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04

第4章 独生女处处依赖别人是何原因

张女士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我家女儿今年都十三岁了,却像长不大似的,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我和她爸晚饭后出去办点事,她就不敢在家里待着;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知道她这样处处依赖别人是不对的,但又不知怎样才能帮她改掉这个缺点……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是不好的。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试想,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怎能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呢?

儿童毕竟弱小,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这和过分依赖是两回事。所谓过分依赖,是指儿童在应该具有一定独立能力的年龄段,仍然过多地依恋父母、朋友,这种依赖性丝毫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轻。过分依赖的行为表现多有以下几种: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作业不想自己做,依赖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不爱自己洗衣服,等爸爸妈妈来帮忙;对诸事没有主见,依靠成年人帮助拿主意……总之,这些依赖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任务上的依赖,就是说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过分依赖的心理。二是情感上的依赖,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人家对自己非常友善,心情就会愉快,反之,就会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稳定、需靠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自己心情的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一般情况下,前一种依赖多表现在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身上,后一种依赖多表现在较年幼的儿童身上。根据张女士的叙述,她的孩子基本上属于任务上的依赖这种情况。

依赖性的产生往往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分照顾,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特权”。父辈们的娇宠使孩子易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性,这种懒惰性其实就是过分依赖。过分依赖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张女士所说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不爱独立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所以,张女士在焦虑的同时不要过多地去责备孩子,而应反省自己。仔细想想,自己是否过分地爱孩子,过分地保护孩子了?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优越和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作用,如学生的依赖心理就是这样。

学生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是缺乏信心,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别人为自己做决定。在学校里,喜欢让老师和同学给予指导和帮助,并时时提出新的要求;在家里,一切听从父母安排,毫无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学生的依赖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在个性上,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样的人今后很难立足于社会,又由于这样的人难以忍受挫折和失败,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培根说:“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拿破仑也曾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辅导孩子克服依赖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在家里,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干他们应该干的事,如洗衣、洗碗,甚至买菜、做饭,不要什么事情父母都大包大揽。在学校,老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劳动和实践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意志。

(2)办什么事、想什么问题,父母和老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学生过度专制的家长总是一味否定学生的思想,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和增长经验的机会,也妨碍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关键的是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多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低。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敢于独立的勇气。

在孩子独立地办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为孩子成功地做好某些事情创造条件。因为儿童的心灵是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如果总是遭遇到挫折,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家长务必要保护孩子可贵的自信心。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学会去帮助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