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胡华文集(第五卷)
19428800000051

第51章 三 人物纪念(18)

劫后余生,重视党史——怀念刘型同志【43】

(1986年2月15日)

切磋党史

刘型同志【44】是身经百战,革命经历十分丰富的老革命。建国以后,他写了《黄洋界保卫战》等不少革命回忆文章,我常常向他请教,他也常常向我要一些党史文字资料,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50年代,我同他多次作党史的史实和理论的探讨,也常有书信往还;在假期,有时作竟日的盘桓。第一次大革命的武汉时期、井冈山的斗争、中央苏区的创建、红五军团和长征、三五九旅的南下……这许多重大的历史征程,他都是亲历者,而且他一向是一个重视党史的有心人,所以对这些历史过程,他记忆清晰,评述中肯,如数家珍。对历史人物的臧否,他也很有见地,他不仅革命经历丰富,理论修养也高,所以能较深刻地、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我从这位革命老同志的言传身教中,得教益很多。他比我年长一辈,但他没有一点架子,相见以诚,总是在热情的同志友谊中切磋琢磨。

“文化大革命”中

“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后,刘型同志这样的正直的忠厚的老共产党员,当然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他同我一样,都是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我还年轻,身体也还好,而他是伤残多病之躯,年事已高,我很关念他,但音讯不通。后来听到一个消息,说井冈山博物馆在1970年找了一些在江西的当年井冈山的老同志萧克、刘型等开了一次座谈会,他们如实地回忆了当年的历史情况,被林彪集团指责为“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我得悉后,一则得知他还健在,再则也担忧林彪进一步对他和萧克同志下毒手。

回北京

林彪败亡后,周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展批判林彪的极左思潮,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许多老同志纷纷从各劳动营地回到北京。1972年初,周总理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准备开放党史陈列,先筹办一个研究室,我被从江西干校劳动营地调到革命博物馆任党史顾问,这时刘型和他的夫人程宜萍大姐也被调回北京治病。那时,我临时住在一个五层楼上两间小房间里,他老两口扶着病躯爬到五层楼上来找我,而他俩也临时住在火车站旁边一间狭窄阴暗的小房间里。相见如梦寐,我们是又经历了一场劫后的余生,握手喜极,置酒倾谈。我们庆幸林彪的败亡,大的动乱似已过去,但仍担忧江青一伙尚在台上,周总理处境仍很困难。刘型同志在延安时期就反对过江青,他对时局的隐忧,我是深深了解的。后来,逐渐得悉小平同志将恢复工作,我们对此寄予很大的希望。这几年,他总是把小平同志逐步恢复工作的消息,小平同志同江青一伙斗争的消息,尽先告诉我。

不可数典忘祖

那时,我们谈到许多开国的老干部被迫害致死,谈到红卫兵运动。他很痛切地感叹这批青少年的迷误,他说:“他们不懂啊,不懂党的历史,不懂革命前辈们创业的艰辛,所以他们才受骗,残酷地迫害这批老革命干部。”他决意以晚年的余力写一部艰苦创业的革命历史,写出老革命干部们饱经艰辛风霜、牺牲流血的事迹。他说:我们不写,林彪们就可以任意篡改历史,年轻一代数典忘祖,革命的优良传统会中断。他计划从大革命的失败、井冈山斗争写起。他写作的计划比较庞大。中央根据地、红五军团、长征、南下,还有一些人物,如徐彦刚、游雪程、王尔琢、陈毅安等烈士,都是他所熟悉的,他都想写。我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部工作时,他常来找我要材料,我也常到他家里去讨论。但是他毕竟年事已高,特别是总理逝世以后,他伤感过甚;唐山地震后,他的健康明显下降。粉碎“四人帮”后,他很振奋,仍决心把井冈山斗争历史写成。直到他病重住院,胡耀邦同志去看他时,他仍念念不忘,想把他已收集的大量材料及打好了腹稿的井冈山历史写出来。耀邦同志很鼓励他的志愿。可惜他竟赍志而殁。

他一生勤俭朴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风十分正派。从不做任何有损于党和人们利益的事,对亲属也是严格要求。从1972年后半年,他搬回原住址后,小小的四合院,陈设一直是那样简单朴质,只是卧室、工作室里的书越堆越多。小小的庭院里种了几株他心爱的桃树和葡萄,他余暇时和程大姐松土、施肥、浇水、修剪,以此为乐。到秋季丰收时,他每年都摘一些送我品尝。

斯人已去,德馨长留。我和子女们每提起刘型伯伯,他们都说,共产党员如果都像刘型伯伯那样一身正气,简直是用不着整党了。所以,我说:我们党是光明的,有希望的,因为有刘型这样毕生正派不苟的老同志做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