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65

第65章 家长为什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一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如下。

(1)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漠视孩子的需要,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2)用不耐烦的语气回答孩子的提问,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冷落孩子。

(3)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对孩子大声嚷嚷,不给孩子机会解释。

(4)打断孩子间的交谈;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5)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举止显得很不耐烦,挖苦嘲笑孩子。

(6)动不动就对孩子采用体罚方式,而并未使孩子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7)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当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期望产生冲突时,不能冷静对待。

(8)辱骂孩子是“笨蛋”,光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阻止孩子做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9)喜欢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所谓人格,它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二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三是指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良好的人格能够激发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促使其学习、特长等得到发展。良好的人格是学生将来成才的基础。中学生都要求周围的人们能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这是他们健康成长、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老师和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就可以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他们更能体会到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爱,更加容易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并且能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

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人格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同时他们的心灵还较脆弱,对于不尊重他们的人与事,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并表现出不良的对抗行为,很多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就是因为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不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引起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1)老师和家长要讲民主,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更应民主,对于一些涉及学生的事,要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对话,不能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如果一个父母长期独断,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就会使亲情得到疏远,学生的心里话就不会对你讲,甚至有些学生干脆用假话来应付家长。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隐私。当学生的意愿是正确的和善良的时,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尊重,切不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对于学生的隐私,如日记、信件,老师和家长应该尊重,不让看就不去看,更不能私拆信件和强行看学生的日记,那将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3)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老师和家长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想批评就批评,想发火就发火,而应该注意场合,尤其是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发火、批评。对中学生来说,正激励的效果将远远大于负激励,即表扬和鼓励的效果比批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尊重。看看众多的伟人、科学家、学者,你就会知道,他们的成就往往与他们青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虽重要,但健康的爱好也要关注。只要不太影响学习,该支持的就得支持,尤其是家长要舍得花钱,以示支持学生。

(5)要尊重学生的交友愿望。人生需要友谊,友谊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成年人有交友愿望,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渴望理解、倾诉和友谊。如果一个人没有几个知心朋友,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样的人一般不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会成为一个很正常的人。当然,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在跟一些什么人来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与什么人交往对他们的人格将会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与一些成绩优秀、道德品质好的同学交往,应该予以鼓励,如果学生与那些品质恶劣的人,甚至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应立即给予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