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19693400000044

第44章 国际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2)

(二)丰富新媒体业务形态,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1.加快发展网络电台

2005年,国际在线在已有中文网络电台的基础上,率先推出全国首家多语种网络电台,用英语、德语、日语和汉语普通话等4种语言播出节目,每天更新节目11.5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资讯、音乐欣赏、语言教学等,吸引了国际社会中的大批青少年及具有高学历的白领网民。

2007年,国际台在原有多语种网络电台的基础上,建设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柏林、澳大利亚悉尼、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埃及开罗、土耳其安卡拉、巴西里约热内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11家境外网络电台,涉及英语、俄语、德语、韩语、日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等9种语言,受众遍布全球五大洲外宣重点城市,涵盖互联网发达地区的主流人群,此举标志着国际台的网络电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多语种境外网络电台以多媒体传播为载体,以本土化发布为特征,以覆盖全球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可满足不同受众和媒体多感官、多渠道的信息需求。境外网络电台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主要包括资讯、娱乐、服务、互动等四大类型,都是受众喜闻乐见的,能激发并满足受众了解、认识中国的愿望。其中,资讯类节目突出针对性,重点介绍中国经济和文化信息以及当地和中国的双边信息;娱乐类节目突出趣味性,以介绍中国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及电影电视最新音乐作品为主,开设有“流行音乐馆”、“明星访谈”、“影视世界”、“中国民族歌曲”等栏目;服务类节目追求贴近性,开设有“经济聚焦”、“到中国旅行”、“学汉语”、“文化广角”、“美食中国”、“到中国留学”等专栏,为听众到中国旅游、留学、经商等活动提供服务;互动类节目以增进受众交流、改善用户体验为重点,提供了播客、互动社区、下载服务以及客户端软件等功能。这些都是国际在线在制作、发布、服务、运营等方面实施本土化的重要探索。

2.推出手机广播电视业务

2007年3月,国际在线推出网络电视平台,整合了全台新闻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24小时滚动直播。

2007年4月6日和8月30日,国际台手机广播电视业务分别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两个平台上启动。该业务集成了全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多语种以及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为手机用户提供直播、点播和下载服务。手机广播电视业务的推出,标志着国际台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领域迈进了一大步。十七大期间,国际台手机广播电视发挥便携、快速、互动的优势,使用英语、日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5种语言,播出新闻和环球资讯广播直播节目,受到中央领导和大会新闻组的充分肯定。

3.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移动国际在线推出中、英文试运行平台,为手机用户提供信息,为来华游客提供便利,深受海内外受众欢迎。

2009年7月,移动国际在线英文网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国际在线在经过十年的发展后,开始由传统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开辟了新媒体对外宣传的又一崭新平台,国际台新媒体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移动国际在线英文网的目标受众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以iPod为代表的支持WiFi无线互联网的手持信息终端的广大境外用户。移动国际在线英文网向受众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主要包括新闻、财经、影视、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与服务等。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短平快,可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即时的信息;二是指导性强,可满足人们在移动状态下对各类实用信息的查询,为他们提供实时帮助和指南;三是娱乐功能显著,通过娱乐消遣等方式,媒体可更容易地接近用户,增强传播的贴近性;四是沟通性突出,移动互联网用户普遍热衷于与网友讨论问题、上传分享信息等,有利于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增强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群体,主要由社会的中坚阶层和“明天人群”两大阵营组成,既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坚人群,又是国际传播中需要积极引导的潜在人群。因此,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既是国际传播的现实课题,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国际在线英文网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天山区分局制止一起暴力事件的新闻缩编为供手机用户阅读的版本,发送到移动国际在线英文版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迅速在其网站上报道了该事件。国际台英语新闻被以英语为母语的境外主流媒体引用,明显提升了国际台重大宣传报道的原创率和首发率。

(三)完善新媒体运行机制

国际台根据“集中管理、分类指导、分散操作”的运行机制,以稳步发展基础网、快速发展龙头网、大力扶持骨干网为方针,加强对各语种网站的管理,推进各语种网站分层次发展,形成了“雁阵式”发展布局。国际台新媒体管理部门强化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品牌推广等职责,明确了各语言部在线广播的目标定位、受众定位和内容定位;推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各语种网站全年发展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责任落实到人;推出自主开发的多语种播客平台,开创了“定向签约制”的播客管理新模式;以质量和浏览量为目标,调整和完善考评办法;加强网站互动性和服务功能,结合重大对外宣传报道,开展了系列多语种网络对话活动,搭建中外网民交流的平台;加强外文网专业化建设水平,对各外文网站的节目内容和栏目设置进行深度改版,通过增加信息量、推行特色化、提高报道深度等方式,增强网站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组建了网络公司,初步建立起网站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加大在线广播境外推广力度,对多语种网站的文字、图片和音频内容进行全球CDN推送,使网站总体访问量和影响力明显改善。近年来,国际在线整体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保持在全球同行业网站中的领先地位,境外页面浏览量约占总体浏览量的68%,国际在线的境外综合影响力明显增强,转载国际在线稿件的境外网站大幅增加,境外页面访问速度大为改善,国际在线逐渐成为境外网民了解涉华信息的重要窗口。

(四)开办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

201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设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2011年1月1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CIBN)正式开办,此举标志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是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以多语种、多类型、多终端的形态面向全球传播的国家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多语种业务,即以中文业务打造面向全球的母语传播能力,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业务打造跨地区、全球性的国际传播能力,以日语、韩语等有新媒体基础的对象国语言业务打造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能力,以日语、韩语等有新媒体基础的对象国语言业务打造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能力。多类型业务,即广泛覆盖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类型,以音视频为特色。多终端业务,即基于PC端的多语种网站集群(如web页面)、在线广播集群,基于TV端的IP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 TV)、数字互动电视,基于手机端的手机电视(公共WAP和移动梦网)、手持电视(CMMB)。CIBN的内容、服务与媒介形态,基于不同的终端属性,进行差异化呈现,PC端为图文、音视频综合业务,TV端强调视频业务,移动终端强调音视频业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以视听互动、资源共享、语种集合为特色,内容涵盖多语种网站、多语种网络电台、多语种网络电视台和多语种网络手机台等多种新媒体业态。以国际在线61个传输语种的网络平台为龙头,全面打造多语种网站集群、在线广播集群、网络电视频道、移动服务终端,广泛涵盖网络视听节目、手机广播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CMMB等各种新媒体业态,向全球受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有效平台。

国际台将全面规划CIBN的总体架构、运行模式、媒体形态、节目形态和品牌战略,以CIBN建设统领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转型,以CIBN为总平台和总品牌,逐步形成在CIBN的框架下,分别打造国际在线和视频各专项业务的品牌,全面提升开发媒体价值。同时,加强CIBN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移动终端和电视终端业务,探索境外网站本土化制作和运营。

国际台新媒体业务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发展历程表明,以无线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是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支撑;新型媒体则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方向。加快推进新媒体业务建设,是实现国际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的重要措施。国际台将着力统筹协调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发展,在加强传统媒体内容建设和技术升级的同时,把发展新型媒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力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多平台、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与互动。

三、“走出去”工程的新步伐

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就是以广播影视为媒介和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国际台以推进节目境外落地、建设海外分支机构为重点,创新“走出去”工作机制,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推进节目境外落地

所谓国际广播的节目境外落地,就是利用各种传输技术,确保传送的广播信号能被对象国家和地区的听众听得见、听得清、喜欢听、愿意听。具体而言,就是指通过中波/调频、卫星直接入户、卫星直播、有线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调幅广播(DRM)等技术手段,采用租机互转、租用时段、与当地主流媒体联合制作、在海外建立工作室及开办调频台等方式,以当地的官方语言或受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风格,传播受众需要的信息。

近年来,为成功突破外国对境外电台节目的准入设置的限制,缩小国内制作播出的节目与对象国广播节目形式和当地受众收听习惯之间的差距,国际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中,主要的节目落地模式包括三种。

1.境外代理落地

境外代理落地,即国际台通过境外代理,以商业运作方式,购买重点国家城市电台时段播出我们的落地节目。目前,国际台授权代理我们节目落地的机构,主要有英国世界广播网、英国摩林通讯公司、芬兰大众明天传媒有限公司、加拿大国际商务咨询公司、澳大利亚墨尔本3CW电台以及肯尼亚、日本、巴拿马等国家的20余家媒体机构。这一方式有效拓展了国际台在海外的落地渠道,扩大了节目覆盖面,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BBC国际电台监听部几次对国际台采取与第三方合作扩大落地的办法进行了报道和评述,认为国际台通过英国广播网及其他机构,以卫星、有线、无线、当地的调频转播台和互联网等手段广泛传播节目,显著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2.“本土化”落地

“本土化”落地是国际台自2003年起开始大胆探索、推行并取得显著成效的落地新模式。“本土化”模式即通过与对象国有实力的媒体公司合作,由国际台提供或由双方联合采访介绍中国情况的节目素材,再经合作方根据当地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对节目进行内容、形式、风格上的本土化包装,用对象国母语或通用语在当地的主流中波、调频电台或网站播出。“本土化”节目既缩短了听众与国际台的物理距离,拉近了听众与国际台节目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国际台落地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又规避了对象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国际台节目落地准入的限制。实践证明,“本土化”是一条效果好、受限少的节目落地新模式。“本土化”节目落地模式及其取得的突出效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予以充分肯定。

截至目前,国际台与芬兰大众明天传媒有限公司采取市场合作方式,在北欧本土制作并成功推出芬兰语、瑞典语、丹麦语、荷兰语、挪威语、冰岛语、爱沙尼亚语、立陶宛语等8种外语网站,使国际台节目通过新媒体手段,实现在海外的本土采集、制作、发布、互动和运营,开创了新媒体外宣的新型合作模式。

“本土化”的创新模式,填补了中国的声音在北欧国家中缺位的空白点,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增加了新的广播语种;其以当地电台的风格和模式播出的“本土化”落地节目,大大增强了国际台节目的针对性、贴近性和实效性,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同时,国际台节目通过网络以多媒体形式“本土化”落地,也大大提高了欧洲受众在当地访问国际台网站的速度,方便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众及时、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