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19683100000008

第8章 视野与内容(1)

报道视野,是影响报道效果的本质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发展空间。报道内容是报道视野的具体化、形象化,报道触及到哪里,报纸的视野也就投射到哪里。如果某媒体一方面宣称自己具有国际视野,是国际性新闻纸,而另一方面报纸的内容却以国内新闻为主,国际新闻只是点缀,那么就不能认同它具有国际视野。《环球时报》视野与内容完美结合,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国际新闻纸。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际”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国与国之间,世界各国之间;二是与世界各国有关的(事物)。就是说,“国际”范畴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以国际领域为报道对象的国际报道,自然应该包括整个世界范围。

什么是国际报道?有研究者指出,广义的国际报道是包括对国内新闻的报道和对国际新闻的报道;狭义的国际报道特指对国外新闻的报道。现在大多数的国内媒体所理解的国际报道都是狭义的,即对国外新闻的报道。

广义国际报道中的“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只是一组相比较而存在的概念,实际上是以中国为参照系,将发生在中国以外的新闻称为“国际新闻”,发生在中国的新闻叫做“国内新闻”,两者加在一起的报道则为广义上的国际报道。

再看狭义的国际新闻报道,即对国外新闻的报道,正是通常所理解的国际新闻报道范畴。无论是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国际报道,以国际新闻为题材的专题性新闻节目、国际频道,还是各类报纸的国际报道、国际新闻版面,以及国际新闻类报纸,其报道领域,是专指国外新闻的报道。

《环球时报》国际报道的范畴是广义的。以2009年《环球时报》的版面为例。周一至周四,每天出16个版,报道全球要闻;周五出24个版,主要是深入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

第一节纵览世界政治风云

时政报道一般在报纸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报纸的立身之本。关于时政报道,新闻界有多种定义,虽然表述不尽一致,但内涵基本相同。如国家和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重要外事活动、重要会议、主要领导人的政务活动、重大事件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及国际上“不论发生在哪一个领域,凡是对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都可以归入时政新闻行列。这是因为许多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中的事件都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力。”

从《环球时报》版面内容看,日常出版的16个版中,要闻版(头版、16版)、新闻背景(2—4版,2版为社会新闻)、关注中国、深度报道·记者调查、军事、台湾传真、国际论坛等,均以时政报道为主,约占整个报纸版面的56%。要闻版的头版和16版,更加突出时政性,围绕热点话题,快速、全面地进行追踪报道。

以头版为例。据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等研究,“以《环球时报》2004年1月至6月的头版新闻为分析对象,对其新闻关键词、新闻议程及新闻语境进行剖析,在78条头版新闻中,有关台湾问题38条,约占半数;有关中美关系问题的报道16条,居第二位;而在中美关系问题报道中,涉及台湾事务的有11条。其余头版报道包括‘反恐’问题6条,伊拉克问题6条,朝鲜问题4条,印度问题4条,美国大选2条,俄罗斯军备1条,以及美国核试验1条。”

以此为参照,现分析《环球时报》2007年上半年的头版内容。2007年1月至6月,《环球时报》头版的2007年1月至6月《环球时报》头版新闻内容比例:新闻共124条。从新闻关键词看,有关台湾问题的29条,中国与世界大国之间关系的31条中美关系22条,中日关系5条,中俄关系1条,中印关系2条,中国与亚洲各国关系1条。世界关注和评议中国的17条,世界其他大国之间关系的10条美俄关系4条,美日关系3条,俄罗斯与西方关系2条,美法关系1条。与重大突发事件有关的9条,伊朗问题8条。以上报道,涉及军事方面问题的除外,有13条是关于各国军事部署、武器制造及军事机密等方面的报道。美国6条,中国3条,俄罗斯1条,日本1条、印度1条、朝鲜1条。头版报道还有,日本问题3条,“反恐”问题2条,全球气候问题1条,美国大选1条,伊拉克问题1条(见左图)。

从头版新闻内容的统计分析,在中外关系报道的总条数中,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占了一定比例,台湾问题的报道数量在2007年上半年的头版报道中占据第一,与中外关系报道的总量相当。

下面以2007年的数据为主,结合以往的报道,简单勾勒《环球时报》时政报道的主要内容构成:

一、坚决反对“台独”

台湾问题历来是《环球时报》的重点报道领域,它关系到国家统一大业,牵动着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反对分裂、维护统一,贯穿《环球时报》所有的台海报道。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台海局势骤然紧张。《环球时报》对台湾报道的发力也正是从回击“两国论”开始的。7月16日发表《李登辉搞的什么鬼》,7月23日刊发《台湾岛内一片恐慌》,不到两个月时,推出8篇报道和评论,连续揭露了李登辉的“台独动作”和美国的背后支持。《环球时报》的对台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2000年起,《环球时报》专门开辟了“台湾传真”版,开始深入报道台湾社会和台湾局势的方方面面。

2000年,台湾民进党的陈水扁取得了台湾地区领导权。《环球时报》第一时间在头版以《看陈水扁怎么走》为题进行了报道,对“台独”政党的领导人表示了“听其言、观其行”的谨慎和怀疑。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讲中玩弄花招,提出了所谓的“四不一没有”。两年后,公然抛出了“一边一国”论。2002年11月,甚至提出了台独时间表:准备“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2004年实施公投、2006年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对陈水扁的这些“台独”步子,《环球时报》都及时作了报道:《台湾“公投”就是宣战》、《台当局低估我敢战决心》和《台当局好战必败》等;还介绍了世界各国对台海局势的看法,提供了相关的深入分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从2004到2008年,《环球时报》有四年开篇之作都是报道台海的。2004年第一期头版《2004年台海很关键》,指出这一年台海局势的导火索是什么,以及台海的变数非常大。以后三年,每年的开篇之作都是台湾报道,2005年《台海今年四大焦点》,2006年《陈水扁又抛“台独”时间表》,2008年《遏制“台独”今年最关键》。

2005年是《环球时报》台海报道比较集中的年份。1月24日,头版刊登了《台当局要逼大陆摊牌》,报道了陈水扁在两岸春节包机刚起步时,悍然宣称“要用《反并吞法》来反制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3月份,连续刊登了《反分裂法划定底线》、《反分裂法影响世界》两篇封面文章,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根本不是台湾当局所说的“战争法”,而恰恰是一部“和平法”、“统一法”。4月和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环球时报》派出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对“连宋大陆行”进行了全景式报道。

2006年伊始,陈水扁宣称要出台“台湾新宪法”,《环球时报》点破要害,说这是陈水扁在拼经济、拼政绩全无建树的情况下,铁了心要在“急独”道路上走到黑的宣示。这一年,他最典型的“台独”动作是“废统”。《环球时报》连续以《陈水扁冒险搞“急独”》、《“废统”搞得台湾很紧张》和《陈水扁迈出危险一步》,揭露了台湾当局在“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问题上的步步紧逼,报道美国已经意识到“台独”主张的危险性,说“台独”就是战争。在舆论上遏止岛内外“急独”势头。

2007年1月18日,《环球时报》刊登《反“台独”今年很关键》,指出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时期,台湾当局通过所谓“宪政”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相继刊发了《警惕“台独”今年挑事》、《陈水扁猖狂推进“台独”》文章,进一步揭露陈水扁的“台独”狂言和动作,向读者全面介绍了陈水扁宣称要搞“入联公投”并上演游行活动,大陆发出严厉警告,联合国拒绝台湾进门,美国高官多次放出重话抨击陈水扁等情况。《环球时报》对台湾不同党派及政治人物的表现,以及世界各国对台湾问题的反应,都作了详细的报道,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局势。

《环球时报》的台海报道,在中国的新闻媒体中具有开拓性。当年,为了更好揭露和反击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论,时任总编辑何崇元,副总编辑胡锡进、吴天红,编辑部主任孟宇红经过慎重讨论,大胆决定:《环球时报》在台海问题深度报道上,要迈出重要的第一步。由此,《环球时报》成为了中国大陆读者了解台海局势一个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也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态度的一个窗口。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内地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对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天红的访谈资料。

二、纵论中美关系

对美国和中美关系的报道,《环球时报》一直占据着较大比例的版面,仅次于台海报道,名列第二。在2004年上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印证。重视美国和中美关系的报道,“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确是全世界关注的中心,是重大新闻高度集中的地方;另一个方面则是中美关系越来越频繁的政治、经济交往都有着牵动世界的分量”。

环球时报在美国有相当庞大的记者队伍,正是因为他们的报道,在中国读者眼里,《环球时报》成为反映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克林顿率千人代表团浩浩荡荡访中国,美国总统大选布什入主白宫,“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南海撞击事件等重大新闻,《环球时报》都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并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最敏感的焦点问题。1995-1996年期间,中美之间发生的最大事件就是克林顿违背承诺,允许李登辉访美。以后,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在台湾附近海域集结。美国会通过了保卫台湾的决议案,中国政府对这种干涉中国内政,加剧台湾紧张局势的行径,表示强烈抗议,做出了应有反应,表明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立场和坚决斗争,有力打击了公开宣扬“台湾独立”的势力,赢得了中美双边关系缓和的契机,美国政府再次作出“一个中国的承诺”。以上这些,《环球时报》都作了详细的报道。

《环球时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内含台湾问题,占了较大篇幅。这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客观实际,契合了中国人“最看重对美关系,最关心台海问题”的潜在阅读需求。《中国如何看世界世界如何看中国》,《环球时报年终专刊》,2007年12月28日,第17版。

关于中美关系所涉及的报道内容,以2007年1月-6月的统计数据予以说明。

22条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说明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既存在着相互需要的各自利益,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环球时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非常全面,也非常详尽,涉及到方方面面。

——军事方面摩擦。西方社会的负面声音,《环球时报》及时报道。美国在太空神秘布防、向他国出售武器的同时,对中国的军力问题妄加猜测和评论。美国《华盛顿时报》称,俄罗斯和中国发展太空武器已经对“美国的空间财产造成了威胁”;美国时任副总统切尼称中国军力的“快速扩张”“不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目标”;西方媒体还热衷夸大中国军费增长,散布“中国海军威胁”。西方社会自相矛盾的说法,《环球时报》也及时报道。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公开表示,尽管北京增加了军费,但他并不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敌人。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认为,“中国军事力量提升所带来的影响至少在目前还是地区性的,中国还没有美国那样在全球投放军事力量的能力和想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