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19513900000023

第23章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7)

“郑百文”内部控制环境分析

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郑百文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析:

1.经营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

1992年12月,郑百文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所募集的资金数亿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拆借、挪用出去,有10多家公司拆借的近2亿元的资金至今仍无法收回。连续不断的追款讨债的官司影响了其正常的经营活动。

公司上层领导如此,其分公司的经营者的品行及价值观又如何呢?在1997年,各分公司仅购置交通工具的费用就高达1,000多万元。为完成销售收入指标,以得到公司的奖励,各分公司不惜采用购销价格倒挂的办法,商品大量高进低出。从1998年下半年起,设在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分公司相继停业,数以亿计的货款要么直接进入个人的腰包,要么成为无法回收的呆坏账。公司至今仍有4亿多元账款未收回。其分公司的一名经理在任职期间拥有了价值上百万的宝马轿车和北京罗马花园300多万元的豪宅。

仅从这几个事例便可以看出,不论总公司还是分公司,经营者往往只注重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及公司的整体利益,这种思想和经营作风又怎么能使郑百文持续走向繁荣呢?

2.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

郑百文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和众多的销售经营。从1996年起,郑百文公司投入上亿元资金,建立起40多家分公司;1998年又在全国9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12个配售中心,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各分支机构又饥不择食地招聘各类人员达上千人,却不注重对职工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公司的扩张过程始终伴随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迅速膨胀的分、子公司,另一方面是大量素质较低的业务经理和普通职员。

在郑百文的企业内部制度安排中还有这样一条规定:“谁完成销售额1亿元者,可享受集团公司副总待遇,自行购进小汽车一部。”在此制度的激励下,以银行资金和股市等得到的资金为支撑的全国40多家分支机构,在一年的时间里把销售额飚升至70亿元。然而,这个巨大的成绩下面是一个同样巨大的陷阱,人们用购销价格倒挂的方式来追求他们的高级小汽车,商业企业追求销售额与生产者追求产值一样,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竞争性企业的惟一目标是利润,其相对指标是利润率,用计划经济的指标来追求市场经济的目标,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存在的矛盾使制度安排和激励不相容,企业中部分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导致了企业总体利益的巨大损失。内部控制造成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拍脑袋似的决策,计划经济的指标、非系统性、行政力量的干预、财产权利不清等因素混成的制度安排,把郑百文这个吹起来的企业以最快的速度送上了绝路。

3.内部审计的状况

代理人的理论认为,由于公司经理人与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不一致,从而产生代理人成本。经理人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最终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审计是保持经理人与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佳化的控制器。

郑百文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呢?在郑百文事件被披露以后,记者曾采访公司董事会秘书,但她说不清楚关于报道中提到的做假账一事;她还说,在1998年开始出现亏损时,公司才进行全面的内部审计。在她的印象中,以前内部审计比较少,内部整顿也是在公司出了事以后。由此可见,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内部审计部门的事前预测、计划;事中检查、控制;事后分析、评判,又怎能保证郑百文经营战略得当,经营渠道顺畅呢?

各方说词

郑百文事件被揭露出来之后,一些政界和企业界,甚至于学界和新闻界的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很多触及到中国经济体制与公司结构治理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经济组副组长、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杨承训说,郑百文事件带给我们一个新启示,就是不但要防止金融界的泡沫经济,还要防止企业的泡沫现象。从亚细亚的崩溃,到郑百文的跌落,都是人为制造的典型的企业泡沫现象,它用表面上的繁荣给人一种虚假误导,从而带来投资行为的严重失真,最后坑国家、坑银行、坑群众。

杨承训指出,郑百文的教训说明,改革一定要求真务实,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现在不少地方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换个牌子,经营、管理等内部机制换汤不换药。

河南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学教授中濮认为,郑百文的悲剧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外,各项改革和约束机制不到位带来的非法制化外部环境是重要的客观因素。“橘生淮南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在一个非法制化的环境中,投机、不守法经营成为企业普遍看好的一种经济、实惠的生存之路。

“新华视点”的报道抓住了郑百文“假”的要害,因为“假”带给我们的教训实在太多了,经济发展到今天,假的东西还是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有人需要它。“假”可以为他们带来很多既得利益。不彻底根治假的东西,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希望。他说,对地方党委、政府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这个现实。一些地方现在一看自己树起来的红旗要倒就害怕,害怕面子上尴尬,害怕政绩被打折扣,所以一味地保护,保壳保牌,什么都保,甚至不惜原则地帮助企业作掩护,这是企业泡沫赖以生存的温床。

郑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提出,企业上了市到底靠谁来监管?按照规定,地方政府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均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一切行为均由董事会自主决策,外部只有证券监督机构才能监管,而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上市企业群体,其监管明显乏力,上市公司实际上处于一个监管上的真空环境。

安特观点

安特倾情点评

安然的猝死给一向自许完善的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泼了一盆凉水。安然及随后美国公司丑闻的发生,所暴露的已不再是个体公司的问题,而是美国公司监管制度的缺陷,这个缺陷简言之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的缺乏。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造成安然丑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CEO权力过大,造成公司盲目扩张,缺乏控制。在美国,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CEO制度的巅峰时期。名义上,CEO由董事会任命;而事实上,由于美国公司股权分散,CEO对董事会主席的任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董事会的选举受到CEO的影响,且在很多情况下,董事会主席由CEO兼任。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对经营管理方的控制减弱,CEO成为没有约束的第一把手。例如,在安然公司,有员工警告过肯尼思·莱公司的状况不妙,却被置之不理,CEO的权力膨胀可见一斑。CEO权力过大必然导致公司董事会权力的萎缩,在安然公司的17名董事会成员中,除了肯尼思·莱和杰弗里·斯基林以外,其余15名均为独立董事,但是这些独立董事并不真正独立,他们或多或少都与安然有着合同关系,以至于有人将安然董事会形容成一个“有浓厚人际关系的俱乐部”。如果董事会都不能做到独立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乃至控制。不仅安然如此,美国的很多公司都是这样,这也成为了美国公司结构治理的一个硬伤。

除了CEO权力过大,董事会缺乏独立这一层原因之外,安然的破产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层次的思考,即如何完善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如前所述,资本主义正是依靠一套监督机制,包括董事会、证券市场参与者、媒体、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来防止公司内部人员滥用职权的。但是安然事件表明,这些制度已经腐朽,五层监管却未能挽救安然,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干预,而不能盲目相信市场的力量,这也是安然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加强公司立法、严格上市公司监管的原因所在。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曾经深受中国企业界的推崇,以至于很多中国企业纷纷仿效,在公司内部构建美国式的治理结构。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公司因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不适应而纷纷破产,由此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香港百富勤的破产和大陆的郑百文事件就是两个典型。这两个案例表明,要完善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企业家要充分做好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