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19693700000055

第55章 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3)

2006年10月16日,“国际在线”日文网举办了“中日大学生网络对话”,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五名中国大学生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学院大学、中央大学、日本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的七名日本大学生,通过“国际在线”日文网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网络对话。此次活动分别在北京和东京两地设置了演播室,两地的直播音频信号和图文信息同时输入“国际在线”日文网。与此同时,节目还通过日文BBS与网民进行即时互动。关于此次网络对话,日本NHK电视台认为“气氛非常热烈”,日本共同社的报道认为是“一次自由活跃的交流”。资料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提供。

此后,“国际在线”日文网开始每季度举办一次网络对话。比如,2007年举办了“春季·中日国民相处之道”、“夏季·体育拉近中日距离”、“秋季·文化加深中日理解”和“冬季·青年——中日友好的未来”四次网络对话。根据“国际在线”的访问统计数据,春季对话恰逢温家宝总理访日前夕,在1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日文网和中文网访问量均超过了13万人次,境外访问人次占总人次的48.8%。据“国际在线”访问统计数据。

网络对话形式受到了中日两国外交人员、学者和记者的高度关注。日本的NHK、共同社、朝日新闻、时事通讯社、东京新闻等主要媒体机构几乎每一次都进行了采访报道。NHK更是在此后成为“国际在线”的合作伙伴,在其无线广播中向日本本土全程直播了对话节目。

当然,从总体上看,国际受众参与网络对话还是比较有限的。网民虽然可以提问,发表见解,如果够幸运的话,他的留言还可以被主持人采用,但是网民的参与毕竟是辅助性的,也难以形成网民间的相互交流。网民之间的直接交流,网络论坛是更好的方式。

(四)论坛社区

论坛社区既可以作为受众共同讨论问题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媒体与受众进行交流的场所。媒体的各个栏目或版面可以分别在论坛或社区中设立自己的专区。当然,与页面留言不同,此时受众的发言是公开的,媒体和广大受众都可以看到。

论坛社区最适合于话题讨论。话题既可以由受众发起,也可以由媒体发起。网络受众可以围绕话题各抒己见,媒体则可以将受众的发言用作节目素材,进行梳理,或作为节目话题的由头,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社区中是否依旧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见解。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最先提出的。该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对孤立的恐惧心理以及大众传媒“影响意见气候”的强大能力,是影响舆论形成和走向的重要因素。当看到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人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自己处于孤立甚至对立面;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一般认为,受众在网络论坛和社区中使用化名参与讨论,那么,个人所承受的舆论压力会小得多,更多的人应该会选择畅所欲言。但也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即便在虚拟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现象依然会存在。论坛社区中的舆论有时候可以被“枪手”的帖文影响甚至引导,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论坛社区的舆论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对于媒体利用好这样的平台,促进与受众的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4月,我国国内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事件,随后,5月9日,“国际在线”日文网BBS论坛开通,立即引起了中日两国网民,包括在华日本人的关注。论坛开辟了中日关系、旅游、娱乐、外语学习、百姓生活、交友、你问我答、节目介绍等10个讨论区。其中,中日关系、旅游、娱乐、百姓生活、留学等成为最活跃的话题。开通后一个月,访问量突破了一百多万页。

(五)SNS平台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网络或社交网络)是目前正流行的网络业务方式,也是一种发展前景良好的网络传播模式,被认为是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方向。在SNS概念下产生了大量具体的业务模式,网络用户非常熟悉的开心网、校内网、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都属于SNS家族的一员。

SNS的核心理念是分享。每个人都可以在SNS平台上发布内容,每个人都可以在SNS平台上查询、持续关注别人发布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把看到的有意思的内容转发给自己的好友,使内容以病毒式传播方式呈几何级速度扩散出去。SNS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传播关系和传播模式。如果说留言板、论坛、社区等是作为受众的反馈和交流渠道的话,那么SNS让受众有机会真正成为传播者。实际上,SNS用户已经将接受者、发布者和转发者三种角色集于一身。

通过SNS平台,媒体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与受众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关于如何利用SNS平台,做好新媒体条件下的受众工作,我们将在本节第四部分进一步探讨。

三、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

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实施内容质量监控,如何评估内容的针对性与贴近性,如何评价传播效果,一直是让媒体和传播者颇感为难的课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媒体可以建立起一个由目标受众参与的、独立于内容制作部门的网络评价体系。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这套体系的基本设想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不同外语网站上发布公告,征召合作者。合作者需按期填写监看表,对网站各项指标做出评判。同时,鼓励一般用户随机填报监看表。此项工作由作为业务管理部门的总编室或受众工作部门负责,独立于业务部门之外。

主要监控指标包括:

*访问速度:可指向一个标准页面或标准文件,测试下载速度;同时指向几个固定的第三方网站的固定页面,以其下载速度作为参照值。比如,参加测试的境外用户同时访问“国际在线”网站、中国某知名网站、用户所在国某知名网站,记录三个网站首页的载入速度。将载入速度除以首页千字节数,即可得到每千字节的平均下载速度。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可以对“国际在线”的访问速度做出相应的评价。这种对比方式可排除用户电脑系统和本地网络原因对访问速度造成的影响。

*栏目设置:从受众角度对栏目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贴近性进行评价。

*内容:对稿件或节目内容的信息量和可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标题:对标题制作进行评价。具体要求是:文字正确,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吸引眼球,激发阅读意愿。

*翻译:对外文翻译质量进行评价。

*读后测试:受众阅读指定内容后所获得的信息和产生的印象、观点和结论,与媒体初衷的偏移程度。

*页面设计:针对页面设计风格、装饰与速度关系进行评价。

*用户体验:围绕信息查询、页面操作、页面视觉、版面布局、网站导航等关系到用户体验的因素进行评价。

*整体印象:遍览网站后的总体评价。

评价表单提交后,由后台程序进行处理,最终可自动形成综合报告。

在上述评价平台上,评价人是征召的固定人员,其意见的真实性较开放式网络调查应有所提高;评价人看不到他人的评价意见,可避免受到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人应达到一定数量,而且应定期更换,最好能够保持新老搭配的状态。

上述评价系统的运用,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海量的受众行为数据可以方便得到。这其中既包括客观数据,也包括主观数据(如评估、评价等),比传统的受众调查要更全面一些。但是,正如我们所反复强调的:这些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所得,其代表性要打折扣;这种调查也属于非随机抽样调查,外在效度有限。因此,最好能够结合其他调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四、SNS与新媒体受众工作

SNS平台是新媒体受众工作最应利用、最可利用的网络手段,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借助于SNS平台,媒体一方面可以快速挖掘其潜在受众群,另一方面则加深了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一张非常有价值的受众关系网络,使受众成为一种媒体资源。

关于如何利用SNS平台,是应该自己搭建平台,还是利用网络上已有的平台,不同媒体有不同的选择。不少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习惯于自己搭建平台,但是从传播效果来看,利用已有的知名平台会更好。一则可以节省成本,二则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已有的知名度和人气,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势借力。

以下以YouTube、Facebook、Twitter为例,探讨SNS平台如何为传媒所用。

(一)借助YouTube打造发布平台

YouTube是一个视频分享网站,2005年2月成立于美国加州。该网站创办之后即迅速蹿红,并于2006年11月被Google公司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目前存有总时长为1700年的各类视频,包括电影剪辑、电视短片、MTV等,以及网民业余自拍的视频录像等。根据2010年2月YouTube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公布的数据,其日流量达到20亿次,用户平均每天浏览时间为15分钟,每分钟上传视频时间长度为24小时,每天有4500万主页更新,网站流量的70%来自美国以外地区。

YouTube的未注册用户可以直接观看视频,而注册用户则可以上传无限制数量的影片。凭借强有力的技术手段,YouTube提供了对多种格式视频内容的支持。用户可以上传容量不超过2G且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节目。

为了开拓全球市场,YouTube在23个国家开设了分站,支持24种语言。2009年YouTube又完成了一次改版,将语言与国家(地区)的选项区分开,“语言”概念仅适用于功能界面,而国家(地区)选项则向当地用户推荐其最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如果用户想关注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前热门视频,可以使用此功能切换观看。

由于YouTube拥有惊人的受众和流量,而且面向全球布局,它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极好平台。借助YouTube Direct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利用YouTube建立自己的视频发布平台。通过嵌入代码,媒体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让受众自行上传节目,然后通过YouTube的后台对节目进行审核签发。最后,还是通过嵌入一段代码,在媒体自己的网站上展示节目。也就是说,媒体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实现节目上传和展播,而存储空间、发布带宽和服务器资源都使用YouTube的。当然媒体也可以向YouTube上传媒体自制的节目。而YouTube也不吃亏,它得到了节目资源,该节目同样会在YouTube的页面上供全球用户点播分享。

借助YouTube平台,媒体可以分享其庞大的用户资源,扩大自己的国际受众群,受众则得到了更好的分享体验。

(二)借助Facebook打造交流平台

Facebook是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于2004年2月创立的社交网站,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SNS网站。截至2010年8月,虽然上线仅6年多时间,Facebook却已经超越MySpace成为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络,在所有网站中的排名位列第二。

Facebook的设计初衷是用于人际交流。用户只要在Facebook上建立账号,就可以公布自己的基本信息,在“涂鸦墙”上发布最新消息,找到自己的新老朋友,实现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的共享,并且可以向朋友推荐其他人的信息。朋友之间可以相互留言、评论,这些留言和评论既可以限于朋友之间阅读,也可以向全体网民开放。

从功能和机制上来说,这样的SNS网站并不复杂。但是当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在这样一种简单机制下都“串联”起来的时候,这个平台所产生的传播能量就会以超乎想象的指数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