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34

第34章 “言说”与“游戏”之间(1)

—— 以一个学生的上访为例

缪锌 李科

当下,在践行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会议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实质,构筑和谐社会大环境的历史阶段中,我们认为,为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比以往更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在此,不得不指出的是——如何将辅导员队伍的优良传统与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机结合,如何既保持教师地位又成为学生的朋友,事关辅导员作用发挥的大小。

一、实证描述:以一个学生的上访作为始端

需要说明的是,这起上访是我们所管理的G系K专业Z学生因为班级中学生评优活动而引发的,而我们获悉上访事件是在上级转发领导批示后。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我们迅速召集该学生所在班级班长及A同学,经过对她们的询问,我们力图通过客观的描述,再现上访起因纠纷的全过程,为下文的分析提供足够的素材。

纠纷的具体过程如下:

07年国庆前夕,该生所在G系开始进行评选优秀班干部等一系列评优活动。

……

Z生对所在班级评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上访,其理由有二,其一、应该参加被推选的候选人没有到场,既然候选人都没有在场就不应该举行推选活动;其二、监票人是候选人之一,她认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做法显得很不“合理”。

……

得知Z生的上访事由,我们以“就轻不就重”的技术方式询问Z生班级班长有关班上推优评选活动的组织过程:

问:“最近班上同学的学习生活状况如何?”

答:“都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问:“你认为前段时间组织的评优活动成功不?”

答:“还算成功吧!我按照你传达的系上评优规定,通知全班同学准时参加评优活动,同时,多次通知有评选资格的候选人应按时参加评优活动。选举过程,贯彻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你不是也已经在确认选举有效的书面材料上签字认可了吗。……对了,有个同学当时认为推优环节有些不合理。”

问:“同学认为环节上什么不合理呢?”

答:“她认为有个候选人没有来,而我们就进行评优活动了。对于此,事后我向她转述了该候选人的情况——当时候选人不在校,自己有事耽误了,不能及时赶到,候选人自己表明放弃评优资格。另外,她认为监票的同学是候选人这也不公平。”

问:“既然有同学认为评选过程不公平,怎么不立即换人?”

答:“当时请非候选人同学来唱票、监票、计票,可谁都不愿意。”

问:“那,你请提出异议的同学上台参与到上述选举过程没有?”

答:“请了啊,可她不愿意。”

……

与询问班长相反的方式,我们找A同学谈话则以“直奔主题”的技术手段:

问:“你参与前段时间的班级评优活动了吗?”

答:“参加了。”

问:“是不是当时有同学对评选过程提出质疑?”

答:“有,是某某同学(亦即Z生)”

问:“当时班长怎么处理的?”

答:“班长及时改正,并邀请提出质疑的同学去监票,可她不去。评优后,我还获知班长给她做了解释工作。”

……

二、传统之外的现实——“言说”与“游戏”作为解纷途径

Z生针对所在班级评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没有采取直接向辅导员或者向所在系部领导反映的方式而是直接运用了目前在中国让生活在科层体制下的“我们”后怕的上访。就大众所知悉的上访而言,上访的是否出现会作为上层评价基层领导工作好坏的一个标准,同时这也是考察基层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环节,这最终也势必导致所得利益重新分配的出现,于是就下层而言不希望看到上访的对象是自己。

在此语境中,基层领导深知权力运用的十分必要且及其重要。因为,正如福柯所言,对于任何一种权力的考虑,应当是在微观层面,应当在权力运作的末梢,在一种权力与另一种权力交界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权力是如何实现的。于是做出指示,要求辅导员对上访事件作出书面说明,维护班级稳定并限期重新作出推优评选,同时要求系学生会“齐头并进”解决上访事件,不留任何工作死角。

在社会学看来,有利益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与之相匹配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同主体间面对的同一冲突会选择不同的匹配规则。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会,其身后共同体现代表的均为学校利益,但是作为参加解决此次上访的不同主体,各自采取的解纷模式,在我们看来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我们不想去探究差异背后的“地理层”,我们只想分析两种不同的解纷途径。

(一)学生会——“言说”方式的代言人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作为辅助学校管理服务学生的重要学生组织,为学校和同学们做了不少贡献,成绩有目共睹,然而严重受中国行政体制的影响,举手投足间“官方”气息浓重,而他们处理学生工作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出以“官本位”为特质的思维。我们以为,学生会的解纷方式更具有传统特征,即便辅导员也会在处理平常琐碎事务时用传统的眼界思考行事。

在接受系上的命令后,学生会相关工作部门立即运作,召集相关班级负责人(发生上访事件班级全体班干部,未召集Z生)开会。会间,学生会负责人以及其严厉的口吻,站在稳定压倒一切的高度,仔细地询问了上访事由,苦口婆心地阐释了上访的“危害”,对班干部提出了批评,对今后若再次遇到此类事件如何展开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以高度的责任感表态——如果Z生所在班级负责人不能管理好本班级,那么“问题”班级将由学生会直接“接管”。

在学生会负责人讲话的过程中,容易看出,由于其“官员”形象的特殊性,当场的在座学生干部,面带苦色,神情凝重,目光“呆滞”地接受“权力”的恣意压制,甚至连呼吸也是注意了“韵律”把握,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二)辅导员——选择“游戏”作为新的解纷途径

作为权力末梢的我们,在选择如何处理这一棘手问题时,萌发了以“游戏”方式作为解纷路径的念头,并最终得以施行。

我们以过团组织生活会的名义,邀请相关班级负责人,召集Z生班级全体同学讨论“班级荣誉与责任感”,会上各同学畅所欲言,表达了各自的观点,而我们在总结发言同学观点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合理诉求途径与班级利益维护的辩证关系,宣讲了“沟通”作为班级凝聚力的基础作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辅导员的主导,然而同学们广泛参与的热情度完全涵盖了辅导员的角色特征,弥漫的热情在“游戏”的运作中达到了顶点。

我们选择包括Z生在内的十位学生(五位男生五位女生,同性间相互间隔)做手拉手的沟通交流游戏(游戏细节不在此赘述)。游戏中让他们充分感受游戏集体的团结协作,充分体会游戏集体力量的强大,尽情扮演好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完全享受游戏结果带来的快乐心境,而这些也在参加游戏后每位学生的感言中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