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19694000000004

第4章 绪论(3)

与此同时,专门研究“网络新闻”的著作也相继问世,如雷跃捷、辛欣主编的《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和金梦玉主编的《网络新闻实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杜骏飞的《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屠忠俊、吴廷俊的《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仲志远的《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董天策的《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彭兰的《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和《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蒋晓丽的《网络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秦州的《网络新闻编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以及张咏华的《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等等。

各书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论架构和侧重点,笔者认为董天策主编的《网络新闻传播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而且实用。首先,该书着重研究的是网络新闻的传播,而不包括网络新闻经营、网络新闻组织机构的设置等,以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这样有利于各个章节的纵深挖掘。其次,该书沿用了传统新闻学的架构,即新闻历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理论架构;同时,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观点也正是借力于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和理论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再次,该书还提供了新鲜、贴切、生动而丰富的实践例证,如新浪的北航空难新闻,社会、娱乐新闻的列排展示等,它们在给了我们理性审视和概括的同时,也让我们可感、可触、可联想。

而国际上,波因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的图书馆主任大卫·谢登(David Shedden)曾列出过一个“新媒体参考书目”,本书以此为参照。在1993年之前,有14本关于新媒体的书,其中大多是关于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的;而自1993年至今,相关书籍的数目达到了78种,其中包括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New York:Alfred A.Knopf,1995),约翰·帕夫林克(John V.Pavlink)的《新闻业和新媒介》(Journalism and New Me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罗兰·德·沃尔克(Roland De Wolk)的《网络新闻导论》(Introduction to Online Journalism:Publishing News and Information,Boston:Allyn&;Bacon,2001),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草根媒体》(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ebastopol,CA:O’Reilly Media,2004),等等。

在尚未翻译过来的著作中,仅以“网络新闻”为名的就有七种,即凯思琳·维克汉姆(Kathleen Wickham)编著的《网络新闻面面观》(Perspectives:Online Journalism,Boulder,CO:Coursewise Publishing,1998),吉姆·霍尔(Jim Hall)的《网络新闻初级教程》(Online Journalism:A Critical Primer,Sterling,VA:Pluto Press,2001),麦克·沃德(Mike Ward)的《网络新闻》(Journalism Online,Woburn,MA:Focal Press,2002),凯文·卡瓦莫图(Kevin Kawamoto)的《数字新闻:新生的媒介与变换的新闻视野》(Digital Journalism:Emerging Media and Changing Horizons of Journalism,Lanham,MD:Rowman&;Littlefield,2003),詹姆士·格兰·斯多维尔(James Glen Stovall)的《网络新闻:新媒介的实践与展望》(Web Journalism: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4),理查德·克雷格(Richard Craig)的《网络新闻:新媒介的采访、写作与编辑》(Online Journalism:Reporting,Writing 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Belmont,CA:Thomson/Wadsworth,2005)以及詹姆士·佛斯特(James C.Foust)的《网络新闻:原理与实践》(Online Journal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ews for the Web,Scottsdale,AZ:Holcomb Hathaway,2005)。

而最近两年又有一些新作问世,包括阿兰·斯图亚特(Allan Stuart)的《网上新闻:新闻业与互联网》(Online News:Journalism and the Internet,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斯蒂芬·库柏(Stephen D.Cooper)与吉姆·库伊珀斯(Jim A.Kuypers)的《监视看门狗:博客作为第五阶层》(Watching the Watchdog:Bloggers as the Fifth Estate,Spokane,WA:Marquette Books,2006),马克·特里梅因(Tremayne Mark)的《博客、公民身份与媒体的未来》(Blogging,Citizenship,and the Future of Media,London:Routledge,2007),斯蒂芬·奎因(Quinn Stephen)和斯蒂芬·兰勃(Stephen Lamble)的《网上搜集新闻:研究与采访》(Online News gathering:Research and Reporting for Journalism,Burlington,MA:Focal Press,2008),等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亚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的詹姆士·格兰·斯多维尔(James Glen Stovall)教授所著的《网络新闻:新媒介的实践与展望》一书,它被誉为美国网络新闻学的定型之作。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使用“Web Journalism”一词取代“Online Journalism”,“Internet Journalism”和“Digital Journalism”,标志着美国网络新闻学研究的成熟。(2)结构完整,全书分为14章。第1、2章分别对因特网、新闻网站进行定义与现状描述;第3章先对网络新闻进行定义,随后研讨网络新闻的特征,重点研究网络新闻的三大特征,即非线性、受众发布新闻、新闻的个性化,并以克林顿与实习生绯闻案作为案例研究;第4章阐述从因特网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的方式与特点,重点研究网络新闻报道的迅速性与灵活性;第5章论述网络新闻写作,特别强调网络新闻写作的简洁性;第6章阐述网络新闻编辑,论述了网络新闻编辑的语言、原则与标准;第7章论述网络中的摄影新闻学,概述数码摄影的技术、相关伦理问题,并列举了著名的摄影新闻网站作为案例;第8章研讨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图像与动画的应用;第9章研究网络新闻报道中声频与视频信息的应用与处理;第10章简要概括了新闻网站的设计、布局原则,但是没有去触及HTML等纯技术问题;第11章是对网络新闻受众的分析;第12章由Amelia Parker教授对网络新闻法规进行了重点研究,构成了该书的精华之一,研究了网络著作权保护、网络诽谤、色情等问题;第13章是以MSNBC新闻网站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一章则是全书的总结。(3)简明扼要,该书虽然涉及面广,从各方面、多角度研讨了网络新闻实务,并进行案例分析,但是全书仅240页,语言十分流畅、简洁。同时,作者在每一章后面均列有不少精选的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之用。此书为笔者进行网络国际新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研究视角

目前对网络新闻所做的研究,多是从传播学和新闻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而对网络上国际新闻的研究偶尔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范畴。本书在对网络国际新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网络本性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及从人学的理论出发的视角,即紧紧围绕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的特质,审视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冲击,从而传达出新条件下国际新闻报道中对人的无限尊重。因为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为本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而在对外传播时,因可能出现新闻被误读的现象,所以还会用到解释学的有关概念。对于国际新闻学这样的学科而言,跨学科的研究是必然要采取的一种进路,也许这种研究进路不需要直接的话语表述,但已经蕴含在整个文本的叙述之中。

1.探索事物本性的研究视角

关于事物的本性的思考是一种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但它未必就是客观主义,因为客观主义是一种本质论的思维方式,而对事物本性的研究则是一种实践论的研究路径,也就是说坚持从事物本性出发的研究思路就是要坚持事物在动态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本书所要研究的是网络国际新闻报道,而这里最关键的事物本性就是网络的本性,如果不对网络有一个合乎本性的把握,那就很难真正理解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质。

网络是一种媒介,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一个基本特质。这话听起来很简单,但的确是一种最本质的概括。网络作为媒介所依赖的是电脑,但在人类最初发明电脑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电脑会成为一种传播工具,而无非是企图以电脑为基础克服人脑的有限性。但当电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时,人们对电脑的态度就从敬重变为了亲切——对电脑的敬重是因为电脑在最初只是科学研究的工具,而对电脑的亲切是因为电脑成为千家万户传递信息的媒介。网络作为媒介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与以往媒介的根本区别,虽然同为媒介,但媒介的形态以及媒介的属性乃至媒介的精神都是有区别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媒介上获得信息,但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并且发布信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当然媒介所表达的精神也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