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19693700000054

第54章 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2)

当然,由于分析机制的不同,或者背后支撑数据的差异,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产生偏差。比如,通过单位代理服务器来访问网站的不同受众,在日志记录中体现为同一个IP地址,所以分析软件一般会以20或30分钟为间隔进行处理。超过此时间的同一个IP地址的再次访问被认定为另一个人,这导致访问人次统计上可能出现数据差异。再比如,分析软件所调用的IP地址与归属国家(城市)数据表如果更新不及时,与实际情况有误,那么分析得到的地域分布结论也会出现偏差。不过,瑕不掩瑜,基于访问日志的统计分析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受众的基本访问情况。相对于传统媒体,这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

(二)网络调查

1.站内调查

传统媒体的受众调查一般要么自主进行,要么委托给专业调查公司。报纸、杂志虽然可以刊登调查表,但是回收问卷困难,不仅样本数不能得到保证,而且样本分布也不均匀。能够不嫌麻烦寄回调查表的人,一般具有强烈的参与和表达欲望,通常是媒体的忠实受众,或者是对媒体有很强烈的负面意见的人;而大部分受众对于媒体的态度是比较中性、客观的,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意见可能代表了受众群体的大多数。

新媒体由于拥有互联网这一便捷传播渠道,可以非常方便地针对已有的受众开展调查,了解受众访问本站的体验、需求满足情况、潜在需求、访问习惯等。网络调查具有自愿、高效、便利、匿名等特点,以及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受众广泛等独特优势。当然,因为网络调查对象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很大,所以网络调查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传统抽样调查中,样本框的编制是决定调查成败的一个关键,即样本框要包含所要调查的全部对象总体。网络媒体针对网络受众开展的调查,其总体就是整个网络受众群体,所以不存在忽略了非网络受众这个问题。只是对于本网站受众和非本网受众,围绕某一主题所作的调查结果会有所不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语网站曾经与土耳其国内的某知名网站合作,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此次调查获得的用户评价和需求与基于本网站开展的网络调查具有明显差异。

在设计网络调查问卷时,一般要根据调查目的统筹安排。比如,研究者要考虑问卷页面布局、版式和颜色选择、问题陈述方式、技术手段使用等问题。问卷页面的设计应追求简洁、明了,因为简单界面比华丽界面的完成率更高。实验结果表明,一屏设计多个项目比单屏单项目设计的完成时间更快。提高问卷页面的设计质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从技术方面而言,网络调查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支持多种平台和浏览器;避免答卷的重复提交;较长问卷的临时保存;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如多选项、单选项、按钮、文本框、下拉菜单等。文本框的使用对调查对象的影响最大,如果过于复杂则容易使其产生畏难偷懒情绪而跳过不答,造成数据缺失。多行文本框也比单行文本框的回答率低。总之,问卷格式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影响网络调查的回答率。

网络调查给予了被调查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所以由调查对象产生的误差也较为明显。这些误差包括不回答误差和回答误差。网络调查的不回答误差既可能是由于网络用户对调查主题不感兴趣、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物质或精神奖励不够等传统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网速太慢、浏览器不支持等原因造成的。网络调查中的回答误差既可能是由于回答者有意隐瞒、歪曲实际情况,回答者没有完全理解指标含义等主观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调查问卷不能正确显示、调查问卷设计不够合理等客观原因引起的。由于调查员和调查对象之间缺乏互动,网络调查的回答误差也比较突出。

由于缺乏监督,网络调查中可能出现调查对象重复回答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时需要采用IP地址确认法,对于重复的IP地址只允许回答一次。但是,来自同一局域网的用户使用的是相同的IP地址,IP地址确认法会屏蔽掉大量用户。另一个办法是与邮箱地址挂钩,但是这也可能导致参与调查的难度提高,部分受访者不愿意参加;或者有的受访者使用不同邮件地址注册,重复参与调查。可见,采取什么样的调查方法抽取样本,也是网络调查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2009年5月中旬,由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对“国际在线”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菲律宾语频道的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尽管此次调查没有采取严格的随机抽样方式,但是其结果对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菲律宾语和葡萄牙语用户对中国的印象要比德语和意大利语用户更加积极和正面。具体来看,他们十分赞赏中国政府在政治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如社会安定、政府效率高、政令畅通等;在经济领域,他们则认为政府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及控制通货膨胀所做的有益尝试有目共睹;从价值认同出发,他们大多认为勤劳敬业是中国人民最可贵的品质;就发达程度而言,他们指出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工业化的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等等。

2001~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郭可教授以CCTV-9为个案,对我国英语电视媒体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此次研究借助CCTV-9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6份。研究发现,尽管目前CCTV-9的国际受众的总体质量较高,有不少外国的精英受众,但是其受众在数量上仍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中国受众为主,这显然有悖于其国际传播的基本目标。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英语电视媒体的国际传播实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站外调查

站内调查针对的是本站受众,通常是围绕与本网站或传媒相关的主题进行。通过调查,研究者可以基本了解当前受众的基本情况、感受、意见和需求等。

然而,了解外部受众的需求,发展潜在用户,对于网站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在本网站之外开展调查。此类调查既可以在同类网站上进行,也可以在非同类网站上操作。当然,与此相对应面向的人群有所区别,调查者在设计问卷时需要注意。

站外调查主要是了解本网站在整个网络受众或者目标受众群中的知名度、获知途径以及受众的普遍兴趣、需求、行为习惯等。

比如,2007年5月,国际台“国际在线”土耳其语网站在土耳其最大的门户网站MyNET和土耳其新闻网HABERTURK同时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网络受众调查。问卷共设置了8个问题,包括:您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是什么?您在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功能是什么?您最希望了解中国哪些方面的资讯?您主要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中国的?今后您希望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中国?您此前是否听说或收听(浏览)过CRI土耳其语广播(网站)?在图文和音视频网站中您使用最多的是什么类型的网站?您是否使用过博客或播客?调查者在问卷最后设置了留言框,征求受众对“国际在线”土耳其语网站的建议。

最终,共有9050人点击了调查问卷,其中2448人回答了问卷,600余人留言。统计显示,参加调查的网民中有21%的人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是跟踪国内、国际形势,19%的人是为了研究和收集资料,其余依次是与他人交流、交友、处理业务和玩游戏。关于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功能,40%的网民选择获取资讯,26%的人选择接发邮件,其余依次为下载音乐和电影、网上支付、网上购物、预订酒店和机票。关于对中国最感兴趣的话题,29%的网民选择中国历史和文化,其余依次为中国百姓生活、中土关系、经贸信息、旅游资讯、饮食文化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关于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中国,48%的人选择了电视,17%则为互联网,其余依次是报纸杂志、书籍、学校教育和来过中国的朋友。有68%的网民希望通过来华旅游了解中国,22%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其余依次为报纸杂志和书籍,无人选择广播。关于国际台土耳其语广播(网站),96%的参与调查者表示从未听说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或没有收听(浏览)过其广播(网站)。由于参与调查者绝大部分不是现有受众,所以他们的兴趣、需求、互联网使用习惯以及留言建议,为“国际在线”土耳其语网站此后的改版提供了重要的、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资料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语部提供。

此外,调查者在面向国际受众开展网络调查时,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和网络环境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提问方面,不同文化的受众对于相同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网络环境差异体现在对结果的评价和分析上,比如,平均页面停留时间20分钟,在一个国家可能算得上是长的,在另一个国家可能算是短的,在第三个国家则可能是因为网速慢造成的。在网络调查的问题设计和结果分析阶段,调查者都要尽可能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

(三)实验研究

作为新兴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有待进一步探讨,操作技巧也有待深入摸索。对于受众在访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反应和行为习惯,研究者可以尝试采取实验方式进行研究。

网站页面虽然可以承载音、视、图文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但它首先采取的是平面媒体的呈现方式。同时,网页的版面与报纸杂志又有所不同,页面限定于屏幕范围内滚动,所以网页的版面布局非常值得研究。为了了解浏览者的眼睛对于页面不同区域的关注优先级和目光停留时间,技术人员发明了眼动仪对用户浏览网页时的眼球运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实验,人们发现了在浏览网页时用户目光的段落跳跃、快速扫描等规律。同时,图片、字号、字色和运动等因素可以明显改变用户的注意力。

用户对于相同内容的不同标题、不同位置的相同标题有何不同反应,以及是否带图片、是否带摘要等因素对于人的注意力有多大影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页面实验进行研究,从中可以发现网络受众的一般阅读习惯和行为规律。

在使用传统媒体时,受众的自主性相对较弱。与看报刊时的翻页和听广播、看电视时的换台行为相比,新媒体用户的自主性要大得多,操作的可能性选择也多得多,其中,哪些操作可以受到媒体的影响和引导,以及能够引导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有待通过页面实验来揭示。

二、基于网络的沟通渠道

网络上通常存在两类国际受众,即媒体型受众与交流型受众。媒体型受众的主要需求是获取信息,交流型受众的主要需求是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信息、经验、感受的共享。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受众,媒体应当建立相应的网络沟通渠道。面向媒体型受众的沟通渠道包括留言板、评论区、论坛、邮件等。面向交流型受众的交流平台有博客、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社区等。

以下主要讨论国际传媒如何利用各类网络互动平台,构建与国际受众交流与沟通的渠道。

(一)页面留言

页面留言系统是媒体与网络受众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常用途径。针对内容的留言框可设置在内容页中,用户看过内容后有所感触,可以马上写下来并提交,与其他网友共享。而媒体用于采集用户意见的留言框一般放置在专门的页面上。除了留言功能以外,还可以公布媒体的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

除了留言正文以外,留言框一般应包括用户的邮箱地址,便于媒体就用户留言进行回复。此项可以设为可选项。

(二)邮件

邮件作为交流渠道,与其他途径的最大区别是它的异步性,也就是非同步即时性。一方发出信息,通常要等待一段时间后,另一方才会看到,继而回复邮件。这种沟通方式一般用于深入讨论或反映问题,显得更为严肃、正式。受众如果想郑重其事地向媒体反映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那么可能会选择发送邮件的方式。媒体对于通过邮件收到的受众反馈,应该更加认真地予以对待,及时回复。

几年前,媒体还会以邮件列表(Mailing List)的方式向受众发送格式信,可以是电子刊物,也可以是推介信息。但是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很少使用了,甚至有些邮件服务器会把发送邮件列表的服务器地址列入黑名单,给予垃圾邮件的待遇。

(三)网络对话

一般来说,信息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来自信息与受众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强,受众的关注程度就越高。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常就境外媒体和国际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组织网络对话,在网络上现场解答问题,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直被两国政界、新闻界和普通民众所关注,在一些阶段甚至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复杂。为了促进中日网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国际台的“国际在线”日语网站曾经多次组织网络对话这一新型的节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