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发展着。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那它将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优秀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
2、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等。
3、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制度建设、社会实践环节建设、课外科技及学术活动、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校园文明建设、队伍建设。
4、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和内容、校园文化的设计、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更新。
二、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构建和确立
明了了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个问题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当注意的软环境与硬环境方面的几个问题:
1、学校理念识别系统的构建
理念识别系统是学校的灵魂,是一种学校整体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它的形成往往来自学校绝大多数师生员工对学校存在意义、使命、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认定。一般来说学校的理念系统应当包括这样几点: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还可以包括学校的教师形象标准和学生形象标准等。
2、学校行为规范系统的确立
学校的行为规范系统不仅仅指学生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学校员工的行为规范系统,更包括学校的管理行为(如组织架构、奖惩、考勤等)规范系统。学校的行为规范系统应当通过《教职员工手册》、《学生手册》和学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体现。学校制定规章制度,一般要经过立案、调查、拟定条文、讨论或辩论、试行、报批、职能部门颁布、主管部门监督执行、修订或废止等阶段,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科学有效、实事求是,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
3、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要素有,学校的名称和标志、学校的环境和主要建筑物、学校的纪念品、印刷品等。一个好的标识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其自身的直接内涵,还往往暗含着学校文化的精髓。
基础要素系统:学校标志彩图、学校标志黑白图、反白图、学校标志方格坐标图、学校名称中文全称(简称)标准字体、学校名称英文全(称标)称准字体、标志与中文全称字体横列式(直列式)组合、标志与中文、英文全称(简称)字体横列式组合、学校标准色(主色、辅色)学校象征造型彩图(黑白图、方格图)、学校辅助条纹、标志与辅助条纹组合模式、中文与英文简称字体与辅助条纹组合模式、标志、中文、英文与辅助条纹组合模式、学校辅助底纹图形、学校品牌字体、学校品牌造型。
应用项目系统:办公用品系列:名片、中文(英文)信封、信纸、便笺、公文袋、记事本、学生练习册、学生毕业证书、职称证书、奖励证书、聘书、校徽、告示纸、介绍信笺、图书馆书籍借阅证等。环境标识系统:各部门标识牌、来宾室指示符号牌、道路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符号牌、灭火器指示符号牌、禁烟指示符号牌、餐厅指示符号牌、楼层区平面图、校区环境指示牌、校外环境指示牌、阅报栏、特殊区域标识规划、校园文化雕塑设计等。校园展示系列:展板版式、展架模式、标准展位造型、展示说明架。旗帜系列:司旗、条幅、POP旗帜、绶旗、桌旗、锦旗。交通系列:校车、轿车。服装系列:学生男女夏装校服、学生男女冬装校服、男女职员夏装、男女职员冬装、男女工作装、门卫装、运动队装、文化衫。公共事务系列:贺卡(节日、校庆等)、年历、小礼品、请柬、纸杯。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甚至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因而使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使校园文化建设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渐渐透出苍白。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根本原因是对校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热潮兴起的意义不仅为大学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与大学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应该把校园文化视作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不再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到娱乐目的的狭隘认识。诚然,校园文化是有管理、思想教育和娱乐功能的,但这些功能充其量只是其功能的最低层次。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能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这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氛围中,校园文化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自觉地形成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其差别只在于受熏陶的深浅而已。这是大学教育的最本质的意义所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差别,是衡量高校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之所以都希望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深造,这与它们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它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学习更重要。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的普遍性误区已经到了需要加以调整的时候,如果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再不调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在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四、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
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高校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在不同的高校应该显示不同的特色,这一点在目前我国众多的高校中除清华、北大等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著名高校外,几乎都未能具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普遍现象的形成与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2.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高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隘意识,正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上普遍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高校领导者以及服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的这种状况。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3.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精神文化意义尚不明确,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这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次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制度层次的建设已经渐趋饱和并已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再不努力发掘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和制度文化的精神文化意义,必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一个学校必然会从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导向、约束、凝聚和辐射的功能,以获得全体师生员工乃至周遭的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同。学校文化一旦形成,踏进校园,就会给人以积极向上、生机勃勃、奋发有为的气息,这种氛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和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必须指出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逐步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才不至于让学校成为“文化沙漠”。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校园文化 关成华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陈凤芬. 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环境 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 张德 吴剑平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葛金国,石中英. . 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 , 1990,(03)
[5] 路琳 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 高校理论战线,1998.(02)
[6] 李桂娟, 杨江民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制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