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19454000000009

第9章 日本三洋因会计舞弊元气大伤

引言

2007年2月23日,由于怀疑国内电器巨头三洋电机在2004年3月结束的财务年度中,蓄意把子公司亏损的1900亿日元减报为500亿日元,并把隐瞒的巨额亏损留于事后冲销,日本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其历史账目展开调查。受此事件影响,三洋电机当天股价跌了28.8%,投资者信心一落千丈。

此次事件,因与2001年“安然造假丑闻”在手段与金额巨大程度上都极其相似而备受人们关注,被媒体称为日本的“安然事件”。

2007年3月,有消息称,日本证监会已决定不就财务报表问题起诉三洋电机,也不主张罚款。但是,外界对于此次造假丑闻对三洋的影响估计并不乐观。作为典型的具备核心技术的日本家电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三洋在此之前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强势,它在经营上的衰落以及如此大胆在财务报告上做手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自身评价的过于自信,对所要面临的风险没有恰当的估计。三洋能否恢复元气,还需要时间来判定。但是,已知的结局是:井植父子双双被“逐出”三洋,井植家族对三洋60年的控制就此告终。

三洋造假案始末

“战后派”的惊人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一个叫井植岁男的人从制造自行车灯起家创立了三洋,并以一句“没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精神”成就了三洋。井植岁男是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内弟和助手,1947年正值松下蒸蒸日上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毅然告别了姐夫和在松下的高位,独自在大阪创建了三洋,并于1950年正式成立三洋电机株式会社。1954年三洋电机在大阪证券交易所及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日本第一家生产销售喷流式电动洗衣机的公司。

在日本的电子工业史上,三洋曾经跟索尼、松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在鼎盛时期,三洋的股价远远超过了松下、东芝等死对头。19世纪80年代初期,三洋在中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曾是不少中国和韩国企业学习的对象,它对质量体系的控制、在营销手段上的创新以及对产品线的全盘规划,都一度成为中韩企业的“教科书”。

当时,东芝、NEC、松下、三星等日韩财团企业都采用整机生产为主的产品策略,而三洋在没有财团体系支撑的环境下,无法将产业链由关键零部件向整机生产延伸,也无法与竞争对手形成抗衡之势。于是三洋采用美国式的经营思维,虽然涉及的产业领域相当广泛,但实际上,三洋的核心产品仍在于其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一些整机的生产则通过合资公司完成,或采用OEM方式委托生产。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三洋实施OEM战略,利用其精益求精的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的零配件供应系统来为其他公司代工,赚取加工利润。这一策略确实为三洋带来了一定的辉煌。在2000年到2002年,因为日本经济疲软而使日本企业普遍遭遇经营危机的时候,三洋是业绩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当时,三洋是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OEM厂商,产量最高时占据了全球份额的30%,客户名单包括索尼、东芝、奥林巴斯、柯达等。它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池OEM厂商之一,为日本同行、诺基亚手机等代工的电池,已经成为当时质量保证的标志。此外,三洋OEM的产品还包括充电器、CPU上的风扇、闪存、模拟半导体芯片等。

1999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行榜上,三洋公司以营业收入147.27亿美元,利润2.02亿美元,资产额224.79亿美元,排名第277位。三洋在世界各地都有其投资发展的足迹,其产品在海内外热销,SANYO品牌彩色电视机在美国市场一度达到销量第一。三洋的产品线也十分全面,从电视机、相机、MP3播放器到洗衣机、微波炉、工业电池和电脑芯片,还开发了诸如面向油电混合车电池的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销售额最高达到2000亿日元。

三洋危机连连

在制造领域的辉煌,令三洋骄傲不已。长久以来,三洋一直沉浸在自身成就的喜悦之中,没有及时地清醒过来,看清周围商业环境翻云覆雨般的变化,公司高层一直坚信加强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将是三洋无往不胜的法宝。所以三洋的危机几乎就是从成功的顶峰开始的。

由于仅靠生产就能赢得各类大单,三洋对研发的投入越来越不重视。尽管从表面看,每年三洋研发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实际上经费都只用于生产线的改进,而非新产品的开发。所以,随着商业环境的迅速改变,三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来,三洋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大研发的力度,纷纷生产出了新的产品,并在一些领域上取得了飞跃。当三洋慵懒地睁开惺忪的睡眼看清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已经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市场销售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别人。当年缺乏研发能力、不得不向三洋购买机芯产品的索尼、东芝、三星等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替代产品,产业链向前延伸,三洋的大客户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其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三洋原来的对手松下则暗中加强了半导体事业的研发,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了等离子电视业务,同时在AV领域中取得了飞跃。三洋的狂妄自大使得自己将这些传统优势领域拱手让出。

经过2001年的辉煌后,从2002年到2004年,三洋的利润一直都未达到销售收入的2%。到2004年年底,从DVD播放器到洗衣机,三洋消费品部门净收入的跌幅高达20%。在2005年,代工策略的缺陷终于引起了三洋的全面溃败。随着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增长开始放缓,各个厂商开始调整出货量,三洋的数码业务开始出现大规模萎缩,数码相机部门的利润下跌了3%。同时,三洋的另一个利润支点——手机业务也因手机降价潮而陷入低迷,并由于缺乏一流的技术创新而不断被松下、LG、三星等赶上……

产品的技术变革已经给三洋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天灾又趁机袭击了三洋。2004年10月,日本新漓市小千谷附近发生了里氏6级的地震,导致三洋电机全额出资、生产三洋的核心业务半导体的新泻三洋电子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停电,生产线全数停摆,造成高达11亿美元的损失。这是三洋历史上亏损最为严重的一次,三洋从此一蹶不振。然而,虽然说是天灾,但是也有人祸的成分。新泻一带被公认为是地震的频发地区,当时,松下、夏普等公司的工厂也遭受毁灭性破坏,但是这些公司因为拿到了数额不菲的保险赔偿最终渡过了难关。然而,当时三洋的总部由于处于高层调整期,管理层忙于内部的政治斗争而没有让包括半导体工厂在内的子公司参加地震保险,由此对于地震造成的损失只能自身“消化”。

天灾之后,质量问题更是让三洋雪上加霜。2006年12月,日本头号移动运营商DoCoMO宣布,召回三洋公司制造的130万套手机电池,原因是用户反映这批电池存在过热和断裂故障。手机电池召回事件给三洋带来了约合1700万美元的损失。2007年年初,三洋电机公司再次无奈启动新一轮的召回。电池风波未平,三洋的洗衣机又出了问题。由于洗衣机存在起火隐患,2007年1月,三洋宣布对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出售的全部164万台洗衣机进行召回处理。2007年3月,联想又宣布召回ThinkPad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部分三洋锂离子长寿命电池,数量约20万块。对于消费者来说,三洋的品牌已经越来越不值得信赖了。

试图改革扭转局面

在公司不断面临困境之时,公司高层也试图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扭转败局。2003年年初,意识到危机的管理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性改革,一方面将总部原来的900人裁减至370人,另一方面将集团的事务部细分为300个业务单位,重视成本的业绩评价制度以及新的执行董事制度,规定指明业务单元以三年为限,不能达到赢利水平者立即裁掉。同时,集团引进一个名为“合同年薪”的薪酬制度,意指相关人员年薪会根据达标程度而于80%~120%浮动。此外,三洋将长工制度改为三年任期制,不能达到公司目标者期满便要离职。本来外界对以上改革十分看好,但2003年财务数据显示,三洋子公司依然出现高达1900亿日元的重大亏损。日本媒体报道指,三洋的高层知道用一年时间改革根本不够,但也明白投资者不愿与三洋一起冒险,于是为了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开始造假。2003年,公司的账面上还保持了赢利,但到了2004年,亏损的势头已经难以遏制。2005年3月公布的2004年度财务报告上,三洋亏损达到最高峰的11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净亏12亿美元后,三洋宣布进一步推行改革自救措施,其中包括委任原为公司外部董事的野中知世为三洋主席兼CEO。但是,野中知世根本难以扳回败局,2005年,三洋的亏损达到1715亿日元;2006年,三洋亏损更是达到2057亿日元。

除了对企业内部进行组织上的改革,三洋也积极地出售一些业务。2005年10月,GE向三洋提出收购三洋电机信贷的计划。当时,三洋正与三井就此进行谈判。然而,最后三洋电机信贷既没有落入GE囊中,也没有为三井所得,而是被高盛这只大麻雀所捕获。2005年12月,为了换取高盛对三洋的投资,三洋不得不将三洋电机信贷的大部分股权卖给高盛。高盛以330亿日元获得了三洋电机信贷42%的股权。据估计,这部分股权大约能卖479亿日元。也就是说,仅持有一年多时间,高盛兵不血刃,其收益就超过了140亿日元。三洋在三洋电机信贷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19.1%,后又进一步减至16.7%。不过,高盛并无兴趣亲自管理三洋电机信贷。因此,当GE公司于2007年3月再次提出收购三洋电机信贷时,高盛毫不犹豫地就松手了。

2006年2月8日,账面已是“衣不蔽体”的三洋不得不向股东宣布,实施增资计划,吸收高盛集团、大和证券与住友三井金融集团集体注资3000亿日元(25亿美元),用于恢复财务健康,并推进结构变革。然而,令三洋和井植家族始料不及的是,三洋的改革还未见成效,假账丑闻的曝光就将其推进了难以翻身的泥潭。

身陷假账丑闻

2007年2月23日,距离三洋电机2006财年结束的3月31日还差30余天,三洋被日本媒体曝出涉嫌在2004年度对子公司的账目进行粉饰,对子公司原本亏损的约1900亿日元未能全部并账,只在对外的财报披露中填写了500亿日元的亏损。日本《朝日新闻》披露,在2004年3月结束的财务年度中,三洋实现净利润134亿日元,但次年净亏损却高达1371亿日元,在截至2006年3月底的会计年度净亏损2057亿日元,落差之大,让人咋舌。事实上,三洋公司2004年的利润是靠着对控股子公司的亏损并未做并账处理的手段粉饰出来的,还将大部分亏损延后冲销。如果把亏损完全写入财报,公司将显示出赤字。对此,三洋方面解释未冲销亏损,之所以瞒报亏损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损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弥补。岂料事与愿违,这家子公司的亏损日益加深,因此三洋不得不在2005年的财报中披露了这一数据。日本金融监管机构也对三洋电机的历史账目介入调查。

三洋电机伪报假账的消息一传开,三洋股票在东京股市上遭遇了抛售狂潮,股价一天内大跌21%,市值损失了860亿日元(约707亿美元),蒸发了1/5。

2007年3月2日,三洋发表“否认做假账”澄清声明,指“我们不认为曾经做假,但我们还是决定接受当局的意见,自行进行修正”。三洋此举是为了避免出现日本证监会要求金融厅命令该公司修正的情况。这之后,有消息称,日本证监会已决定不就财务报表问题起诉三洋电机,也不主张罚款。但是在本来就不景气的经济大背景下,此次造假风波对三洋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有可能彻底摧毁投资者和客户对企业所剩无几的信心。受“假账案”影响,三洋电机宣布将解散其与海尔合资的设在大阪的“三洋海尔”公司,紧接着又宣布将再解散两家子公司。

家族统治的终结

在造假案之前,三洋历届最高领导都是来自井植家族的人:井植岁男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出任社长,随后井植岁男的长子井植敏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井植敏担任该公司总裁兼主席近20年时间,于2005年卸任。其后,其子井植敏雅接任。2007年4月2日,受造假丑闻的影响,井植敏雅辞去三洋电机总裁一职,由现任副总裁佐野一郎接任,时任公司最高顾问的井植敏也宣布离任。这标志着井植家族对三洋公司长达60年的统治时代结束。此时,高盛已经成为了三洋头号大股东,接管了董事会并开始积极掌控公司管理。

案例点评

从2003年以来,曾经辉煌一时的三洋噩梦连连,险些被证监会摘牌,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而在日本显赫一时的井植家族也黯然地将祖辈苦心经营起的三洋拱手让给了资本大鳄们。三洋的危机有天灾,更多的是人祸,对业界快速变化的迟钝反应以及对产品质量保障的不足都使得其经营业绩以及品牌声誉大打折扣。而在财务上造假更是折射出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1.对内外部风险评估不足

以三洋为代表的日本电子业在20世纪凭借着高质量和低于欧美的价格在全球享有盛名。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整个电子业的战略是想靠自己的关键技术优势固守一个高利润的市场。然而随着科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技术越来越容易被模仿,资金供应充足的研发体系让技术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这种技术变革趋势留给技术独占者的商业化时间非常短暂。在这个时候,谁越早开始变化,谁就越能抢得先机。

前文中提到,三洋的失败几乎就是从成功的顶峰开始的,原因就是三洋没有及早地意识到这种变革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它既没有对自身的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忽视了对业界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外部科学技术因素方面风险的防范,使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对手纷纷拿出新的创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自己则原地踏步。如果技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就不会收回足够的可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就又不能进行新的技术研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企业就会被市场远远地抛在后面。三洋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三洋之所以出现了研发上的落后,就是因为其长期迷恋于代工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由于仅靠制造加工就能赢得订单,三洋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只进行生产线的改良,而不进行产品的更新,致使自己长期以来缺少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也忽略了对一线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发。

如果三洋能够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自身的产品及研发能力以及整个行业产品及技术革新有全面的分析,就会知道不在产品生产上有所进步会使得公司的内在价值被无情地削弱,也就不会漠视研发的重要性。三洋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类型。不应该着眼于小利,只靠替其他品牌生产产品为主业,不发展自有核心产品,而被其他国家竞争对手以多方面的新产品迎头赶上。

2.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

和大部分家族企业一样,三洋一直被井植家族牢牢地控制着,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公司的治理结构不能达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会使得一些战略上的决策过于盲目和专断。同时,公司的治理不规范,就会使得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弊端,严重影响内控的建立健全。井植家族作为大股东唆使公司财务人员不对子公司的巨额亏损做并账处理的行为,正是钻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的漏洞。这种瞒报将会给小股东带来严重的影响,也会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以及公众对于公司的信心。所以三洋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应该注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大股东采用不正当手段损害公众利益,应该完善会计系统控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建立检查复核机制。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重点防范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以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等问题。

结语

“安然丑闻”尘埃未落,“三洋会计舞弊”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只是,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悲剧总是重演?

参考文献

[1]穆一凡.日本三洋曝会计舞弊案面临摘牌危机[N/OL].第一财经日报,2007-02-26.http://tech.tom.com/2007-02-26/04BJ/84120427.html.

[2]李默风.安然丑闻案敲山未震虎三洋电机财务造假再惊全球[J].IT时代周刊,2007(6):56-58.

[3]邓莉莉.假账绊倒三洋[J].大经贸,2007(4).

[4]白益民,张凌.离群的三洋[J].CBR,2007(9):130-135.

[5]悠远.三洋,偶像的黄昏[J].经营者,2007(7):56-61.

[6]何顺文,高衍璋.三洋沉浮记[J].首席财务官,2007(7):31-33.

[7]蔡恩泽.三洋缘何落败[J].知识窗,200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