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好玩心理学
19510600000026

第26章 戏说心理,谈谈这些人和事(2)

天黑请闭眼

有许多人对自己认识不清,他们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只知道那些越难得到的,他们就越感兴趣,心理十分逆反,越是禁止的东西,他们就越有兴趣。

一天下班后,我和同事去酒吧喝酒,看到我们隔壁一桌的几个年轻人手里拿着几张扑克牌,个个闭着眼睛,神情紧张。

“他们在干什么?”我很好奇。

同事看了一眼,说:“在玩‘天黑请闭眼’的杀人游戏。”

“杀人游戏?”我不明白。

“就是一款心理游戏,猜测谁是杀手,许多年轻人喜欢玩。”同事说道。

我看到那几个年轻人各自举例说明自己不是杀手,玩得兴致盎然。我上前问他们:“酒吧这么吵,为什么不找个安静的地方玩呢?”

“本来也没想玩,但那次在教室里玩过后,老师禁止我们玩这种游戏,说不健康,他这么一说,我们反而更想玩。既然不让在教室玩,只能来这里玩了,而且,这里人多,玩起来更刺激。”

一个年轻人回答后,继续投入游戏中。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这一现象被称作“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在接受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

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杀人游戏就是很好地利用了禁果效应。

因为人们不知道谁是杀手,所以对这个答案十分好奇,互相猜测,还可以互相诬陷,这都使得这个游戏引人入胜。而老师的禁止,更让这几个年轻人心里充满逆反,他们偏要来玩,这就是禁果效应。

“啊,你是杀手,你是杀手。”我听到一个女孩子高兴地喊道。

那个被称为杀手的男生垂头丧气,他很快喊道:“再来再来,这次不算。”

当我和朋友离开酒吧的时候,这群年轻人依然在杀人游戏中无法自拔。

人的心理是多么奇怪啊,越是禁止、不让做的事,越是想了解个明白。这是由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的。人们渴望揭示未知事物的奥秘,本来一个平常的事物,如果遮遮掩掩,就会大大吊起人们的胃口,非要弄到手,研究个明白,否则这种好奇心就会一直折磨人们的心灵。

这也难怪这群年轻人不愿意回家,只想在酒吧里玩游戏了。

心理小贴士:

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不让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等。但是一味地严厉禁止,却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禁果效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甘冒风险去尝那些并不甜的“禁果”,反倒使教育走向了反面。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教育方式,避免陷入禁果效应的误区。

笔仙带上来的“脏东西”

人们常常认为笼统的、一般的,甚至是虚假的人格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对于外界的评价无法冷静地对待。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对于这种心理现象我很熟悉,因为前不久,我的妻子就以身示范了一次。

“老公,我见鬼了!”妻子下班回家,慌慌张张地对我说。

“长什么样子?”我以为她在开玩笑。

妻子认真地看着我:“下午,同事提议玩笔仙,我本来害怕不想玩,听说玩笔仙会把‘脏东西’带上来,但他们一直怂恿我,我就答应了。结果,我握着笔的手真的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我们提问,笔也跟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你说这是不是见鬼了?”

“那你觉得这鬼回答得准确吗?”我问妻子。

“挺准的。”妻子把那张纸拿出来,我看到上面在是和否上画了几个圈,妻子还把同事们问的问题向我复述了一遍。

我听后故意往妻子身后看:“你后面好像有什么东西……”妻子吓得哇哇大叫,把头埋进了沙发靠垫里,我则哈哈大笑。

这就是典型的巴纳姆效应。笔仙是不存在的,至于为什么妻子握笔的手会在纸上画出圆圈,那完全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暗示。玩笔仙之前,他们会在心中默念,恳请笔仙快来,在这样的暗示下,妻子的心理活动就会促使手臂动起来,而且长时间保持一个握笔的姿势不动,在这种情况下,手臂也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

这就是妻子为什么会以为是笔仙让她在纸上画出圆圈。至于那些问题,完全是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因为只能用是和否来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变得很好选择。

听完我的分析,妻子还是不能相信笔仙带上来的“脏东西”竟然是她自己的心理所产生的效应。

“那为什么我问笔仙,我下半年的事业是否顺利时,它说是,然后快下班的时候,老总就说要给我加薪呢?”妻子反问我。

“如果它说否,你想想下午还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提醒妻子。

她想了一下说:“下午我的电脑坏了,文档全丢了,我生了好大一会儿气呢。”

“这就对了,”我告诉妻子,“你依据笔仙的判断来分析自己的事情,自然是从主观出发,你有自我判断的倾向,所以,也可以说笔仙就是你自己。”

心理小贴士: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要学会面对自己。

2.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塔罗牌为何那么“准”

女助理最近总是有点心不在焉,我需要她打印文件或者送东西的时候,总是要叫好几遍她才能听到。

我猜测她是恋爱了,只有恋爱的女人才能这么投入自己的想象世界。这天,我需要一杯热咖啡,我叫女助理去帮我准备,但我叫了好几遍,她都没有理我。

我走出办公室,看到女助理正盯着电脑看得出神。我好奇地走近,发现她正盯着几张纸牌看得起劲。

“你最近就是在研究这几张扑克牌,才对工作这么不上心的吗?”我突然发问,女助理吓了一跳。

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随即介绍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纸牌,这是塔罗牌。”

“有什么不普通?”

“塔罗牌算命很准的,而且算出的命运就不可改变。”听到女助理神乎其神的语调,我忍住笑。

“既然你这样认为,我用塔罗牌给你算一命,如何?”听到我也会用塔罗牌算命,女助理来了精神,我便拿出去年生日朋友送我的一副塔罗牌为女助理算起命来。

其实,我知道,塔罗牌这种游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就如同星座和生肖可以判断命运的道理一样,只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我常遇到一些狂躁的病人,为他们注射一针镇静剂,他们果然就能安静下来。其实针剂里并无多少镇静剂的成分,而是我在注射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为他们注射过镇静剂后,他们将会觉得好过些。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在健康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服用或注射安慰剂药物而引起的心理、生理的积极变化的现象,称为“安慰剂效应”。病人之所以会真的安静下来,就是因为受到了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所谓安慰剂,是利用生物学上的本属中性的物质做成使受试者或病人相信其中含有某种药物的药丸或制剂,例如用没有药物活性的淀粉等制成与真实药物一样的剂型作为安慰剂。药物的安慰剂效应是通过服药者对药物的认识、感受以及服药行为本身,通过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效果的。

其效应既有加强药物生理效应的一面,又有削弱生理效应的一面。许多研究表明:至少有1/3以上的人对安慰剂有反应,临床症状出现了好转;如果再结合言语、宣传和其他途径,安慰剂的效果还要更显著。

我现在不用生物学上的安慰剂,而是利用心理学上的安慰剂来治疗女助理,我为她算了几卦之后,便问:“灵吗?”

女助理点头:“很灵验啊。”

我收起牌:“其实这只不过是心理游戏罢了,没什么灵不灵的。”看着女助理惊讶的表情,我严肃地告诉她:“好好工作,表现好的话,我可以考虑告诉你这其中的奥秘。”

走进办公室,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其实我只是利用了安慰剂效应罢了。在利用塔罗牌算命的时候,不断对女助理进行言语指引,其实所起的正是安慰剂的作用。女助理在我模棱两可的话语和暗示性语言下,自然认为塔罗牌算命是准之又准的。

心理小贴士:

塔罗牌起源于古埃及,这让塔罗牌算命本身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作为第一位正视塔罗牌的心理学家,却从塔罗牌中看出了象征性的原型。塔罗牌的每张牌都隐喻了一种身份,许多人从塔罗牌中仿佛真的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其实,从心理学来分析,只不过是一场视角的错觉而已。

测试答案

第2、4、5、6、7、9、12、13、14题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得分;第1、3、8、10、11、15题回答“否”得1分,回答“是”不得分。

0~5分:你非常不喜欢独处。把你想与人联系的愿望尽可能地告诉更多的人,如果你只与一个人联系,这对他是过分的要求,他会回避的。

6~10分:你寻求与他人联系,但是你有把他人看得过重的倾向。因此,当你开始与人联系的时候,迈出第一步总是很困难的。

11~15分:你具有独处的能力。当身边没有人的时候,你并不感觉孤单。如果你感到孤独,你会自己寻求同他人的联系。

把心理学装进历史的瓶子

趣味心理小测试

脚步声是人脚落地时发出的声音,由于落地时的力量不同,脚步声可有轻、重、缓、急之分,同时受到人的性格和特质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脚步声,有时候不用睁眼看就能判断出是谁来了或离去。喜欢探幽索隐的专家们经过调查和研究,认为脚步声基本上可以暴露出人的性格。

平时可以留意一下身边的人,他的脚步声有什么特征呢?

A.脚步声有节奏感

B.脚步声没有节奏感

C.脚步声轻微

D.脚步声响亮

E.脚步声漫长

武则天怎样看待他人

一个学校邀请我去为学生上几堂心理培训课,虽然工作比较忙,但盛情难却,我还是带了些简单的行李,到了学校。

学生们希望心理培训可以有趣生动,于是我灵机一动,便想以历史来讲心理。我选择了武则天作为这堂课的素材。

“武则天在当上皇帝之前,为她的仕途铺路,曾经双手沾满了鲜血。在权欲顶峰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众矢之的,所以,武则天猜忌心很重,她时刻提防着害她的人,甚至一些无心害她的人也被她除去。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我给学生们讲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

“老师,为什么她会觉得总有人要害她,这不是杞人忧天吗?”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

“你问得很好。这就涉及我今天要给你们讲的心理学的一个问题——投射效应。”我引出正题。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投射效应是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经常说谎的人,就认为别人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