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诸毅超
大学的新生进入校园,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样的一个特殊阶段,他们就必须要适应大学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那么什么是大学呢?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在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也是一个“训练场”、“演习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训练使得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大学生的适应性,是指提高大学生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在高校中健康成长和成才。为了使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地度过适应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必须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一、生活适应性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和约束,在生活上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很多学生进校后向家长反映排队打水、洗澡,自己洗衣物等现象并不少见。在用钱方面缺乏经验,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月末的时候就要为生活费发愁,有的同学甚至靠借钱为生。在生活上无规律,养成作息时间混乱、饮食无规律、吸烟、酗酒、上网、打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对新生开校时进行一定时间的军事训练,通过军训培养学生们的自强、自立能力,提高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样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班集体朝着一个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多开展自立、自强、自尊、自理教育和团结、互帮互助、友爱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学习适应性教育
1、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大学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区别,中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以听老师讲课为主,学习内容、年级班级甚至座位都相对固定,较为系统,学习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学习上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探索性和自主性不强,被称作“灌输式课堂教学”;而大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要求都较高,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少、讲授量大,而且不完全按教材授课,没有重复的讲解和长时间的辅导并且布置大量的作业,而且往往没有固定的座位,甚至经常组织大班授课。面对如此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反差,很多学生很想学习但又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自主学习,处于压力和矛盾之中。长期如此,不能找到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荒废学业。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辅导员就应该给学生灌输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上早晚自习,为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从引导学生的合理的日常时间安排上着手,帮助他们形成更有效适应大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请来成绩比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以座谈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观察、思考、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2、专业学习的不适应
大多数的学生在刚进校时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还有些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是自己选择或喜欢的专业,因此进校后产生不满、抵触情绪,导致学习吃力,成绩不佳;也有些学生受到社会观念和就业形式的影响,看见别的专业好,在社会上很吃香,就有盲目跟风的想法,使专业思想不牢固。
对这些问题就可以开学之初,请本学科的权威专家教授作专业介绍等有关报告,增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从一开始就帮他们树立较稳定的专业思想,为今后学习从思想上打好基础。告诉并让他们了解四年中要学多少课程,课程之间,课程与专业之间,专业与就业之间有些什么关系,把课程→专业→就业之间的模糊关系清晰化。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理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目标。
3、学习失去动力
有的学生受到中学有些思想的影响“苦高中,耍大学”,考上大学后丧失学习目标,产生了松懈的思想;有的学生受到周围同学消极影响,如:高年级同学恋爱,打游戏,贪玩好耍等;有的同学由于高考时发挥不好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不如意的心态使他一蹶不振,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的同学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经商热”等,盲目的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而荒废学业。对此,辅导员老师利用专题班会和个别谈话的形式,适时解答新生的诸多角色定位问题,如“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明确大学生的求学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及巩固,有利于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环境。
三、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由于班级和寝室的同学都分别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生活在一起难免会产生矛盾。加之每位同学都有较强的自尊和自我意识,心里的想法和困难不愿也不想主动找谁诉说,这样的心理封闭性特点使得大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融洽。也有的新生的高中时期是学习或学校活动的佼佼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唯我独尊,认为一切人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如自己原意,就一概不予接受。同时,恋爱问题在大学普遍存在,学生在面对同学的恋爱,自己的恋爱问题,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此外交往知识和技巧的欠缺,也是造成新生人际交往困难的重要原因。
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一些新生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讨论会或者大型学生聚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们在筹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同时也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感情问题。教导学生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要学生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正确全面认识自己,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又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和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
学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去积极体会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愉悦,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四、校园环境适应性教育
1、管理环境的不适应
在大学里,管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在管理方法方面,由于有高考有升学的压力,中学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都很严格规定,学生的言行有教师管理;而大学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尽管有辅导员班主任,但是他们与学生的见面少,师生关系也比较松散,其职责主要把握大方向,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许多学生只认识到这种形式上的由紧到松的变化,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加强自我的管理能力,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难以自拔,影响学业和成才。
2、文化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环境就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般来讲,优越的科研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周密的教学环节,勤奋的学习风气,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多样的社会实践,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所以,辅导员老师就应该积极了解新生的爱好和特长,指导他们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勇于施展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这一群体是相当需要高校工作人员,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关注,并为他们作出适时适当引导的。他们对高校环境的一系列适应性过程顺利与否就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长和成才。而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者和教育者就必须认真探索和思考着一问题,并结合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的特性,有创造性地实现对学生的适应过程的指导和积极干预。为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国琴 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年11期
[2]王洪鹏 简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