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母语传播概论
19694400000034

第34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的人才培养战略(10)

网友“Heinrichsberger”在2009年10月发帖说,“为什么在论坛里没有人谈谈现在中国目前饲养和屠宰食用动物的恶劣状况呢?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美好的一面,而在动物保护方面更应该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我认为在中国发生在动物上的事情简直就是犯罪……难道中国就没有《动物保护法》吗?中国如果想要和世界接轨,就应该懂得遵守动物保护这一标准。”对于这篇帖文,德语部《听众信箱》栏目的主持人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国动物保护方面的资料,专门在一期节目中对这位网友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对于网友对中国动物保护情况的片面认识和误解,主持人在节目中花了大量的篇幅细心地向听众介绍了中国的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中国目前在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持人还向听众介绍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以及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别。这期节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听众和网友中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对于逐步消除西方国家受众对我国的片面认识、误解以及偏见具有一定的效果。

“在web2.0时代,网络上内容的产出主要是靠用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互联网上的所有内容由用户创造,而不只是以前的某一些人,所以互联网上的内容会飞速增长,形成一个多、广、专的局面,对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就是目前互联网上新兴的“用户产出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这一概念,它是网友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将网络用户产出的内容与无线广播的传播形式结合起来,在国际传播中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在这方面,德语部注意将德语论坛的内容用于广播节目当中,并创新广播节目形式。

2008年12月初,德语部以德语论坛话题内容为基础,在广播节目中推出一个名为《坛来谈去》的栏目。该栏目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理念新、形式新和内容新。节目每周播出一期。在节目中,主持人主要向听众介绍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论坛里出现的一些引发热议的话题或者帖文,展现各方观点。话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生活和教育等多个领域,例如“克隆人”、“晒晒交警罚单”、“分享在西安等旅游城市的经历”、“中德差异对比”、“德国校园枪击案”以及“幸福小屋,买还是租”等。主持人语言风趣幽默,大量使用德语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贴近性和可听性。

“通过电影认识拉贝”是2009年4月份德语论坛里的一条热帖。当年2月7日,德国电影《拉贝日记》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德国人约翰·拉贝(John Rabe)当年在南京救助中国平民的义举在德语网友中引发强烈反响,许多网友在论坛发帖表示这部电影让他们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主持人及时抓住这一话题,收集关于此话题的帖文,整理网友观点,在《拉贝日记》中国首映之前及时制作完成一期节目,并在4月18日在德语无线广播节目中播出。节目通过主持人的串词和不同配音人的声音来阐述出网友的各种观点,再通过电影原声放送将主题氛围推向高潮,令人印象深刻。在2009年12月,国际台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德国人拉贝入选,这一话题在德语论坛中再次被网友热议,并再次成为《坛来谈去》栏目当月的一期节目的主题。

2.新闻报道和论坛相结合,扩大新闻影响力

“通常情况下,新闻报道与论坛在网站结构与版面上是分开的,新闻有自己的频道,而论坛常常属于社区。如果要使两者相结合,充分进行互动,需要采用一定的编辑手段”。德文网的网站编辑在工作中突破了新闻报道和论坛之间的界限,通过一系列编辑手段将在线新闻报道和论坛相结合,从而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比如网站编辑在网站的首页和新闻频道的显著位置设立了热帖排行榜,将热帖的内容导入,这样网民可以及时了解论坛动态,参与到讨论中来。在日常工作中,网站编辑和论坛管理员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热点新闻或者对象国受众感兴趣的新闻放在德语论坛的相关分论坛中,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吸引网友和论坛成员阅读、评论和转帖。在报道我国每年的“两会”、领导人出访等这样的重要政治题材活动时,网站编辑和论坛管理员会配合报道主题,在论坛中发布相关话题,充实论坛内容,吸引网友参与讨论。以“两会”报道为例,要把每年的“两会”报道做出特色,引发国外受众兴趣,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德语部近年来在“两会”报道时,都力求在报道形式上有所突破,来吸引更多的对象国的受众关注中国的“两会”。在2009和2010年“两会”期间,论坛管理员在论坛中开设“中国社会政治”分论坛,结合本届“两会”的热点话题,下设《金融危机》、《公共卫生》、《中国农业》、《中国外交》、《西藏问题》、《民主法治》和《社会保障》等栏目,让网友围绕“两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此外,对于临时性的重要新闻事件,如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德语部也会在论坛中增开话题,让网友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网友的参与度和对国际台新闻报道的认知度。

3.加强论坛在线对话交流,提升传播效果

论坛是网站的重要在线交流渠道之一。德语论坛在工作中会针对一些需要突出报道的对象或者事件,组织事件的当事人、专家以及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的负责人在论坛中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这样“不仅可以释疑解惑,也可以提升新闻事件的受关注度,因而这也是论坛与新闻报道相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如何向国外受众报道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工作的重点之一。德语部在报道工作中,注意发挥论坛母语互动交流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在线对话这一报道形式,达到了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与德国资深新闻摄影家库默夫妇(马丁·库默Martin Kummer和玛格丽特·库默Margarete Kummer)合作举办的论坛在线对话,就是在这方面一次成功的范例。

库默夫妇曾经于1976年首次来华采访,拍摄了几千张珍贵的照片。2006年4至5月间,他们再次来到中国,沿着30年前走过的路线访问了相同的地方,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2008年秋天,库默夫妇在德国汉堡举办了个人摄影展,通过彩色和黑白照片对比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随后,经过联系,德语部争取到了库默夫妇的授权,在德语论坛上刊出了他们拍摄的100多幅照片。这些照片在网友中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发帖表示,这些照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鉴于图片在网友中引起的良好反响,德语部于当年11月22日邀请库默夫妇在德语论坛与德语网友进行了一次名为《德国记者镜头里的中国30年》的在线对话。在进行对话活动时,库默夫妇身在汉堡,通过论坛和网友进行对话交流,德语部工作人员负责对话组织和协调。网友对本次在线对话反应积极、热烈,纷纷对库默夫妇发帖提问。当天,德语论坛里关于本次在线对话的帖文超过100篇,浏览量达到将近两万人次。截止到2008年年底,本次在线对话帖文的浏览量超过了10万人次。

扩大母语覆盖规模和增强母语传播能力建设,是国际台近年来大力推进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国际在线德文网的德语论坛围绕母语互动特色,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提供了一个以德语为载体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得受众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使用自己的母语在论坛进行互动交流。论坛强大的互动性让德语论坛在母语传播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扩大了国际台德语传播工作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德语部的全体员工将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如何加强论坛的母语互动功能方面多下工夫,让德语论坛在国际台的母语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台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案例6:开拓母语传播的新渠道——“移动国际在线”手机网站

“新媒体正在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并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手机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以其及时的传播速度、强大的内容整合功能、个性化的传播功能对推动传媒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人类传播技术中社会渗透性最深广、扩散最迅猛的莫过于手机。移动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更多的日常生活、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的要素和移动传播日益发生着更紧密的关联。

那么,在全球化传播的时期,面对手机、IPTV等新媒体和移动3G新技术的冲击,国内外传媒市场环境和传播方式的迅速变化,我们如何提高竞争能力,提高报道水平,进行母语传播?如何能够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及时地、有效地传播出去?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赖于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跟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报道观念,整合新闻资源,通过手机报、电子报、视频网站等新的传播模式来延伸媒体产业。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传统媒体的战略应是根据传播格局和媒介市场此消彼长的变化,发挥各自优势,针对不同终端、不同用户,多次生成数字内容产品,适应新媒体新形式下的传播规则。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正式开始TD SCDMA业务的商用测试,再次将中国3G的商用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也意味着随着无线互联网的扩容,将有更多的有线互联网应用可以移植到移动终端上。种种迹象表明,手机正在成为未来新媒体发展的新热点。针对手机用户设计的互联网博客搜索、快速软件下载、互动社区、无线博客、群乐交友圈等产品希望提前抢占新媒体市场。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哪项科技能像手机那样渗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只要他具有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他需要传播,他就可能与手机结下不解之缘。想当年比尔·盖茨曾因为乞丐居然有电子邮箱而大发感慨,如今,手机之父马丁·库帕如果在街头遇到乞丐使用手机,则绝不会莫名惊诧。因为手机已经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使我们无法逃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手机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普遍特征,关注手机带给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就是关注人类自身在科技面前的命运。于是,手机传播的广泛社会含意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正得到生动而方法多样的探索。

作为新媒体中发展潜力最大、前景最为可观的媒体平台之一,手机不仅有着其他媒体所拥有的便利,更有着自己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特点。首先,相比于我国目前1亿多部电脑,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7.47亿,手机网民的规模更是在2009年开始爆发式增长,2010年已经超过了2.33亿,未来会更可观,在终端数量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手机中存储着大量的“自己人”,更方便信息进行传播,使传播效果更加突出;再次,手机多媒体是真正的广域网,只要有信号的地方,随时随地可以接入互联网,也就是说,手机既可以实现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也可以实现多点散发的传播,在传播的覆盖范围和有效性上同时具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