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13

第13章 让孩子懂得输与赢

小明是个得失心很重的小孩。读小学后,参加竞争性的考试和比赛的机会更多,成绩如果不错,他回家后就欢天喜地,但万一没有达成目标,就会闷闷不乐,有时还会发脾气。虽然父母并没有说他什么,但他就是输不起,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

孩子只能赢、不能输,说明孩子敢于竞争,有上进心不甘落后,这是好的方面。但如果家长不能加以正确地引导,一味让孩子赢、不能输,孩子可能会太想赢,从而“欺软怕硬”,赢了弱者趾高气扬,碰到强者不敢挑战。这样的孩子不善于与人合作,耐挫力较差。

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一帆风顺,快乐地长大。但是,孩子终究会面对人生的低潮,体验到失败、错误的挫折。当孩子得意或沮丧时,我们当然也会跟着高兴或难过,有时候甚至还会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的失败而气恼。不过,父母若只是随着孩子的情绪起舞,这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情绪反应过度的父母,甚至可能加深孩子患得患失的心理,影响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为了帮助孩子面对得失,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是父母的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患得患失心理。

(1)情感取向的因素。一般来说,大人看得失往往是“目标取向”,达到目标便是“得”,没有达到便认为是“失”。而孩子看得失却是“情感取向”,他并不在意是否得到什么,他在乎的是父母和老师“是否喜欢他”。如果他觉得大人会因为他“有所得”而喜欢他,或因为他“有所失”而生他的气,他可能就会为了讨大人欢喜而在意得失。例如,妈妈只是随口问孩子:“你今天怎么没有得奖啊?”孩子收到的信息却可能是“妈妈希望我得奖,我应该多得奖,妈妈才会喜欢我”。这种得失观念,是由于孩子重视“人、我的关系”,为了赢得父母或老师的赞赏和肯定而产生的。

(2)价值观因素。孩子加入群体后,会从与人的互动中学习比较和竞争,这时,孩子虽然会有好坏和高下的概念,但却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父母把自己对得失的价值观加在孩子的身上,一再的强调唯有“得”才是光荣,“失”是羞耻的话,就可能使孩子在意得失,希望自己是“最好的”、“第一的”,一旦失败了,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就如同“紧箍咒”般,让孩子自责而且觉得万分难受。

名人法拉第说:“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张海迪也曾说:“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父母应该正确地教育与辅导孩子懂得输与赢,其方法如下。

(1)父母与孩子做游戏时,要掌握好让孩子输赢的度和时机。现在,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与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很多时候家长便充当起孩子的玩伴。家长充当孩子的玩伴,在竞赛性游戏中要处理好让孩子输赢的度和时机。当我们要培养孩子对某个游戏的兴趣时,要让孩子多赢少输;当孩子对某项游戏有兴趣,并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游戏规则时,我们要让孩子输几回,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竞赛性的游戏既可能赢,也可能输。既不能让孩子总赢,也不能让孩子总输。如果让孩子总赢,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了赢,经不起失败,变得只能赢、不能输了。让孩子总输,孩子会提不起兴趣,失去自信。

(2)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孩子们在一起玩,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输赢都必须遵守规则,如果谁输了耍赖,别人就不和他玩了。同伴交往有助于改掉孩子只能赢、不能输的毛病。

(3)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1)胜败乃兵家常事。做竞赛性的游戏总有人赢,也总有人输。能赢固然很好,输了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尽力。没有尽力,碰到弱的对手或别人故意让的情况,赢了也不值得得意;只要尽力了,碰到强手输了也没关系。

2)认输并不是服输。认输意味着承认自己当时不如别人,但并不意味着甘愿一直不如别人。要分析一下输在何处,以便进一步学习、提高,争取下一次能赢。

(4)教孩子区分竞赛性游戏和合作性游戏。告诉孩子:竞赛性游戏(如棋类游戏)像打仗,要争取胜利,从中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合作性游戏(如过家家等角色游戏)像演戏,演戏时要和大家好好配合,不能只愿当警察不愿当小偷,因为演坏蛋的人本身并不是坏蛋,把大坏蛋演好也能拿“奥斯卡”奖。

(5)修正错误的得失观念。父母在引导孩子面对得失、挫折之前,必须先审视自己看待得失的态度是否恰当。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唯有父母把眼光放远,不将一时的得失视为绝对的结果,就比较不会因为太在意得失而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患得患失心理。例如,孩子一回家,父母就检查他的作业,紧张地问孩子:“你今天为什么没有得‘优’?是不是做错什么事?”像这种在意得失的态度,只会引导孩子拿得失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一旦遇到挫折就认定自己是失败的,是不值得父母喜爱的。

(6)培养重视过程的心态。“得”与“失”都是成长的必要经验,对孩子有着正面且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父母在鼓励孩子争取荣誉时,重点放在努力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父母若能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尽力、专注地投入,并完成学习的“态度”,欣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达到特定的目标,这样的引导过程,将会让孩子更乐于挑战新事物,且能产生不怕挫败的勇气!

(7)安抚挫败的情绪。若要抚平孩子的情绪,父母们不妨先接受孩子的情绪宣泄,然后再以同理心安慰他:“如果是妈妈遇到这种情形,也会很难过,但我们不能一直这样伤心下去啊!虽然这件事你做得不够好,但并不代表你没有能力或永远做不好。不管你有没有得奖,你永远都是妈妈最爱的孩子!”亲亲孩子并抱抱他,讲自己的经验故事给他听,或带他做些他喜欢的活动。让孩子从父母温暖的态度中感受到:“不论我的表现如何,爸妈都一样爱我!”

(8)倾听与理性的分析。父母在疏导孩子的情绪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对得失的感受程度。如果孩子只是随口说说,父母当个好听众即可,不必特别去强调他。但万一孩子表现得非常在意,父母除了积极给予安慰之外,还得理性的分析状况,让孩子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最好的人只有一个,别人可能比你更努力,表现更好,何况,你的优点,别人也没有啊!”如果孩子因为总是没有获得奖励而有自卑的倾向,父母可以和老师联系,看看孩子在学习或行为表现上,是否确实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也不妨问问老师得奖的具体表现该是什么,让孩子有清楚的目标可以努力。

(9)引导孩子重新肯定自己。积极引导孩子从失败的经验中重新肯定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信心重建工作。建议父母在生活中多和孩子接触,客观评估他的能力,然后针对他所擅长的,尽量给他机会发挥。让孩子经由实际的工作学会欣赏自己。此外,请要说出你欣赏他的行为、以他为荣的心意。对孩子而言,你发自内心的夸奖,可以激励孩子持续他的好行为。但是,赞美的话要说得清楚、具体,让孩子确实知道他的哪种行为受到称赞。例如:“你今天主动帮妈妈摆好碗筷,表现得很棒哦!”

“望子成龙”虽然是父母的心愿,可是,这份深深的期许,经常让我们忘了孩子的年幼与脆弱,而加诸许多的学习压力在孩子身上,甚至阻断了孩子的学习乐趣。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表现,避免以一时的结果或成绩来论断孩子的成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给孩子机会去尝试,丰富孩子的经验;当他需要时,给他鼓励和关心。当孩子拥有了我们的了解与引导,再通过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他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肯定自己,也就不再那么容易患得患失,输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