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19513900000005

第5章 企业战略管理失误(4)

兴发集团是一家以中国为基地的综合性投资控股集团,于1993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属国有企业。该集团以金融业务为核心,选择行业前景乐观及潜力优厚的项目进行策略性投资;它所涉足的业务遍及金融、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工贸、房地产发展、投资、旅游及休闲和文教资讯等,截至1997年度,该集团资产总值已逾50亿元人民币。兴发集团旗下的附属、控股及联营企业多达30家,企业网络遍布全国各主要省市。在立足国内之余,兴发集团还致力于开拓海外业务关系,在国际上建立了各种商业渠道,并且与国内外上百家大中型企业及金融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国内外电信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兴发集团看到了信息技术领域潜在的巨大市场。于是该集团把投资于瀛海威公司作为发展信息产业战略性的第一步,同时也想利用瀛海威现有的技术条件,来帮助自己实现办公电子化以及在贸易方面的无纸化运作,从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接轨。甚至想实现一个很实际的想法,即使员工能收发电子邮件或上网,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由于瀛海威缺少的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兴发集团投入的资金恰恰迎合了瀛海威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扩大用户的需求。通过谈判,兴发集团和瀛海威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兴发集团同意瀛海威的发展计划,并愿意投入资金用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瀛海威也同意纳入到兴发的发展规划中。1996年9月,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总股本扩充为800万股,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占60%,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为600万股。张树新的天树公司与姜作贤的卧云公司的股价溢增,无形资产1,360万元加其他股权,比例下调为26%,股值2,026万元,张树新俨然成为身价上千万的新生代女富豪。与此同时,公司员工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了100余人,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每天都在连篇累牍地宣传瀛海威和它“书写中国ISP传奇”的理想。1997年1月,瀛海威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微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春节,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公司上下群情振奋。3个月内,上海、广州等8个中心城市分站开设,其线上用户收入达到110万元,公司在相关地方报纸上买了12个专版广告,宣布在未来3年内投资总额将达到5个亿,节点建设超过60个,所有的版面上都以一句充满激情的口号为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当时,意气风发的张树新绝对不会想到,两年多后这样的话竟会出自她自己之口:“1994年底到1995年初,我们走入IT行业,是一种不幸。”技术上的先进,并不能保证丰厚的回报。1997年,中国电信投资100个亿开通163、169网,并且实行免费入网,这对瀛海威是个巨大的打击。当时一条中继线,瀛海威要向中国电信交3,000元,仅租用线路的费用就占经营成本的80%,每小时达90元以上,与从用户那里收到的费用相当,故而收益率是负数。与此相对照,租线费用在美国网络服务商中仅占成本的56%,中国电信设施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瀛海威的发展。同时,张树新的品牌经营理念也使她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财政负担。瀛海威的8个分公司开支颇大,以上海为例,1年的房租就是90多万。因为是做品牌经营,所以要选择闹市,装修豪华,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但是在1997年,中国的网络市场还没有这么大,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瀛海威每月的广告收入在5万~10万元之间,他们的投入原本大于这个数,且仅每天的新闻更新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在IT行业,几乎所有有关这个行业的概念都源于这家公司和这个行业的故事。瀛海威这个名字也最早地进入了中国人的心中。随着瀛海威业务的不断扩大,瀛海威一直没有停下它斥巨资进行公司形象以及品牌宣传的脚步。“网上中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1997年是欢腾、喧嚣的一年:香港回归,十五大召开,三峡工程动工建设……令这个民族人心振奋的事一件接一件从不间断,这时有人从“延安形象设计”的机构带回一个项目: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个“网上延安”?热衷于创意的张树新凭直觉感到这是一个既有社会意义又有商业价值的主题信息。“网上延安”创意很好,把延安的历史、现实、人物、故事都放到网上,通过教委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观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增加公司收入。张树新同时指示,要做海量,用最好的技术先做延安,后西安,再全国,最终推出“网上中国”,使之成为瀛海威的经典品牌。于是,张树新向传媒宣布:“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瀛海威将耗时三年,投资千万,推出“网上中国”大型主题信息。”果然,大小传媒一时沸沸扬扬。经过制作部门一个多月的努力,200个网页、500幅图片、10多万字的“网上中国”终于制作成功。但是在信息制作过程中,利用其他网站的一些很粗糙的风光介绍放在瀛海威自己的网站中,只在前面加上一个标识,冠以“瀛海威时空”,这给人一种很不严肃的感觉。喧嚣一时的“网上中国”的结果是:一个新闻发布会,一篇通讯稿,一部没有最后完成的网上延安。耗资十多万,结果却不了了之。

从“Rose”、“中国的AOL”,到“交换中心”、“网上延安”,瀛海威充满了真真假假或婉约动人或激动人心的故事。它在品牌上的大力炒作也的确给它带来了显著的回报:知名度更加提高以及上网人数的大量增加,同时也更大地增加了瀛海威品牌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然而这些做法是否都很合适,张树新却并未深入地思考过。张树新创立瀛海威的初期将该网定为百姓网,但随着增值服务业的发展、市场的细化,瀛海威并没有适时转型。据统计,瀛海威网员登记人数有6万人,但绝大多数是25岁以下月收入一两千元的网虫,他们上网的目的是消遣和娱乐,这样的资金流显然不足以支撑该网的运行。张树新一直沉醉于“百姓网”之中,对网的商业价值考虑不够。当投资人要求网上要有商业价值时,她已无法开辟这样的客户市场,没有任何资金启动了。1996年9月至1997年10月,瀛海威推出了一个令网民不得不面对但又令人哭笑不得的做法:想通过瀛海威上网必须使用专有程序。这当然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上瀛海威的网还要放弃自己的习惯使用一种新的软件,商家反而在增加用户的麻烦。这种抗议声从用户到公司内部一直在不停地叫嚷,可是一直到1997年10月,瀛海威才宣布取消这一规定。而在这漫长的两年时间里瀛海威的高层主管坚持不改规定的原因竟是“公司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研制出的专用软件不能随便舍弃”。瀛海威自1995年9月开通以来,始终有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掉线,对此顾客投诉非常多,改正过来也并不难,可拖了两年就是没人做。公司关心的是更大的项目,比如“交换中心”,比如“网上交费系统”,后者在当时非常超前,一个留美博士后关在屋里做了8个月,做成后放在网上却看不到市场价值。

由于瀛海威在全国相继建立了8家分公司后,网络铺得很大,网员却相对较少,造成经营上的很大困难。1997年,投入瀛海威的股本金、银行贷款和股东增加贷款总共16亿元,按照预期的投入产出,其目标收入应当是11亿元,最低估计也应该是9 000万元,然而实际收入只有963万元,花在广告宣传方面的费用却是3 000万元。瀛海威从1997年6月份开始出现金融危机的征兆,面临着投资回收循环的重重矛盾。面对危机,兴发集团首先选择了当时最为可行的道路,即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帮助瀛海威开创盈利的空间。兴发以集团的名义和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了一个瀛海威商业开发公司,注册资金1 000万人民币,兴发集团占股85%,瀛海威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占股15%,实际的1 000万元资金也由兴发集团承担。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扭转瀛海威当时的经营状况,在瀛海威的财务计划上,数目巨大的负现金外流依然难以改变。很明显,出路只有一条,即为瀛海威寻找新的投资者。1997年4月,曾经有外国风险投资基金想花5 000万美元买瀛海威10%的股份,但由于国家政策规定,不许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网络业,张树新等人只能望资兴叹。1997年10月21日,香港中策集团持有75%股权的香港星光电信旗下的星光国际网络公司和瀛海威签订了一项协议,然而,随后而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香港中策集团重新考虑对瀛海威的合作投资。最终中策集团考虑到协议的合资安排不能充分保证中策的利益得到实现并且受到保护,决定暂不执行协议。这就意味着瀛海威与中策的合资搁浅了,从而使瀛海威没有得到急需的资金。

张树新辞职出走,瀛海威陷入僵局

1998年6月22日,瀛海威第一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在兴发大厦会议室举行。上午10∶00,会议开始。按惯例,会议主持请瀛海威总裁张树新首先介绍了公司近期运营情况,尽管数月来公司状况不太好,但张树新仍满怀信心。5月份瀛海威与电信169网刚刚签订平台开发协议,经营成本将大幅度降低;经过半年谈判,一家新股东将进入,公司资金运作会有所改善;两个月前一家报纸刊发了题为《张树新:瀛海威无恙》的访谈,当时“踌躇满志”的张树新还向媒介宣布:不久她们将会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

张树新讲完,主持又请瀛海威总会计师介绍公司财务情况。上午12∶00,会议进入自由讨论。这时,瀛海威的最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突然决定把它的股东贷款转为股份,债权变股权。新增3 000万股股份,使其股权变为8 430万元,持股比例上升到75%。随即兴发的董事名额新增三位,全体股东同意。下午1∶00左右,有人给张树新送来一份《瀛海威章程》,并在有关条款下划上重点:公司总经理人选应由2/3以上的董事决定。拿过章程,张树新顿时明白了,按章程,大股东兴发集团1个小时之前完成债转股之后,可以罢免公司总经理。这一招来得有些突然,经过短暂的惊讶、不解甚至委屈之后,张树新还是迅速地完成了对这一变故的分析和判断。在章程有关“总经理任命”的条款后,她打了“√”然后交给同座的瀛海威技术总监姜作贤。下午2∶00,瀛海威公司总裁张树新提出辞职,全体股东一致通过。短暂的沉默之后,张树新又谈了四点意见:①关于自己的离职是全体股东的一致决定,希望所有管理人员配合。②过去三年瀛海威全体员工一起经历了不断的磨炼和曲折,几乎犯过这个行业所能犯的所有错误,这对业界和整个信息产业都是一笔财富。③尽管公司所有人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感情,尽管瀛海威依然认为自己很优秀,可它毕竟没有赢。胜者为王,市场是残酷的。④希望公司员工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平稳过渡。下午3∶00走出兴发大厦时,张树新还有些恍惚。以ISP业界女强人著称的张树新曾对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有千种预测,可她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没有任何预兆的下午,离开苦心经营了几年的瀛海威。

张树新的离职在ISP行业和传媒均引起不小的震动。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家民营ISP第一品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新闻记者则到处追踪张树新的行踪。瀛海威换帅一事甚至引发了各界对中国网络信息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反思。1998年7月20日,张树新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主动辞职”的原因,主要是她和大股东在公司发展方面和策略上产生分歧;而她的股权在董事会中占小股,“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公司未来的实际上就是资本了”。在此之前,兴发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也是瀛海威董事长的梁冶萍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表示:张树新的离去并非突然行为,瀛海威的“金融危机”早于去年6月就出现征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瀛海威面临着投资回收循环的重重矛盾,在相继建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西安、哈尔滨和沈阳等八家分公司后,网络铺得太大,造成经营的很大困难。张树新屡屡向大股东兴发集团申请追加投资,到目前为止,兴发已投资上亿元,各股东对再投资失去信心,包括张树新本人对“危机”也深感困惑。到1997年12月底,瀛海威出现了再不“输血”就会出现生存危机的局面。

但兴发集团认为,在瀛海威没有明显的市场转型、改变打法的前提下,资金注入只能是维持,不可能发展。兴发集团经多次考虑,提出采取重新配置资源,将兴发资源与赢海威的转型捆在一起的策略来解决赢海威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没有得到张树新的同意。张仍希望以独立的网络服务商的面貌出现。经过半年的磨合,双方没能达成共识,张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张树新的辞职显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