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19513900000025

第25章 公司的财务体系及资本运营的危机(2)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是企业将实现的利润按国家规定的分配顺序,分别用于扩大积累、弥补亏损、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之后对投资者进行的分配。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环境下,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能够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上述的投资风险表现为,当企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时,若企业采用高分配策略,就会大大降低权益资本的比例,增加债务资本的比例,从而增加筹资风险;若企业没有较好的投资机会,保留大量的现金就会造成资金闲置。又如,通货膨胀的年份,企业盈余也确有提高的情况下,原分配策略会使投资者的收益因通货膨胀而相对减少,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提高分配策略则会使投资者的收益足以抵消通货膨胀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当然,除了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外,外部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筹措资金困难,因而会导致资金成本较高,最终形成财务风险;再比如,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有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整个社会经济不景气,使得企业资金投资困难,势必也会引起财务风险的产生等。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财务风险的防范

1.让企业成为真正的财产所有者和产权主体

首先,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只要让这些企业拥有独立的财产,那么就意味着企业既可独立获得投资成功的巨大收益,同时又必须独立承担投资失败的财产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会有内在的动力(获得投资的巨大收益)和压力(避免投资失败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而尽力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所有者财富的投资项目。真正的产权界定还可以是企业主体反复对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风险作真正深入细致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投资效率。企业拥有独立的财产,意味着企业既要独立承担融资成本或融资失败的财产责任,又要独立承担偿债的财产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就会强化成本约束,在借款时就会考虑到偿债能力,在负债上就会有风险意识,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拥有独立产权的企业,在进行分散式的投资决策时,可以真正地尊重能反映资源或产品的真实成本、稀缺程度、供求状况及产业收益率高低的市场价格机制,因此,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便可以避免。在拥有明确的所有者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也会根据能为好的投资项目提供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以及给所有者带来尽可能多的财富这些基本原则来进行盈余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严重侵犯企业所有者权益,并造成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企业净资产流失或企业所有者的财富不断减少的行为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总之,一旦企业拥有明确的所有者和独立的财产,则必然会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和所有者权益而力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及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首先就会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资项目,然后根据投资项目的规模、期限、风险和预期收益状况来决定筹资的规模、期限及形式,以最大限度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2.构建高效的财务风险监督和决策机制

首先,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健全内控体系。这就要求:①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②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③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以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监测技术,建立敏感的风险预警系统。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确定明确的企业营销战略。营销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企业的营销战略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状况、资源条件、管理水平,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业务领域进行确定。通过建立具有特色的经济,把企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最后,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论证,做到慎之又慎,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资金成本管理和分析;企业负债规模要适度,储备库存要合理,绝不能为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企业过度负债。

3.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是要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预防或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财务风险预警对于预防或识别重大财务风险事件显得尤为重要。现实中,许多企业在财务风险分类的基础上,从每类中选出一个进行重点监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财务风险预警的任务有两项:捕捉迹象和传递信息。在早期阶段,财务风险信号大都非常微弱,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最终酿成大祸,例如巴林银行的倒闭。所以,企业在早期就应严格监视财务风险,以免坐失良机。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地传给主管人员,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

(1)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2)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

(4)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进行成功的资本运营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效果表现为不平衡的两极,有的企业成效显著,后劲十足;有的则在资本的扩张中被拖垮。因此,企业要想在资本运营中求得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企业无形的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能持续发展。

2.规模经济发展不可盲目

规模经济的形成以资产增加(即投入增加)为前提。增加资产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资金投入的增加,二是企业间的并购、资产重组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并购、资产重组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机制。但是,资产规模的扩大并不会自然地形成规模经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也并非都有利于构造规模经济格局。扩大规模后的财务成本、投资成本、市场变化等因素对规模经济能否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相反,企业处于动态环境中经营,应不断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产结构,剥离一些不善于经营管理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或者低效运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3.正确核算并购中的经营成本

对并购企业来说,真实的成本并不以在资产交易环节中付出的代价为限,而是包括在并购目标企业后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投资、设备更新、经营管理、产品调整、市场开拓、人员培训及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忽视并购后的各种代价和费用,并购企业,非但未能救活目标企业,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成为其他企业并购的目标。事实上,关键的问题在于并购企业是否拥有技术、管理、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拥有这些优势,即便按等价交换规则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并购后的营运也能获得成功;缺乏这些优势,即便无偿获得了目标企业的资产,并购后的营运也可能失败。

4.发挥品牌优势

企业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基础,而品牌则是一个企业成功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标志。有些企业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就贸然通过各种方式扩张企业的规模,以图提高抗拒风险的能力,而最终却因没有靠得住的品牌而被挤出市场。这说明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资本运营中,它既可作为一种资本入股,从而减少企业现金等有形资本的流出,又可以通过冠名权支持一个企业。

5.严格组织内部的金融管理

有些企业规模扩张较快,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高,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交叉错位,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产生“内耗”现象。因此企业要搞好资本运营,首先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明确并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生产、营销、技术开发、财务控制、融资等功能齐备,才能与资本运营的功能协调,形成整体优势。6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企业职工不但是企业制度的管理者和创新者,而且是新制度、新方案和经营方式的实施者,也是企业创新业绩的评估者和反馈者。但不少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却只依靠少数管理、技术人员来操作,而将大多数普通职工排除在机制系统之外,使广大职工既缺乏“主人”的动力机制,也无权行使监督的职能。

企业的资本运营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毕竟,企业的资本运营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权益。

谎言下的辉煌能够成就几时

——评蓝田股份造假案

曾几何时,“蓝田”这个名字在全国颇具声望,多少人对其敬仰,又有多少人觉得神奇,瞿兆玉也因此成了“大红人”。1996年,蓝田股份上市时股本为9 696万股,至2000年底已扩张到446亿股;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猛增到184亿元。是什么绝技使这家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创造出中国股市的神话,这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个谜。

然而,2001年10月26日,中国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并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提出质疑,率先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为此,她被蓝田股份以侵犯名誉权起诉,使自己卷入了一场始料不及的风波中。是什么原因使一名普通学者敢于同一个巨大集团势力对抗?蓝田股份到底怎么了?蓝田股份的由来据公开资料披露,蓝田在1996年首次发行上市时,其第一大股东为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有3636%的股权。而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前身则是由隶属于沈阳市财贸干部学校的三家企业的资产合并而来,其性质为集体所有。按照通常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所谓隶属可以更准确的表述为挂靠。

换句话说,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是挂着集体招牌的民营企业。原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的一位亲戚在不经意间曾披露一个小秘密:“蓝田”即瞿兆玉先生的小名。但不管是私营还是集体,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绝对与国有无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从1999年年报开始,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突然变成了农业部全资拥有的中国蓝田总公司(性质为国有)的控股公司。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国有企业了呢?在这个时代,只听说过化公为私的事情,还从未听说过主动将自己的资产充公的奇闻。人们只能推测,瞿兆玉先生可能遇到什么过不了的难关,不得已才将自己的资产拱手奉献给了农业部。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中国蓝田总公司——这个民营企业的国有母公司竟然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而在公开披露的资料中,怎么也找不出1992年成立的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与农业部有任何瓜葛。难怪有人语带玄机地讽刺:瞿兆玉是不是农业部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