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
19512200000012

第12章 五彩缤纷的投资组合(3)

2003年,郑磊在认真研究携程、国美的模式后,决定以同样的模式进军保险业。他先在自己的老家太原成立了山西中保代理公司,进行保险销售体系局部市场的试验。在取得不错成绩后,于2004年转战北京,成立北京联众保险代理公司,2004年全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万元,连续两年销售增长达300%。

到2005年,经过两年的打拼,郑磊倾力打造的众合“保险产品超市”的商业模式已基本成型,团队建设也打造完成,北京联众公司也已成为中国众合全国扩张样板和标准。郑磊觉得自己的基本功已经扎实了,他需要资本市场的有利支持。于是,郑磊开始寻找合适的投资机构,四处融资。

这期间,郑磊认识了美林亚太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刘二飞告诉郑磊,众合公司现在规模还太小,美林是不会有投资意向的。不过,刘二飞是个热心肠,为了不让郑磊太过失望,给他推荐了一个投资界的人,这个人就是沈南鹏。

尽管自从2000年一别之后,郑磊再也没有见过沈南鹏,但沈南鹏连续两次登陆纳斯达克,业内谁人不知。郑磊也知道沈南鹏创建了红杉中国基金,但他听说该基金只投资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所以对红杉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一直没去找沈南鹏。

直到2006年4月,刘二飞把郑磊正在融资的情况告诉了在香港的沈南鹏。沈南鹏很欣赏众合的保险业“携程模式”,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沈南鹏拨通了郑磊的手机:“老郑,谁说我们只投高新技术企业的?我们什么都投。其他几家投资者你都不用考虑了,我们红杉来做你这个案子。”

郑磊接到电话后,大喜过望。他与沈南鹏有多年交情,彼此交流肯定没有障碍。再则沈南鹏有过创办携程的经历,而自己的众合又有保险业的“携程”之称,这样的合作机会令郑磊兴奋不已。

但郑磊很快又陷入矛盾之中,原来郑磊在沈南鹏打来电话之前,已经和IDG以及弘毅投资的几个投资人谈过合作事宜。虽然还没有签合同,但在接触过程中彼此相处得很愉快,也都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当时弘毅投资的投资人,都买好了去众合上海、重庆等分公司进行调查的机票,如此一来,郑磊有些难以取舍。

沈南鹏看准了的事,就不会轻易放手。办事讲究效率的他,在打电话的当天晚上,就让郑磊将意向合同传真过去。沈南鹏只是在这个合同上把其他公司的名字改成红杉中国,价格方面没有任何异议就给郑磊传了回来。

郑磊没想到沈南鹏的动作这么快。“当晚,沈南鹏便要和我在传真件上签字。”郑磊后来回忆道。面对新朋旧友,郑磊左右为难。在经过了两天的思想斗争后,郑磊最终决定与老友沈南鹏合作。

第三天,沈南鹏便委托红杉中国在北京的合伙人张帆代表红杉在合同上签字。沈南鹏以友情、速度和对众合的认同拿下了这个大单。

当时,郑磊怕伤害了新认识的几个投资人,还考虑让几家共同投资。谁料,“VC前辈”IDG和“VC新秀”沈南鹏谁也不肯“分”1000万美元“这碟小菜”,最终只得让沈南鹏“独享”。郑磊在与红杉签完合同后的那几天,忙着到处请客赔罪,用郑磊的话说,“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

红杉中国的1000万美元约占众合30%的股份,郑磊在得到这笔资金后,开始认真规划众合的未来:从市场策略上讲,众合要走国美之路,向规模要效益;从服务体验上讲,众合要走携程之道,向电子商务要效益。郑磊规划中的未来众合的形象是:中国金融产品渠道商和品牌服务商。

在得到红杉注资后的两年时间里,众合在保险中介业强势发展,2007年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宁波、青岛、济南、深圳等1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初步完成了全国性布局。郑磊的目标是在全国65个大中城市开设分支机构,这样一来,众合将占据全国财险和寿险60%以上的市场。

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沈南鹏“下注”众合保险,是因为与郑磊的私交。实际上,作为一名职业投资家,沈南鹏关注更多的是众合保险独特的营运模式。

沈南鹏知道保险中介公司如果单一市场经营,经营效果会非常糟糕,但如果能将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扩大到全国范围,获得相对于保险公司较好的谈判能力,就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而众合保险的模式,正是在有一个遍及全国的销售渠道后,从车险业务延伸至财险和寿险。业务的规模化拓展为众合赢得了沈南鹏的资金。

在2007年前,保险中介公司74%都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共有79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退出了市场。甚至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中介公司,尽管保费收入可观,仍未能实现赢利。这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绕开了保险中介渠道,以直销的方式销售产品。

一般寿险公司7~8年方能实现赢利,而财险公司的赢利时间至少要3年以上,保险中介公司的赢利时间就更长。而众合却是从2003年开业就持续赢利,沈南鹏迅速判断出众合的价值所在。他在认真研究过众合的赢利模式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要找的金融服务业的携程模式。”

沈南鹏也注意到中国保险深度仅为3.4%,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中国的保险市场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有100多家中外保险机构,市场上有数以千计的保险、理财产品,这也为众合这样的保险代理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来源。

同时,中国的保险市场也在日益扩大。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为6000亿元。根据数据,可以判断出我国保险业至少可以保持30年的高增长。而且,中国保监会也有意扶持有实力的中介机构,从“要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形成规模;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稳步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空间。

沈南鹏综合了这些因素,看到了这片“蓝海”,果断出手,“下注”众合。自从红杉投资众合以后,整个保险中介行业出现迅速整合的现象,对全国1800多家保险代理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已经占得先机的沈南鹏,势必在这片“蓝海”中取得巨大的回报。

§§§第六节 做个学会拒绝的投资家,而不是捕捉快钱的猎手

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赴美国上市。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中电光伏、赛维太阳能、天合光能、CIS阿斯特、晶澳等十来个太阳能企业迅速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热潮。于是,投资太阳能行业的各路资本都赚得“眉开眼笑”。

在这之前,沈南鹏也曾接触过其中几家太阳能企业,并且还是很多企业最早的投资者,但到最后沈南鹏还是选择了放弃。沈南鹏并非对太阳能企业不敏感,而是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存在怀疑。

在沈南鹏看来,太阳能企业过度依赖硅成本,这样的企业前景值得担心。更主要的是这个行业在5年、10年之后还能一样火暴吗?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沈南鹏的投资组合中,没有一家太阳能企业。

至于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沈南鹏未置可否,但这给红杉中国定出了一条最重要的投资原则:要投资最有价值、可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而不受“势头投资”的影响。沈南鹏希望自己带领下的红杉资本,能给市场带来这样的结果:发现并投资对所有投资者都有价值的企业,而不仅仅局限于在红杉资本退出后获得的高回报。

围绕这一投资准则,尽管有很多赚快钱的机会,但沈南鹏的心都没有被打动。

快钱的诱惑力非常大,沈南鹏也有过心理斗争。在他眼中,作为一个投资家,要想成为一个“快钱捕手”并不难,难的是学会如何拒绝。

沈南鹏抗拒快钱诱惑的能力,应该来自早年的创业经验。

在如家发展过程中,曾有人建议他同时管理一些三四星级酒店,如此一来一年还能有数百万人民币的收入。但沈南鹏的态度很坚决:如家要专注于经济型酒店,不分散精力去尝试其他的可能。

同样,比如家更早的携程也是如此。携程上市的时候市值不过4亿美元,在随后的3年的时间里,市值接连上升了七八倍。正是携程专注于服务,才会给投资者信心。

又比如红杉资本早年投资的思科、Google等公司,自从投资以来,企业价值增长了几百倍、上千倍。对于在红杉资本之后进入的任何投资者来说,这些企业都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这样的企业才是沈南鹏所期待的。

对于投资,沈南鹏看重的是企业的基本面和可持续发展,选择投资行业内最好的企业才是最重要的。沈南鹏把红杉投资的基本主线归纳为三点:拥有具备强执行能力的企业家,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巨大行业,以及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一方面,沈南鹏坚持红杉中国要延续美国的文化。

如果只是为了赢得偶尔一两次的成功,沈南鹏是不会加入红杉中国的。因为中国有太多高速成长的企业,沈南鹏的目标是要在加入红杉后的十年内,为中国打造一批能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沈南鹏的“野心”很明显:他要转做职业投资人后,将红杉中国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

当拥有数亿美元的基金后,该怎样合理地进行投资?这是沈南鹏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今天看到一个项目,觉得还不错,能有10倍或者更多的回报,投资者一下就压上20%的基金来投资,但红杉美国的投资者们会说,这不是他们过去30年来所做的事情。红杉美国的投资者们有自己的原则:投资应该分散。即使这个项目很好,但总是会有风险,所以不要一次进行过多的投入。

沈南鹏从美国的投资同行中学到了这点,红杉能实现一百多个IPO,并非靠运气。而中国的风险投资历史还很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投资成功一两个项目不能说明什么。沈南鹏知道投资的关键是要能不断地投资好的企业,在不断成功的公司中找到成功投资的共通点,从而寻找出系统化投资的方法。

所以,懂得克制的沈南鹏并不保守。拥有开阔投资视野的他一旦看准时机,便会果段出手。

在2006年,红杉在进入中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沈南鹏就展开积极布局,其投资的行业从TMT(科技、媒体、电信)一直延伸到农业、保险、动漫、福彩等多个行业。

与很多风险投资的观望、跟风态度相比,沈南鹏显得更主动和积极。在中国做风险投资会非常累,因为随便列出几十个行业,就会发现这些行业都在增长,这反而给投资者带来了选择上的困难,他们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在沈南鹏眼中,作为投资者,视野需要更开阔一些。

最初,沈南鹏的团队管理着2亿美元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一期。到2007年5月,他们又成功募集到2.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二期和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成长基金一期,将地盘从VC扩张到了PE。而其中风险投资基金一期的2亿美元已基本投资完毕,由此可见沈南鹏的投资速度之快。

快并不意味着盲目,2007年4月,沈南鹏就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红杉中国投资的亚洲互动传媒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

到2008年末,红杉中国已经投下了包括高德软件、匹克运动、人和商业、利农集团、宏梦卡通、文思软件在内的52个项目,总额近3亿美元,已经成功退出了3个项目。

从加入红杉到2008年末,沈南鹏只用了3年时间,就让红杉中国进入“2008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前三名,还成为“2008年中国投资最活跃创投机构”。

曾有这样一件逸闻:某天,沈南鹏与同样由创业者转型为投资者的田溯宁聊天,询问其忙碌程度。田溯宁说:“还好,比我在网通时要轻松一些。”沈南鹏的回答是:“那就不对了,应该比自己创业还忙。”沈南鹏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强度之大比起创业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其动力的最合理解释,或许正如沈南鹏的红杉搭档张帆反复强调的那样:“现在是个建造‘帝国’的时代,而我们则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家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