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19684300000037

第37章 数字时代人们不知所措?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静下心来,想象一下诗人、作家和教师等文人围绕在一度辉煌的(纸介质)书本文化的残骸周围,像古希腊唱诗班一样庄严哀悼倒下的国王。

何以至此?因为从1982年到2009年,(纸介质图书的)阅读者人数占美国总人口的比率下降了近20%,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阅读者比例下降了30%。

书本文化之所以面临如此困境,最直接的答案也许就是:影视文化的冲击。入侵书本领地的不仅是电视,还有随之而来的电脑游戏、网络视频和各种各样的影像娱乐,在它们的牵引下,西方文化逐渐脱离了文学的滋养。

然而,影像娱乐对文字世界的真正威胁比其冲击更为可怕。与电影、电视一样,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手段,用以储存信息。大约6000年来,人类大脑一直未能创造出储存和传输数据的更高体系,但是,软件设计者和工程师们弥补了这个缺憾。所以,威胁文字的也许不是影像,而是所谓的“信息时代”。

文学冲动被削弱?

首先,传统文学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教学生如何阅读,却常常收效不佳。然而,奇怪的是,文学和阅读水平的下降并没有明显影响到技术创新。几乎每天全世界范围内都会有科学或技术新发现诞生,总有新的精密产品摆上货架。

我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少了,但我们创造的科技进步作为一种文明却在继续扩大。这两者之间不无联系,后者的上升正在导致前者的下降。

如果今天在家里上网的大众能显示出对文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兴趣,担心书本文学消亡的人也许会从今天活跃的网络文化中获得某些安慰。但仔细看看网上的博客、帖子和聊天内容,不需要传媒专业知识也可以看出,典型的网络沟通仅使用很少的文字。当今网络内容在语言使用上的确另类和创新,它们与传统的经过编辑和印刷出来的阅读材料没有实质上的共性。

这种网络交流用语不能算是文学,它实际上削弱了人们的文学冲动。有人认为,网络交流和文学创作完全不同,数小时的电邮写作并不会提高人们的写作和阅读技巧。最新证据证明了这一点。一份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称,爱尔兰青少年通过在电脑上打字沟通的做法非但没有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技巧,反而对这方面的能力有所削弱。

大脑实时交流?

过去几年,令人称奇的突破是功能核磁技术,未来这一技术可以用于教育。功能核磁技术可以通过非电离射线对软组织进行详细扫描(比如大脑),这种扫描仪就像一台缓慢移动的摄影机,持续和反复进行扫描,把本来可能模糊不清的影像清晰地展现出来。

2005年,美国科学学习公司利用功能核磁技术描绘了诵读困难者的神经根影像,设计了一款学习英语的电脑游戏Fast For Word。这个项目的设计者认为,阅读障碍者的大脑结构问题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可塑性练习得到纠正。

从表面上看,神经控制论的研究进步和文学阅读比例的下降似乎完全没有联系。但是对大脑神经和网络感应的研究,可能直接影响到书写语言的生存。未来几十年,电子芯片可以模仿出大脑神经元的排列模式,将我们的神经传导复制成电子活动。理论上说,这种电子芯片将使人类大脑各部分的交流更为有效,甚至能够使人们不用紧盯电脑屏幕,就能获取想要的数据。

大脑实时交流虽然不能像语言那样表达复杂的意义,但最终会在信息快速传递方面成为佼佼者。

书面文字会消亡?

面对既能说话又无所不知的掌中电脑,书面文字能否继续生存呢?很多正在设计21世纪超级电脑系统的研究人员认为,书面文字未来生存空间很小。人们会习惯于电脑系统升级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把庆祝书面文字的消亡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未来几十年,书面文字爱好者也许会发现,面对技术领先,喜欢立即掌握高深知识的下一代,他们无法再继续捍卫书面文字的生存。对那些遇到问题就会通过人机对话寻求答案的新一代来说,向他们宣扬一篇散文的优美可能无异于对牛弹琴。

如果书面语言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那么它应该也会被一种能更好、更快履行这一职责的技术所取代。但是,作为技术的受益者和创造者,我们人类应该强调的是,这种技术取代必须被证明是真正可取的。新设备和新系统不一定各方面都比原有的更优越,比如格林机关枪之于来复枪,过滤嘴香烟之于烟斗。我们有责任为子孙后代验证,数字媒体的出现是否令人类的交流方式变得更有说服力和更有建设性,即便在一个技术强大的年代,拥抱数字媒体和放弃阅读能力是否更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呢?

美国图书馆以数字借阅方式吸引读者

尽管娱乐休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美国读者看书的兴致长年不衰,且日益浓厚,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字借阅大大方便了读者。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朝气蓬勃的凯特·兰伯特,记得自己在整个孩童时期只用过一两次借书证。而现在她一个月就要用好几次借书证。

是什么吸引她这么做?答案是电子书。她可以将它们下载到她的笔记本电脑里。从2010年初开始,佛罗里达州纽波特里奇19岁的社区大学生凯特·兰伯特,甚至没有去任何一家图书馆,就借阅了艾丽斯·西博尔德的《可爱的骨头》等多本小说。

凯特·兰伯特说:“我只需上网,输入我的借书证号,就能查阅所有图书。”她常常在她舒适的卧室里将她想看的书下载下来。她说:“这全是免费的。”为了吸引电子书读者,美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都在扩大储存在服务器而非书架上的藏书数量。

这样做是为了吸引那些原本不去图书馆的人,以及让现有读者有机会尝试新的借阅方式。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处主任迈克尔·科尔福德说:“人们仍把图书馆想象成书架上摆满满是灰尘的旧书。我们一直在竭力消除人们的这种概念。如果我们不向他们提供这种新模式,他们就会不再去图书馆。”

现在约有5400家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和数字有声读物。与传统的纸介质图书相比,电子书和数字有声读物在图书馆仍占很一小部分。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约有18300种电子书,而可传阅纸介质图书达到860500种。购买数字书的费用在该图书馆的全部购书预算中仅占1%以下。

但电子书的发行量在迅速扩大。公共图书馆电子书的最大供应商Over Drive说,2009年全年,电子书的借阅量增长到100多万本,而其整个2007年只有607275本。另一个电子图书供应商Net Library过去一年发行的电子书和数字有声读物增长了21%。

再加上谷歌网站可在线阅读的书,越来越多的电子书进入图书馆预示着将来会有更多人阅读电子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保罗·勒克莱尔说:“随着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阅读一切,这将促使电子书而非传统纸介质书籍的读者数量发生变化。”目前,电子书读者人数的增长幅度将有所减缓,部分原因是,人们无法在最畅销的电子阅读器亚马逊的Kindle,以及苹果公司开发的迅速成为阅读电子书最受欢迎的装置iPhone上读到图书馆的电子书。图书馆的大多数电子书只能在索尼的电子阅读器、电脑和少数其他可移动装置上阅读。

图书馆大多数数字书的管理与纸介质书籍一样:一本电子书每次只供一名借阅者借阅(下载);至于畅销书,借阅者只能排队等待,这就像借阅纸介质图书一样。

在两至三星期后,读者账户里的电子书会自动到期。

纸介质报纸衰落催生非营利性新闻报道

“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大约也可以用来形容美国传统新闻媒体对互联网的复杂心态。互联网改变了新闻传媒业的游戏规则。新的载体和新技术手段给这一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正当传统新闻媒体在“数字技术海啸”过后寻找生路之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令糟糕的局面雪上加霜。

不仅如此,而且更让传统新闻媒体头疼的是,美国正在兴起非营利性新闻报道的浪潮。在美国一些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的资助和补贴支持下,非营利性新闻报道不再依存于商业广告收入。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非营利性新闻报道将为社会创造大量新闻调查员的工作岗位。对当权者行使监督职责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一直是美国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项工作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令遭受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兴起双重冲击的传统新闻机构无力负担。因此,调查性新闻报道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和民间团体的支持。

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社会自2005年至今已向128个调查性新闻报道项目提供捐款1.35亿美元。大西洋慈善基金会不久前向非营利性新闻机构“新美国媒体”提供了200万美元捐助,该基金会由靠免税零售业发家的查克·菲尼创建。“新美国媒体”是全美最有影响力的种族问题新闻报道机构之一。该基金会还向与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新闻博客有关的《赫芬顿邮报》调查基金会捐款50万美元。此外,大西洋慈善基金会还向“调查性报道中心”等非营利性新闻机构提供过数万至数十万美元不等的资助。

有些人将非营利性新闻报道的兴起称作是一场“革命”。这令许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兴奋不已。某非营利性新闻机构的负责人罗森塔尔·卡尔蒙说,美国社会对各大报业企业未来的命运十分担忧,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社会和政治责任感的富豪开始通过具体行动资助非营利性新闻报道事业。他们相信,这种业务不但具有竞争力,还可以使深受功利主义戕害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的“火种”得以延续。罗森塔尔·卡尔蒙指出,从伊拉克战争到次贷危机,正是非营利性新闻调查能够让美国民众了解那些不可告人的幕后交易,而在触及方方面面利益的“揭底”报道中,人们通常看不到《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身影。罗森塔尔·卡尔蒙强调,独立新闻报道的消亡是民主社会承受不起的损失。

非营利性新闻报道不仅在美国发展得最好,在罗马尼亚、塔吉克斯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此类机构。秘鲁著名记者古斯塔沃·戈里蒂目前正在该国筹办一家调查性新闻报道中心。在伦敦和安曼,民间力量也已建立起非营利性新闻调查机构。

(雪莲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