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19685900000085

第85章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

——以“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相关报道为例

黄玉培

舆论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对某个有争议的事件大体一致的看法和意见,是社会意识的集合。这种集体意识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引领和疏导,任其自然发展,很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更严重的非理性行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着重强调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机构,担负着影响和引导舆论的使命。面对伴随互联网而来的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范围国际化、舆论环境复杂化等传媒变局,作为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引导舆论?笔者试图以“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一些启示。

一、不得不正视的事实:传统媒体缺位,网络补位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各种声音得以表达,另一方面也使以往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主体地位受到撼动,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化。受众由单向的信息接收转为积极地参与信息发布,更多的情况是,如果受众认为媒体的报道存在偏差,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诸如网络、手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既然你缺位,那就只好我补位了”。

从传统媒体披挂上阵谱写的一曲英雄赞歌到网络上“渔船见死不救”的传言,从“船主挟尸谈价”照片的曝光引起网民义愤砸烧渔船,再到荆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事件调查结果,“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真相终于在媒体与公众的不舍追问中浮出水面。一波三折的报道过程给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但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从2009年10月25日《楚天都市报》对此事做首次报道,到10月27日网上出现“渔民见死不救”的传言,再到10月28日官方回应称正着手调查“渔民见死不救”传言,其间各大传统媒体都将报道重点放在了对英雄的嘉奖和颂扬上,而鲜有对事件本身的追问。

由于媒体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心理预期存在偏差,更多目击事发过程的民众开始在网上公布自己知道的“真相”,10月27日,有网友在某论坛上发帖,矛头直指渔民见死不救(真相并非如此)和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气愤的民众甚至冲向刚刚靠岸的渔船砸船烧网泄愤。

从整个事件的披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真相将越来越无处躲藏,追踪真相的主体将不再仅仅是大众媒体,被赋予更多传播便利的民众将与传统媒体一起挖掘事件真相,如果传统媒体未及说出事件的全部真相,民众将利用其掌握的传播渠道(诸如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发布自己的言论。传统媒体的报道缺位将由互联网等新媒体补位。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应对

1.报道全部而非部分事实压缩流言空间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根据和前提。新闻真实必须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统一。对一篇新闻报道来说,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确保报道中关涉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要尽可能完整地而非部分的呈现事件真相。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在《流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流言公式“谣言流通量R与问题重要性i和证据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的产生与流言涉及事件的重要程度与模糊程度有关。受众关注的事件越是不确定,越容易导致流言的产生。

在“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报道的着力点是对青少年见义勇为事迹的讴歌与弘扬,其他救援者则不是报道重点,有关渔船施救部分一笔带过。

媒体最初的报道将该事件中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宣传重点,凸显90后这一代积极向上的一面,这种处理有其积极意义,无可厚非。但由于新媒体环境中公众接收信息更为积极且更加主动地加入信息挖掘与传播队伍,媒体非重点报道部分很可能成为受众的关注重点,这种关注表现在行为上较为常见的是网上发帖或跟帖,甚而形成一种亚舆论。这也要求我们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完整地呈现新闻事件,减少受众误读的可能性。

新媒体格局中,虽然传统媒体不再是发布消息、引导舆论的唯一力量,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传统媒体公信力的积淀以及网络缺少把关人以致泥沙俱下的现状,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舆论引导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在第一时间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尽可能压缩传言产生的空间。

2.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加强对事件的考问

事件发生之初,即引来了全国各大媒体的跟进报道。从其选取的报道主题上来看,“大学生”“英雄”“救人牺牲”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笔者选取一家议程设置有代表性的纸媒进行量化分析,以使读者对其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从头版所着重推出的内容来看,领导慰问和各方褒奖占了50%,该报在事发第二天对事件进行了事实性报道之后,将舆论引导到了对三名大学生见义勇为行为的肯定和精神的褒扬上。从各项内容占报道总量的比例来看,社会各界的悼念活动位居榜首,占41.27%;对英雄事迹的宣扬(领导慰问和各方褒奖)名列第二,占23.8%。该报是沿着“英雄事迹→嘉奖、学习英雄精神→引起共鸣、各界悼念”的报道脉络追踪事件发展。

各大媒体将落脚点放在对大学生高尚品格的弘扬上,以此宣扬中国90后新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引发了民众的共鸣,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美中不足的是,从事件发生最初几天的报道来看,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缺少对事件的调查。不可否认,事实的复杂性使真相的揭示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最初的报道缺少质疑声音与网上关于事件真相的传言盛行不无关系。因此,在对待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上,笔者认为,我们的媒体不妨站在公众的视角,在弘扬英雄精神的同时多一些对事件的叩问,通过自始至终的质疑将整个事件完整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唯此,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才能始终占据舆论主导地位。

3.在研究受众心理的基础上进行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传媒往往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借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及重要性的判断。但这种影响要建立在契合受众心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媒体意志为中心,否则,对受众舆论的引导很可能会因同传播对象的心理缺少契合而受到削弱,甚至引发负面情绪,适得其反。

在“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初期的报道中,传统媒体普遍沿着“英雄事迹→嘉奖、学习英雄精神→引起共鸣、各界悼念”的脉络进行议程设置,忽视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普通民众拥有的传播便利。且在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受众对信息传播有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获知真相而且必须是全部真相,不再对悲剧的发生徒叹奈何而会主动追问:“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11月1日,《华商报》发文《捞尸者挟尸要价属实“见死不救”渔夫喊冤》,11月2日《东方早报》上简光洲的调查文章均区分了渔船和捞尸船,并指出渔船参与了救援。11月5日《南方周末》头版发文《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进一步对事件进行澄清。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压力下对事件进行调查并正面回应民众质疑。至此,在新老媒体的合力之下,“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媒体议程已经转向追责调查,而先前网友无处发泄的愤怒也渐渐得到平息。因此,媒体的议程设置要在研究受众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我们的新闻媒体很难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结语

新媒体格局中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化,一方面,受众不再对传统媒体全盘接受,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把关人缺位以及网络匿名导致的虚假信息问题一时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当前的情况是,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网络媒体充当辅助角色且对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有推动作用。在这个时候,传统媒体借助自身传统优势,研究并尊重受众心理,尽可能有效地引导舆论则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一旦失去了主阵地,待网络媒体羽翼丰满发展完备之时,传统媒体再想统领舆论引导主阵地,则是难上加难了。

〔黄玉培:中国传媒大学2009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