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加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供给
成都市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先后两次作出关于依法治市的决议,确立了依法治市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法治建设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都市自拥有地方立法权以来,加快了地方立法步伐,注重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突出经济立法这个重点,同时还加强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实现了经济立法与社会立法的统筹和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加强地方经济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成都市坚持地方立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和发展决策紧密结合,以经济立法为重点,自1986年至2004年,共制定地方性法规85件,其中经济立法50件,占60%左右。地方经济法制建设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一是注重以地方立法促进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近年成都市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全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条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下岗分流的人员越来越多,在分流的过程中,应聘人员与招聘单位之间以及他们与人才中介机构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严重侵害了应聘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妨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维护人才市场的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制定了人才市场管理条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合作企业不断增多,为了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组织和行为,保护企业、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制定了《成都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条例》,《条例》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定、组织机构、股份与股权流转,财务会计与利润分配、变更与终止等作了法律规定,促进了这一企业组织形式的健康发展。
二是注重以地方立法促进开放格局的形成。成都地处内陆,过去外商对成都投资兴趣不大。据统计,1991年成都的“三资”企业仅有77家,投资规模都较小。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热浪滚滚,市人大常委会不失时机地把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招商引资的政策定型化、法制化,以立法推进对外开放,制定了《成都市鼓励外商投资条例》,印制成英文版在海外广泛宣传,激发了外商来蓉投资的热情。第二年年底,全市就拥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资”企业1435家,有力地推动了成都的对外开放。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劳资纠纷时有发生。为了依法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劳动管理,维护和发展企业与职工之间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工会条例》,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是注重以地方立法强化市场规制。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成都市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反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条例、计量管理监督条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是在全国较早开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的地方性法规,受到了国家工商局的肯定。随后成都市又制定了劳务市场管理、人才市场管理、体育经营场所管理、蔬菜基地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的市场机制。
四是注重以地方立法营造经济后发优势。成都市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私营经济未得到充分发展。为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2001年制定了《成都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保护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几年来,成都市个体私营经济有了很快发展,到2004年底,成都市工业个体经营户50689户,从业人员31.34万人,私营企业资产294.91亿元,私营企业法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55亿元,利润8.43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
五是注重以地方立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成都地处“天府之国”腹地,自古受都江堰灌溉之利,有“水旱从人”之称。为了管好用好水资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水政管理法规体系,成都市先后制定了《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成都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纠正了多头治水、水政无序的状况,受到四川省人大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好评。近年来,由于各项建设用地大量占用有效灌溉耕地,原有农田灌排系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1994年至1995年开展土地执法大检查的基础上,1996年制定了《成都市农业灌排设施保护条例》,《条例》的制定有效地促进了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为了促进矿产资源的保护,1995年制定了《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并于2001年进行了修改。该法规对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作了具体规定,建立了矿产资源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法律制度的安排,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2006年,成都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提出,要制定有利于加强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完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管理办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社会管理地方立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成都市在突出经济立法的同时,还加强社会管理的地方立法,把社会生活纳入良性的轨道,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立法。成都市城市建设是从旧城改造起来的,旧城改造的首要问题就是房屋拆迁。为了推动城市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国家赋予成都市地方立法权的第一年即1986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成都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后根据拆迁工作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又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正。该《条例》在城市拆迁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仅在成都市一号工程——府南河改造工程中,依据该条例实施的拆迁就达3万户,涉及数10万人。针对市民规划意识不强,乱搭乱建棚点,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不按统一规划擅自建房,以及偷盗、破坏市政工程设施等问题,制定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针对建筑行业施工流动分散、露天作业,建筑工地点多、面广,建筑业从业人员多,外来务工劳动者技术差等问题,又制定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二是加强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立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为市民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的环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都市199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1996、1997年连续两年复查合格。为配合这项工作,成都市制定了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针对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问题,又制定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三是围绕着社会治安问题开展立法。为了加强防范,预防犯罪,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制定了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外来人口治安管理办法和成都市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并根据形势发展对这些法规进行修订。此外,《成都市摩托车管理办法和非机动的车管理规定》,《成都市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成都市游行示威暂行条例》、《成都市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条例》、《成都市性病防治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从源头上防止了各类危害社会秩序行为的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加强促进特色经济培育的法治建设
成都市注重发挥自身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加快特色经济发展。
一、立足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
成都是国务院批准的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是通往西南、西北的重要中转口岸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区位优势;在省内,以成都为中心,周边富集了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4个世界遗产,具有明显的世界级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成都市内主要的风景名胜区主要有:属于世界遗产的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国家级旅游区的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岭雪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还有目前世界上惟一建在大城市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四川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和成都市旅游工作会上,成都市明确提出了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中心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为了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成都市制定了旅游管理条例,对旅游规划、旅游经营与管理者的行为、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导游人员的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并随着形势的变化对这一地方性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市政府修编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城市中心游憩区、环城旅游休闲带和外环生态园“旅游西进”、红色旅游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推动城市旅游环境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建设。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家乐在成都旅游产业发展中占着重要位置,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制定了《成都市农家乐服务暂行规定》,并开展调研,为地方立法作准备。成都市通过依法加强旅游市场建设和整治,积极开展“诚信旅游在成都”、“安全旅游在成都”、“满意旅游在成都”等优势旅游服务活动,加快了建设“中国西部中心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步伐。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成都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5年底,成都市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领先,在西部12个省(市)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现。2006年底,成都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凸显文化产业地方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就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有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产值甚至占到GDP的约1/5。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