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普吉岛之恋
1959600000004

第4章 4、“神秘”之岛

来普吉岛十余天了,还没有见过海,只有海边来的厚厚的云成天在头顶游荡,偶然扔下一些暴雨,然后继续游荡。我甚至不清楚自己在岛上具体哪一个地方,也就不知道该怎样去海边。据说岛上不安全,不敢轻易徒步旅行。不通泰语,难以打的。所以,现在的活动范围依然局限在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分校及周围。

看帕斯捷尔纳克的《安全保证书》,他的文字把我狭小的屋子撑大。读到他离开马堡,对哲学失望,永别哲学。我似乎被触动了一下。

这几天给学生讲甲骨文,让他们眺望窗外的事物,然后想象甲骨文的意味,他们好奇而惊讶的眼神感染了我,我也走到窗边,突然感到岛上的事物多么古老而神秘。这种陌生的视觉让我更加渴望弄清自己以及大海的所在。

6月3日到普吉机场,在大厅免费取得两张普吉岛的地图。当晚一安顿下来,躺在床上,在屋外动听的虫鸣中,仔细搜索地图,以为能够找到自己栖身的地方,结果除了在上海就已经知道的沙滩以及很多商场外,一无所获。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居住在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分校还是孔子学院,面对校门口天书般的泰语书写的校名,我的猜测是孔子学院。

直到次日到教学楼开会,我才知道这里是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分校。之前,我听说分校在普吉镇上,所以一直以为我就居住在普吉镇内的一个山坳里。普吉分校四周均是小山,山上丛林茂密,远远看去,犹如世外桃源。山上偶尔还冒出一两株椰子树或者香蕉树,其他则树木拥挤、藤蔓四布,十分野蛮。这和城镇的感觉又具有极大差异。

于是,在普吉岛地图附录的普吉镇详图上寻找宋卡王子大学。还是找不到。普吉的地图上竟不标明大学所在地。

直到上周五,我们几位汉语老师穿着黄色(黄得耀眼)的工作服去参观孔子学院,我才发现孔子学院位于普吉镇上,宋卡王子大学则在郊区。孔子学院外面的小吃街很热闹,到处是炸鸡腿炸鸡翅、加冰椰子汁、水果切片,山竹(水果之后)35Baht两公斤,相当于每斤人民币两块左右,比国内似乎要便宜十倍。然后去Big

C(一个大型商场)购物,置办下一星期的食物。大学里只提供午餐,晚饭时食堂关门,只有自己做饭。真是奇怪的学校。

购物完毕,不敢脱离群体独自去周围探险,只能眺望一下超市前面的山峦以及山峦外面的云层,那大概就是海洋的方向。

回到外教公寓,依然在地图上搜索,凭借路上的记忆试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结果还是徒劳。这边的路牌都是泰文,我一窍不通。根本不能和手里的英文地图对上号。到现在为止,我只会说泰语中的“你好”、“谢谢”、“我是”、“老师”、“猪肉炒饭”、“荷包蛋”、“煎鸡蛋”(猪肉炒饭加一个鸡蛋,是这边最普通的饭,30Baht,很好吃)。其他的泰文对我而言,仅仅是些扭曲的原始的难以书写的符号。

上课时赶紧询问学生,才得知学校在岛的东边,但是仅此而已。他们对地理好像没什么热情。

最近几天稍稍胆大些,对方位慢慢有了判断,基本能分清楚东南西北。遂经常去学校周围散步。昨天傍晚沿着学校外的公路从正门一直走到侧门,然后继续前行,越来越荒僻,先后有两条狗跟上来,气势汹汹,泰国的狗并不都是温和的。路过一片贫民窟,房子只是些简易棚子,且贴地而居,大概潮湿难堪,对身体很不利。走到店铺消失,剩下一片荒山,天就黑下来,而且乌云厚重,似乎要下暴雨,就连忙返回。

今天晚上继续探险。收获甚微。对远方的向往还夹带着对陌生之地的些微戒备和恐惧,不能如同在中国的大地上一样随意行走,我曾在仙潭、城关镇的周围、西安的郊外、上海的各条街道肆无忌惮、毫无目的地漫游,在这里却不行。我切身地感到语言是一条围墙。我一直居住在汉语温暖的院子里,现在来到泰语的街道上,就步履维艰。

于是,就在学校内的各个角落到处行走。相对安全。学校四周都是山,其中两面直接和山崖相连,一些石子路通到山上,让我想到一些恐怖片里的场景。幸好,泰国人喜欢相互问好、微笑,我移步所至,总是遇到很多温暖的礼节以及各种美好的眼神。况且教师在泰国属于high

sole(即上层阶级),泰国人等级观念深厚,在他们心目中,上层阶级是备受尊重的。我感到在这里很受礼遇。于是尽量往学生多的地方行走。可是,我又喜欢自己一个人遐想,人一多,就惹来许多不便,要不断地还礼,或者微笑或者行合手礼(现在我慢慢了解,我是不能给学生行合手礼的,据说他们受不起,会折福,我只能微笑、点头)。我一般带着mp3,主要是为了听麦肯尼特的《艺者之舞》、《万灵之夜》、《马可波罗》,她的歌之纯净、高远、透明让我恢复对很多事物的信念与想象。听歌是为了和一般人的眼神有些距离,也为了让自己放松下来。我其实是害怕被注视的。我喜欢独自在内心漫步。大海或者远方只是我心内的一些路标。

走到学生宿舍背后,竟然发现一个大湖。那种依傍着山崖的山湖。安逸、悠闲、开阔、宁静的湖泊。让我的心灵一下子飞跃起来。越过湖面,看到昨天却步不前的那片荒山,原来这个神秘的湖泊就藏身于此。对宋卡王子大学的好感又猛增不少。今天下午在外教公寓前的人工湖旁徘徊许久,想构思一首类似布罗茨基《科德角摇篮曲》的长诗。湖面被山风吹皱,折射着傍晚绵软的阳光。这样的情景大概只适合构思一首绝句。我心目中的湖应该是眼前这种天然之湖。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湖水才能把我的思维浸湿。我决定明天一早再来这里,呼吸清晨水面的阳光。这片湖暂时缓解了我对大海的思念。

200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