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16

第16章 加强毕业生就业前学习心理的正确引导

唐源 钟顺玉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学习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对于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人才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重视对毕业生就业前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正确引导,对于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前学习心理的问题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学习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不能科学的看待自己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一种是产生自负心理。在实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一种是产生自卑学习心理。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2、学习过程的松散性与非竞争性学习心理。一般地说,大学生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但由于要找工作、学习两兼顾,因此,个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且学习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基本上都怕考试,并希望少上课和尽快拿到文凭。加上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与就业无关,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往往就具有松散性和非竞争性的明显特点。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短缺,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也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产生混文凭学习心理的一个原因。

3、各种不满和焦虑心理。此种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毕业生身上。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二、分析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前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1、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随着生理的不断发育成熟,毕业生对生理自我产生较高的心理关注。女生关注自己是不是漂亮、迷人、有吸引力、胖瘦高矮甚至脸上的雀斑对就业是否有影响;男生关注自己的体形与身体高度、声音的吸引力等对就业的影响。这种对自己过分关注的心理会导致自我期望高、以及紧张、焦虑的心理。毕业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表现为孤僻、冷漠、多疑、悲观等,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前心理问题。

2、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以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这些对毕业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影响他们的就业前学习心理。不完整家庭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往往使其产生孤僻、冷漠、粗暴的人格特点,并多发反社会行为问题。这些人格特征使得毕业生缺乏生活热情、缺乏自信、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羞怯,产生恐惧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反映在就业前心理中就会使他们惧怕学习,对学习产生紧张、焦虑的学习心理,希望少学习,尽快拿到文凭。

三、重视毕业生就业前学习心理的正确引导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就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毕业生唯有有了健康的就业前学习心理,才能真正进行正常的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不要认为受教育的对象都是成人就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尤其是现在就读的学生大多出自独生子女家庭,尽管其身体上已经成熟了,但其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就业前学习心理的消极态度。因而,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健康的学习心理而努力。

2、要重视采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何实施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常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心理辅导,主要传播预防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心理咨询,传递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心理治疗,用各种心理方法与技术,消各种心理疾病。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重视和加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

3、要重视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由于影响毕业生的因素也与个体因素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有关,所以在教育中要建立起适合教育对象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前学习心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个体的毕业生学习心理教育需求。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要贴近毕业生的工作需要、生活需要、学习心理需要,使之学为所用,从而减少毕业生就业前学习的心理压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如 曹雨平:当代大学生生心理学[M].北京:首教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

2、吴奎豪: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 辽宁教育研究[J],1998.5,第105—107页。

3、霍如涛: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1999.1,第168—170页。

4、于海昌:谈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