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525700000040

第40章 成都市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

成都市作为具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基础。这里有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基础,文化发展建设形成了“两中心、六体系”文化遗存的发展格局。两中心是指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和三国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六体系是指古蜀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中国诗歌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帝王陵寝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川西民俗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宗教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近现代革命文物的保护教育展示体系。成都市有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都江堰、辛亥秋保路运动死事纪念碑、刘氏庄园、明蜀王陵、升庵桂湖、邛窑遗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文物建筑2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镇4座、各类博物馆23座。无论是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遗址还是蜀派古琴、成都漆艺、蜀锦、蜀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继着成都与众不同的历史。而在此基础上,又催生出了属于现代成都的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创业空间,以及投身事业、热爱生活的成都人独特的个性。这些传承自历史、发展于民间的文化资源,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为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基础。成都市不但将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与保护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还对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成都人创造“财富”留下空间和根本。为了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大力发展独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成都市高度重视文化法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四川省涉及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著作权法》及实施细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四川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四川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等。结合成都市实际,1992年制定了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并于1997年进行修订。按照新修订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完成了《成都市文物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成都市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从法规和制度上不断完善全市文物保护体系。近年来,成都市文物保护事业得到大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金沙遗址、船棺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城市形象。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对金沙遗址展开的发掘盛况进行现场直播,多角度介绍了三千年前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文化,全面展示了以金沙文化为内涵的成都历史文化。而在此之前,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已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亦被“神舟六号”载入太空。成都作为在文化遗产日惟一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文化活动的地方城市,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成都市在加强文物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文博资源,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将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独具成都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地处成都市的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已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文物旅游景点,武侯祠“锦里一条街”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促进文博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加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法治建设

成都市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行为促进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其着力点主要在提升科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等方面。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增长、提升和扩张,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推动力。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法加速科技进步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成都市1993年制定了技术市场管理条例,1995年又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必要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条例。

在促进科技创新的系列制度中,知识产权保护占据重要位置。成都市2002年成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2004年底转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05年4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三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之一。成都市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致力于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为区域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支撑。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以及《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鼓励发明创造,培育自主品牌,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成都市还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成都市专利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通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成都市加强商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专利保护进一步加快我市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意见》以及《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此外,专利行政部门切实推进执法能力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工商行政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加强对著名商标、涉外商标、知名商标的保护,加大对商标印制企业的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商标印制行为;版权行政部门坚持把开展打击侵权盗版集中行为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审判机关不断推进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质量。

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成都市的科技竞争力正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分析,2005年成都市科技竞争力在全国50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1.5%,创新环境竞争力排名第17位,其中科技资源程度排名第11位。全市专利受理和授权总量大幅增加,发明专利申请和职务发明申请也有所增加。专利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和“成都造”品牌,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管理竞争力

政府管理竞争力是指政府之间管理效能的比较而展现的势态和实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它本身是区域竞争力软分力中的管理力、制度力、秩序力、文化力的集合,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协同力量,也是区域开放与创新的积极推动力量。区域要赢得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首先要赢得体制上的比较优势;而要赢得体制上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加快推进政府治理改革,提升区域政府管理竞争力。政府管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力量和制度方式建立提高增长质量的区域治理结构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作为内陆城市要增强对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力,改进和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营造政务服务效率高、企业投资成本低、政府服务规范的比较优势,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成都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公共财政制度、行政机构四项改革的基础上,提出要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其目标就是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职能框架,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规范的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自2002年开展试点,经过巩固提高,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做法是:创新行政管理理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完善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着力完善政务监督。

经过几年努力,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基本达到了能当场办结的即时办结,能一天办结的不拖到两天,能一个环节办结的不跑两环节的要求;基本解决了审批部门多、环节多、收费多、时间长的“三多一长”的问题;初步实现了行政许可行为透明化、行政流程优化、行政权力缩小化的改革目标。行政审批项目和其他手续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大多数行政审批的办理时间缩短50%以上。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生活小区通公交车率达到100%,燃气供气规模列全国第五,管网布局和调度自动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等设施完好率居全国同等规模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二是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规范是抓手,本质是实现依法行政。公务人员行政行为基本做到了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群众和投资者普遍反映,政府推出便民举措,降低办事门槛,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力。2005年7月举办的“和谐成都”论坛,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三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的改进,带来了投资环境的优化,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平均办证数从15.9个减少到5.43个,非政府投资和非国家限制类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由过去的平均251个工作日缩短到68个工作日。政府服务的改进,带来了投资环境的优化,先后吸引了以英特尔为代表的99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2005年1~10月,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42个,合同外资23.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9亿美元,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6.7%和86.8%。2005年5月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成都的“政府审批与管制指数”指标排名全国第2位,6月公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的发展潜力等指标升至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

三、推进城乡统筹,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特大城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度也产生了其他地区类似的问题:城乡差距拉大、自然条件恶化、耕地被大面积低补偿征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等等。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彻底解决这些问题,2003年,成都市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在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中,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发挥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几个方面:

1.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抓好城乡一体化的龙头

成都市在推进一体化工作中,高度重视规划的作用,把规划当作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宪法”,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并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制定《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市制域内重点基础设施专业规划》。成都市在规划思路中贯穿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的原则;在规划编制中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在规划管理中落实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和城乡发展空间共荣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这个法制手段把发展蓝图确定下来,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为改变长期以来城乡规划管理脱节的现象,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成立规划执法监督局,强化农村规划管理,加快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满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