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50

第50章 论新时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2)

(四)内容不明确

校园文化内容不仅仅体现在包括学生业余生活的设计、知识结构的调整、学术气氛的形成,还包括批判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开发、成人感和社会化的完成等。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管理的手段,甚至有的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学生业余活动,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等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新特点和新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造成对校园文化狭隘的认识。

(五)领导不够重视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产生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如果把学校校园基础设施等硬件认为是硬实力的话,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软实力。大多数高校领导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种软实力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并缺乏对此专门的研究。片面的认为一手抓学生思想教育,一手抓学生业余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快速发展,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演变,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到达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学发展的路在何方?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自身特色,从思想意识的更高层面思考高校的本质属性、功能定位和办学理念等,挖掘自身精神文化,促进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对象和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校园内的各项制度是一种外加的行为规范,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它是维护和建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保证,但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应该把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真正去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与品德修养,应在规章制度的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和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师生心悦诚服,由此来加强对师生的工作生活管理。

(二)加强“三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在“三文化”建设中,重点突出精神文化意义,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属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种特殊的指导思想,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社会产生的作用的是不可估量的。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成功塑造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目前各大高校急功近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物质文化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很多内容都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各高校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三文化”齐头并进和协调发展。

(三)在共性中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学校有着普遍的共性,有着基本的职能。但是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又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中突出反映自己学校独特风格的个性。在自己的文化特色上下功夫,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四川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经、文、法、历史、教育学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学校传承“黄岭精神”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历届学生中,四川理工学院实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格局,始终牢牢抓住“黄岭精神”这一特殊的内容教育、培养学生。学校既提倡勤奋求实、艰苦奋斗,又提倡以人为本,积极关心学生成长,坚持“三个一切”,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凝聚校园精神

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活动开展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大学生应当成为活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受益者;其次,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开展活动,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活波、富有创新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同时,大力开发校园文化阵地,开展各种前沿学术讲座、报告会等,使学术活动和非学术活动协调一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五)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领导的事情,全校师生员工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主体意识,共同参与的局面,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要有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精神,以自己高昂的士气激发全校师生的士气;学校领导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形的口号,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所确立的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领导者必须起着带头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师生员工的支持和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使所有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创造环境,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使学生得到真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友岗.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

[2] 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2 .

[3] 姜洪友 蔡晓金.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4] 龙佳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5] 刘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4.

[6]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7] 陈坚良.关于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8] 周连景,赵显利.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 赵秀国,杨实俊.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