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教写作系列丛书:十分钟爱上写作.初中卷
19505100000004

第4章 构建情景理的美好世界(3)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美文简析

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植物类灵性美文,以纯描写植物为主,结合感悟议论,寥寥400多字,却异常美丽。没有非常多的素材故事,却融入了个人情感思想在文章里,边叙述描写景物,边以景寓理,然后在呈现美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悟”,是“理”。

例文精选(二)

永远的风信子

文/逆 枫

朋友从花店买了一株风信子送赠于我,当时它未开花,像幼儿拳头般大小的球茎上探着一个嫩绿色的小脑袋,那便是它的芽。

按照朋友的嘱咐,我将球茎放入一个水杯中,水面刚好到球茎底部,然后将其置放于书房的窗台边,每两三天换一次水。第五天换水时,我发现花茎底下居然长出了白色根须,嫩绿色的芽也长大许多,含苞待放的样子,这让我欢欣不已。

接下来的十多天,它一直在长。白色根须已长到了杯子底部,长短不一,相互交缠。球茎上也开出了一个新的花蕾,似乎在你不小心眨眼的瞬间,花蕾就会绽放,让人忍不住捧住水杯,满心观望。

其间,我出了趟远门,因走得急,就粗心地将风信子搁放在家,无人料养。为此,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觉得内疚。回家后,我第一时间走进自己的书房,见到了让人惊讶的焕然一新的它:长长的花枝上面,挤满了绽放饱满的紫色花朵,一朵紧挨着一朵,摇摇欲飞,像是在欢迎主人的归来。白色的根须,挨成一簇,甚是美丽。有几朵花,透着嫩白,微微张开,欲遮还羞。花朵们姿态万千,有的像内敛女子,绽放着,安好着;有的像淘气孩童,挤挤眼,努努嘴,可爱至极;还有的像在对镜装扮,淡淡妆,素素眉,兀自欣赏,兀自妖娆。打开窗户,将杯子捧于手中,风吹来,幽香入鼻,我笑了,眼角渍着喜悦的泪,那颗紧张悬着的心也终于安然。

我仔细回忆着它的开花过程,突然想起曾读到过的一句话:“一朵花的开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的确,当我们惊羡于某一样事物的光芒之时,千万不能忘了那过程的艰辛。或许,正是它每天一点点的努力与付出,才换得此刻花开的绚丽。要知道,世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它这样努力开花,不为炫耀,不为名利,为的是对自己负责。就如《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提到:“我们最终要负责的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对他人负责。如此,我突然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奔波劳碌,只是迫于生活,而迷失了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的自我,顿觉惭愧。

在这纷繁妖娆的尘世里,我们真应像这株风信子学习,如它一般不悲观,不自傲,淡定,自然,不管花开过程有多辛苦,始终坚定如一,不放弃目标,对自我负责。待花开之后又能带给人们生机盎然的美,带给人们满心的欢喜,燃起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期盼。

花开必然花谢,或许,若干天后,我终要因为它的凋零而疼惜不已。可是,它的美,却真真切切地开在了我的心间,开在自然里,永远地安静着,微笑着,似乎随时可以让人觉察出感动来,浓烈而又执着。

一株风信子绽放的过程,像极了我们所应追求和努力的一生。

美文简析

由一株普通的风信子,通过记叙与它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慢慢由景入理升华感悟到人生哲理—— 一朵花的开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这正是植物类灵性美文的创作思路,一步一步揭晓人生感悟哲理。全文“理”是关键,“景”是铺垫,“事”是线索发展。

§§§第三节运用景物特点 营造情感漩涡

从景物的特点中挖掘出情感的抽象空间,或融于情,或予以理,运用美句,制造情感漩涡,让文字充满意境和震撼魅力,使人过目难忘。但并不是全文全是美句的创作与运用才是完美的,那样会使文章失去整体协调性,出现硬伤,美句在行文中创作与运用应该是有所安排的,在适当的地方出现,才能真正发挥出美句的魅力,根据景物的特点,营造出情感漩涡,引起共鸣,为文章增添魅力。

一、素材点击

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思考:如果你是这位哲学家的徒弟,你会怎么做?

第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第二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弟子回答问题。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说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长满了庄稼。弟子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文章准备成集出版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试想: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那么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问:读完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

提示:如果真只是单纯除草,那真的很简单,用铲子,用石灰,用火,连根拔除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可是,春风吹又生啊,今天你除掉了,明天又长出来了,怎么办?难道一辈子就忙碌在这杂草上面吗?那么,如果是我们的心灵上长出了荒乱的杂草呢?

点醒:用庄稼去代替杂草,用美德和善意以丰盈心灵,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学问。

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自然间的景物多是情感或哲理象征体,如杂草可以是烦念、纷扰、困惑等情感象征,而庄稼呢,便可以喻为美好,试想,如果将景物的特点和情感、哲理等结合一起进行文字创作,会有什么奇妙的效果呢?

二、技巧点拨

1.描写感动的话语,你会怎么表达?

(母亲转身的那一刻,心,就像花蕊中的一滴露,被濡湿了。)

2.描写难过的话语,你会怎么表达?

(心,仿若从尖锐的草尖上滑过,刺疼。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捏住,干硬地疼,想哭,却哭不出来,不能自已。在一阵风的恍惚中,一抹忧伤的情愫悄然跃上枝头,难以言表。)

3.描写冷漠与逃避的话语,你会怎么写?

(我开始刻意冷落于她,如秋叶躲春风一般,硬生生地避及出一个漫长而又冷漠的冬天。)

问:上面这些句子,是不是觉得都很美?而且美得似乎很想把它们记下来,刻到脑子里去。为何会让你如此喜欢呢?因为它们有一种朦胧的画面和意境感,淡淡地,却似乎刻画地非常深刻,抓住了你的心,对吗?

提示:再将这三个句子品读一遍,综合比较能否发现什么类似的共同点?

分析:1.花蕊、露珠与心、濡湿。

2.草尖、滑过与心、刺疼。

3.秋叶、躲、春风与避及、漫长、冬天等,全用来修饰我的冷漠。

以上都是将景物的特点与情感的抽象空间结合,融情寓理,营造了画面感,渲染了环境,给读者心中制造了情感漩涡。试想,一旦我们沉溺于这样的情感漩涡,我们还能自拔吗?当然是欢喜不已,像遇见了美丽的风景,甚至会在文字营造的画面里流连忘返。

提示:有很多学生,作文时事件还没开始叙述,情感便已开始流露了,有的甚至一开头就平白无故地上升到大情大爱了。比如,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雄伟的万里长城,我崇拜你;波澜壮阔的澎湃山河,我依恋着你。这样的语言完全没有画面感,读者或阅卷老师读完也就读完了,根本不会再去多想,因为大家都一样,老套的写法。

点醒:文章情感最好的倾诉便是隐藏于行文之中,如一根细线,等到行文高潮处,再掀起狂潮来。

类似的美句还有:

1.悬崖的惊鸿相交,早已在她的心湖中投下了层层涟漪。于是,再遇便成了不可收拾的倾心。

2.而她的羞涩,宛若池中寂静的野莲花,静安着,却幽香清逸。我无法形容当时内心的期待与激动,如果她是水中花,我便是那在岸边心念已久的采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