马牛羊三牲去祭奠野兽,用悦耳的音乐去娱乐飞鸟,怎能行得通呢?”

孔子派马夫去对庄稼主说:“你不在东海种地,我不往西海旅行,我的马哪能一点也不碰你的庄稼呢?”庄稼人便接上了茬,两人谈的很高兴,也放了马。

子贡“对牛弹琴”,结果事与愿违,孔子圣明,人尽其用,使马夫可成子贡不成之事。

“以愚困智”运用得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历史上宋太祖巧选陪伴的故事便是典例。

“南唐三徐”皆以知识渊博在江东颇有名气,其中尤以徐铉知名度最高。南唐派徐铉到宋朝谈判朝贡之事,宋朝派差官做陪同。当朝臣相都担心差官辞令不及徐铉,十分为难。宋太祖见状,思考片刻便传旨:“命将殿侍当中不识字者录名十人,进呈。”下面照办,持名册于太祖,太祖大笔一挥道:“此人便可。”文武大臣都愕然,但见太祖主意已定,不敢再谏。

殿侍接旨,不知为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去南唐迎使。开始徐铉口若悬河,旁观者惊讶不已,殿侍无法应对,只好哼哈答应。徐铉不知宋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还是侃侃而谈,试图从差官口中得到点什么。可是几天过去了,差官只是“守口如瓶”,徐铉无奈,只好无言。

太祖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用之于政治,可见太祖的大智大勇。

以愚应愚,容易沟通;以愚应智,智者无计可施,真乃处世之妙法也。

位居第二的好处

许多高智商者往往无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在某一领域显露出的才华并不能确保你在其它方面也成功。

维克多·加姆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靠推销小电器挣了百万之巨。1988年,加姆买下了“新英格兰爱国者球队”,可要经营一个人事纷纭的足球队与推销电动剃须刀完全是两码事。果然,加姆接手后球队就频频失利,随后又因球员对一名女记者的性骚扰而闹得沸沸扬扬,球队因此声名大跌。等到加姆从中脱身时,他已经赔进了几百万。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士和真正聪明的成功者都能明了在这些失误中所蕴涵的教训。他们乐于倾听他人意见,绝不自以为是;他们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绝不画地为牢;他们遇事深思熟虑,也深知自己才智的限度。

山姆·沃尔特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商业才子,这位以5美元起家而到如今拥有550亿美元的沃尔特王国的商界大亨,从不满足于待在他的公司总部里,而是坐着他的飞机到各地去考察他的那些为数众多的连锁店。他能耐心倾听各种各样的“同事”(他称雇员为“同事”)们的意见,甚至常常亲自站柜台将商品装在购物袋里递给顾客。

沃尔特的谦卑即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那些竞争者往往因此而低估了他,而他自己的雇员对他则无比信任,能与之畅所欲言。“我们并不精明,我们只是能根据意见善于变化而已。”这是老沃尔特留下的一句箴言。

哈罗特·丁克尔在他长达39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最有成就者几乎都不是那些智力顶尖的学生。这些人往往明白这样一条道理:“当你位居第二时,你会更加努力。”

神龙见首不见尾

我们知道,龙可称得上天地之间威力较大的动物了,但龙如此强大,还是经常的隐藏自己。所以龙在日常的活动中,根据情况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其实就是韬晦之计。

韬晦之计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丰、战机尚未到时,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免对手发现自己和谋害自己,从而保存自己,以待今后再战的计谋。

韬晦之计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丰富多彩,特别是那些面对君王之威,深陷官场险恶之中的官吏来说,他们如果不懂得一两种韬晦之计的话,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下面就拣取历史上的几种加以举例说明:

(1)装疯卖傻可以保身

燕王部属葛诚被建文帝收买,骗朱棣入京(南京),建文帝本想将他扣留,但一时找不到借口,便又放他回了燕京。燕王一回,立刻装疯卖傻。有一次出门几天不回,后来有人找到他,见他睡在泥淖里,把他扶起来,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扶我出去?”他在暑天穿着皮袍围着火炉还浑身打抖,说天气太冷了。以此瓦解了建文帝对他的猜忌。

(2)自伤避祸

在国民党抓壮丁时,有一位青年农民将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掉,抓兵的见他没有食指,无法扣动枪的扳机,便没有抓他,从而躲避了战死的厄运。

(3)安睡保身

宋神宗年间,苏轼被人诬陷而下狱。一天夜里他正要入眠,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苏轼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

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假如苏轼没有狱中安睡的胆魄,真不知将会怎样。

(4)巧为避祸

中国古代有个叫周玄素的画家,一天皇帝高兴命令他在宫殿的墙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说:“我还没有游遍全中国,不敢接受你的命令。只有请你先勾勒一个草图,我好加工润色。”于是皇帝就亲自拿起笔,画出了规模宏大的模样,让周玄素加工。然而此时周玄素又说:“皇上山河已经确定,哪能稍作更改呢?”皇帝听他这样说,也只好笑着作罢了。就这样,周玄素巧妙地违抗上命,躲避了可能因不合旨意而招来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