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19513900000009

第9章 企业战略管理失误(8)

错误经营战略导致八佰伴失败八佰伴百货破产之时,正值亚洲金融受肆虐的劣势时期,这或许是其清盘的原因之一,但其管理层的经营作风却是决定性的主因。在急速的扩张过程中,八佰伴背离了原来的超市路向,不仅不断改变经营手法,且在物业市场上大额投资,当遇上金融风暴时,这些物业却成了负资产,集团被迫拖欠贷款以维持经营。但市场经营的持续不景气,拖欠的款项亦越积越多,最终只有踏上结业清盘的不归之路。1990年至1996年的短短6年内,八佰伴在内地的零售点由零扩展至50多处,销售额在1997年取得近八亿元人民币。那几年内地经济发展缓慢,消费疲软,导致预期营业额不断减少,然而,营运资金却不断投入,集团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为了实现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梦想,八佰伴只有靠信贷维持高速扩展,因而信贷利息由1993年的8,500万激增至1997年的1006亿,其占利润的百分比由24%跃升至49%。换句话说,1997年的收益近50%用来支付贷款利息。在结业时,集团欠下的款项高达7,300多万元,可见八佰伴因急速扩展业务,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和田一夫眼中看来,对顾客提供各式各样的商品服务是大趋势,因此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必须做出改变。为实践“一站式”的经营策略,随着八佰伴早期的成功,它的业务变得多元化了,其经营包括饮食、食品加工、娱乐事业等。八佰伴为容纳其综合零售业务,必定选择大型购物中心;为减轻租金负担,又开始自购物业。购物商场每每因为八佰伴进驻而被带旺,物业价格亦随之上升。随后,籍出售全部或部分购物中心面积,集团取得可观利润。例如在1994年,八佰伴以每平方米近18000元的价格售出会展广场物业,为集团带来31亿的惊人利润。随着地产市场渐旺,而百货业表现却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地产投资在八佰伴的业务中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7年,八佰伴该年度的地产业务收益竟有近4亿元,抵消了其百货零售业和其他业务的亏损,且全年的总收入有12亿,可见地产投资成为八佰伴的续命甘泉。然而,因金融风暴的冲击,资产价值下跌,集团的物业变成负资产,失去这个财源支柱后,八佰伴的衰亡便不能避免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本经济低迷,和田一夫把八佰伴扩展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巴西便是其第一个海外市场。可是1972年海外扩展的第一步结果却以失败收场。随后和田一夫转移目标到中国市场,于是香港成为他实践“中国梦”的第一步。1989年,他把八佰伴的总部迁往香港。1990年,八佰伴分别在红、沙田和屯门等地开设3家大型百货公司。1991年,投资近500万在沙头角开设第一家中外合资形式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1992年,八佰伴正式进军国内,与上海第一百货合资在上海开办一座全亚洲最大的百货公司。在北京,八佰伴也以合资的形式建立一个最新的货品分销中心和网络,以完善内地零售业的效率。最后,和田一夫干脆把八佰伴总部由香港搬往上海。然而,内地的消费习惯尚在不断转型,还未全面接受百货公司的销售模式。而且,和田一夫亦高估了内地消费者的购买力,当时又适逢中国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冷却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减低了市民消费的意念,以高消费定位的八佰伴立刻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国内合资伙伴的已核准资金也不能如期到位,为了维持业务顺利进行,八佰伴只能以外资身份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面对远较预期差的回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八佰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1994年,财政窘迫的和田一夫以56亿港元卖掉香港会展中心顶部两层;1996年,和田一夫以375亿港元将“天比高”豪宅出售给明珠兴业集团;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霜打零售业后,和田更是频繁地出售在港资产,并将静冈县的16家优质超市出售给死对头大荣集团,套现331亿日元。日本八佰伴已没有流动资金的消息传出的十天之内,其股价从200日元左右狂跌了五成,而他的香港朋友也没有兑现周转200亿日元的诺言。1997年9月,负债总额达1613亿日元的日本八佰伴向静冈县沼津市法院正式申请破产保护;11月,香港八佰伴国际集团也宣告破产清盘;12月,吉之岛集团正式宣布收购日本八佰伴。这一行动,实际上等于向社会宣布了该公司的破产。八佰伴日本公司宣布破产前的总负债额为1 613亿日元(折合约13亿多美元)。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市场上市的超级市场破产,这在战后的日本还是第一次,同时它也是日本百货业界最大的一次破产事件,和田一夫花费一生心血打造的巨舰至此也风光不再了。面对八佰伴,和田一夫痛定思痛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八佰伴的家族企业色彩还一直十分浓厚。1989年和田一夫成立了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同时辞去日本八佰伴的社长职务,把这家企业交给了跟随自己40多年的弟弟和田晃昌。和田晃昌是卓有建树的财务专家,但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决堤之水的冲击下,他难以把握住这艘航船的舵轮。日本八佰伴在国内最失败的投资,就是在爱和县斥资200亿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商城“新世纪半田”,而同年集团的国内总收益才11亿日元。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资,在日本同业被奉为笑谈。扩张过速带来的是债台高筑,流动资金枯竭,日本八佰伴欠银行437亿日元,另为关联企业作了490亿日元的银行贷款担保。辞去八佰伴社长职务后的和田一夫将精力集中在海外业务上,然而早在1994年他就预感日本八佰伴可能会产生危机。他想过调换社长,但一来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田一夫想到毕竟弟弟与自己同舟共济45年,考虑了太多家人的面子和情谊。“在残酷的生意场上,温情是致命伤。当时没想到这个判断错误,结果反而连累了弟弟,我深感自己愧对弟弟,”和田一夫曾经言语哽咽的反思自己的成败,“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这样,人事上一旦讲了人情,将来就一定会出差错,甚至导致崩溃。”

1997年八佰伴宣告破产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歉疚,和田一夫辞去了分布在日本、中国和海外其他地区的约50家公司的所有职务。八佰伴的不少贷款都是以和田一夫的个人财产作担保的,他的私人住宅被法院扣押拍卖了,只剩下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换洗衣服。老夫妻在福冈租借了一套房子,生活费的来源依靠以前缴纳的退休基金和少量的讲演收入。

实际上早在八佰伴破产前半年,就有银行界的朋友向和田一夫提出建议,不妨将八佰伴日本公司和集团中经营恶化的一些海外公司宣布破产,保留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经营较好的海外公司,以图丢卒保车,挽回败局。这也是当时保住八佰伴这块牌子最现实的策略。不过和田一夫说:日本公司的大批员工由于破产而失业,自己却躲在海外悠然自得,作为经营者是很不道德的。我在最后时刻只有两种命运,要么与八佰伴及八佰伴人一同渡过难关,要么一起牺牲,不能一个人做逃兵,把灾难留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