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47

第47章 试论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构建(1)

屈艳

寝室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地点,是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寝室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寝室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寝室文化指学生寝室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由寝室成员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起居习惯、兴趣爱好、寝室布局、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等内容构成。另外寝室成员的卧谈会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成为寝室文化的“新增点”。

从狭义上讲,寝室文化是寝室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但是,寝室成员的偶然性言行,特别是一些违章违纪言行,不应划入寝室文化的范畴。

简言之,寝室文化主要指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二、寝室文化的功能

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功能是维持社会均衡的有用的适当活动,是控制体系内结构与过程运行的条件。作为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寝室文化也具有自身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和功能体系。

寝室文化具有双向功能,即正功能与负功能。从对寝室成员和班级建设的影响来看,寝室文化有优劣之分。先进的寝室文化更多表现出正功能,落后的寝室文化则更多表现出负功能。

(一)寝室文化的正功能

1、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随着寝室功能的多元化,寝室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寝室成员的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寝室的学习氛围和寝室成员的学习成绩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寝室文化在学风建设上的功能主要在于寝室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和示范作用。

首先,寝室的学习风气对于成员学习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一般而言,寝室成员为了融入整个寝室的发展轨道,会努力使自身与集体保持一致,寝室成员通过心理系统与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群体压力”由此形成,迫使个体调整行为适应群体的发展;

其次,激励作用

当寝室成员和群体之间保持一致时,他们会得到群体的肯定,对个人来说,会产生一个激励作用。同时,当一个寝室成为一个优秀的寝室时,它还可能获得各种荣誉,这同时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风建设奠定个体层面的微观基础。

第三,优秀的寝室成员还起着示范作用

寝室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寝室行为文化的重要方面。寝室成员之间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实各自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个体而言,成绩好的个体成员具有标杆和示范作用。

2、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寝室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依托寝室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并且,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受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的引导和塑造。

一方面,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统一性。从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塑造教育,是价值与规范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寝室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同属于文化的构建过程。

另一方面,寝室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相对于其他场合,寝室是自由温馨家园,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政治识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整洁、文明的寝室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而且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从物质环境来看,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相互作用,影响人的情感、工作和学习效率。寝室的整体布局、装饰风格、卫生状况、周围环境等物质文化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精神文化来看,精神文化是整个寝室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能体现寝室的整体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可以激发成员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心理的成熟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底蕴。

(二)寝室文化的负功能

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负功能主要是指不利于寝室整体和谐发展以及寝室成员个体健康成长的某些因素,主要表现为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个体健康成长和寝室整体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1、寝室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

寝室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寝室这一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空间内形成的亚文化形态。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在大学生自主、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

同一寝室成员之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小群体现象,在寝室群体利益与班级、学院、学校整体利益的权衡过程中,大学生更为偏重寝室利益。相对主、亚文化的定位而言,如将校园整体文化定位于主文化,寝室文化则是相对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寝室文化的小群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和谐发展。

2、寝室文化中正式制度的失灵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规范师生行为,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寝室制度文化是校园制度文化的延伸,由于寝室的相对封闭性和私密性,寝室文化具有一定的无约束性和无规定性,从而造成寝室正式制度文化的“失灵”。

在目前寝室管理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凸显,正式制度的监督功效难以发挥。根据社会学中表演互动论分析,人们的社会行动犹如在舞台上的表演,具有前台与后台之分,前台是个人按照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能够被观众所看到;而后台则是不让观众看到的,表演者可以不关注其行为的形象限制。相对整个学校而言,由于寝室空间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大学生的寝室生活犹如后台表演,其行为更容易偏离正式制度的约束,使得正式制度在寝室空间内出现“失灵”。

3、寝室行为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由于寝室成员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接受新事物及社会刺激的能力,看待、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等等都不尽相同,寝室成员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容易造成寝室成员关系的不和谐。分析原因,由于价值观、人生观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坐标,寝室成员之间的观念差异容易引发一些人际隔阂与矛盾,不利于寝室和谐氛围的构建。

另一方面,为融入寝室整体生活圈,成员个体会努力使自身行为符合寝室其他成员的行为准则,在差异磨合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盲目从众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发生行为偏差的重要因素。例如,寝室恋爱现象就造成了成员之间一种盲目跟风与攀比的现象,“一人恋爱,众人效仿”,因此,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理性的恋爱观。可以说,寝室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差异磨合的过程对大学生群体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