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随着科技创新的兴起,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此作一探析。
一、巧用导语,引发创新意识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势不容乐观,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较为普遍。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俗语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必须设计好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语。有兴趣才能产生创新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创新活动有积极的作用。浓厚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深入学习、思考和研究。导语重在巧用,使之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所需要的情景中,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主题讲演与答辩以及热点评说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引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导语除了巧用、新颖,还要灵活、形式多样,用各种多变的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他们的神经兴奋起来,产生求知欲望。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导语,不仅能自然的地把学生带入到课程当中,而且能使他们领悟到许多有益的道理,从而萌发出创新欲望。
二、运用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人脑对已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教学中所触及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德育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讲述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一章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爱因斯坦来到同学们中间,你们将对他说些什么?”富有创意的提问,犹如一石击水,激起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波澜,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无疑得益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实践证明,成功地运用想象,会使教学中出现珍贵的闪光点,增添教学的亮色,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沟通感情,增强创造能力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道”字是强调要听信于老师;“亲”字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谐、平等”体现着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具有主体地位、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要高兴地容纳对方,容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看法。为了使师生和谐交流,我要求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思考在作业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把课堂上不敢提出的问题尽抒于笔墨间。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把其中值得推广的或必须达成共识的问题摆上课堂,让同学讨论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反馈中得到补充,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开启智慧的闸门,增强创造能力。
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运用,最终达到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特点如下:
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入手,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与学生思想联系较紧密的问题。
二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它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但要特别注意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要重视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掌握,做到整体有序。
实施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课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参考性题目。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课题不能脱离本学科的教学内容;2、课题要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3、课题要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不要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5、选题不宜宽而泛。
第二,要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和研究方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三,要随时跟踪检查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某些资料或信息渠道,适时组织讨论等。
第四,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组织交流等。
研究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调查、查找资料、分析所学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活力,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学习内容是活生生的,新鲜的,丰富多彩的,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由于学生亲身参与研究,对所学内容印象格外深刻,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以至道德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不仅仅有效促进了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而且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回归生活,拓宽创新天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品德修养》它本身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凝聚和发抒。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是《思想品德修养》学习的不竭之源。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四大步骤:案例的收集、整理与编写——学生分组课下准备——小组课堂讨论——课堂交流与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现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天空,多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工厂、农村调查采访,写成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关心生活,善于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拓宽学生的创新天地,为他们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宽施展各自才能的创新天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创新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冯艳.高校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研究.[J]理论界,2008,(01)
[2] 何益忠.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8,(05)
[3] 孙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思想理论教育. [J]思想理论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