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14

第14章 新疆经济报系联办两张地州党报的思考(1)

——新疆经济报系调查报告

苏继赏、符万年

一、报系自身经济发展奠定联办两报基础

新疆经济报系的母报《新疆经济报》创刊于1991年1月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和主管,当时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机关报,属自治区的重点党报。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之后,《新疆经济报》划转自治区党委,改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代为主管和主办。

《新疆经济报》的快速发展是从1999年创办《都市消费晨报》开始的。当时《新疆经济报》虽已创办八年,但报社在财政差额拨款的计划体制内并没有积累到发展的资金,报社除政府拨款建了一栋职工住宅楼外,其他基本没有任何投入和资产。到1999年,报社负债创办了《都市消费晨报》。这张报从一开始就采用市场化的办报机制来运作,因而面世不久就取得成功,其发行量从五万份起一路攀升,后来一直稳定在26万份左右,稳居新疆报纸发行量之首。其广告收入也是逐年大幅增长,现每年广告收入在三亿元左右,同样稳居新疆各报广告收入之首。在办《都市消费晨报》取得成功后,报系又依托晨报创办了另一张子报《青年快报》,并随后成立系列公司进行广告、发行、印刷等多元化经营,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报系规模。今天的新疆经济报系共有八报三刊、两个网站(亚心网、新疆经济网),自办和联办的报纸有《新疆经济报》(汉文版)、《新疆经济报》(维文版)、《都市消费晨报》、《青年快报》、《晨报北疆新闻》、《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日报》、《航空旅游报》;期刊有《法治人生》(维、汉、哈三种文版)、《中亚经济参考》、《传媒时代》。报纸平均每天出版180多个版面,每日平均发行量近70万份,是新疆目前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报业集团军。

报系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使报系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锻炼出了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采编的优秀人才队伍,这一切为报系联办两家地州党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物质储备基础。

二、联办报纸质量的提升带来发行广告量的巨增

新疆经济报系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报纸质量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成功的产业化运作。报系联办两家地州党报是通过报系所属的欣文媒体投资集团以资本运营的方式来运作的。

从2003年4月开始,欣文媒体投资集团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的报业市场进行了两个月的市场调研,报系主要领导出面与两地州党委进行了多次商谈,在6月底分别与巴州党委达成了联办《巴音郭楞日报》的协议,与阿克苏地委达成了联办《阿克苏日报》的协议。然后,欣文媒体投资公司在两地州分别成立了两个控股子公司,即新疆巴音传媒有限公司和新疆时代传媒有限公司,联办的两家地州党报的广告、发行、印务由以上两家公司来运营。报系为联办的《巴音郭楞日报》注入了1350万元办报资金,为《阿克苏日报》注入了850万元办报资金。报系向两报各派出了50人的办报队伍赴两地州协助办报。两张联办的地州党报于2003年8月8日同时出版。报系联办两张地州党报的前提条件是保持“三不变”,即联办后的报纸党报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原领导班子不变。除此之外,报纸的采编运作和经营管理都按照新疆经济报系的办报理念和经营思路进行运作。

两报联办仅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两地党委和读者的充分肯定,两张地州党报按市场要求改扩版后,广受读者欢迎,发行量迅速攀升。其中《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发行量从原来的9000份上升到4.5万份,年广告收入由合作前的200万元增加到1300多万元,报纸由联办前的对开四版扩为现在的四开24~32版,发行量全州平均十个汉族同志就有一份报纸,如果加上蒙文、维文版报纸,三种文版的总发行量超过六万份。《阿克苏日报》的发行量也一下增加到联办前的五倍,由原来的7000份增加到现在的3.5万份,版面由联办前每日四开四版扩为现在的每日四开16~24版,年广告收入由联办前的不足百万元一下增加到了现在的800多万元。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联办之后的两张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坚持党管媒体和党报性质不动摇,同时努力把党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新闻特点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三贴近”和“三深入”要求,紧紧围绕州(地)委、州(地)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作为州(地)委机关报的权威和高度,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巴音郭楞日报》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的机关报,州委所在地库尔勒是个有着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也是塔里木油田指挥部的所在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近几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然而报纸在联办之前,由于报社本身缺少创新,按照几十年一贯制的模式办报,对外部强烈的报业竞争缺乏警觉、缺乏应对、缺乏措施,同时本身也缺乏资金和科学管理,停留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人才流失,发行量逐年下滑,被另一张市民报挤得没有了市场,广告收入不足对方的三分之一,发行量不足对方的五分之一,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开始出现逐步丧失自己引导优势地位的倾向。作为阿克苏地委机关报的《阿克苏日报》在联办前情况与《巴音郭楞日报》也大致相同。

联办之后,两报按照新疆经济报系的办报思维,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办报质量,在可读、可信、可亲上下功夫。报系与两地联办报纸的业务人员一起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州党报如何体现主流媒体地位,保持党报特色,适应舆论竞争;认真研究在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变、多样的条件下,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有效主导舆论,整合思想;认真研究面对市场竞争,如何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夺回主流舆论地位。《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日报》迅速开设了“政令发布”、“政令解读”、“政令追踪”、“政令盘点”等栏目,在政策引导和百姓关注之间寻找结合点,发挥党报优势,每遇党委、政府出台老百姓关注的重大决策,都认真进行解读,真切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两报坚持在州(地)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失语,不添乱,主动参与,正确引导。如:2004年4月,巴州改制企业库尔勒棉纺厂的上千名员工到州委、州政府楼前上访静坐,要求解决遗留问题。由于静坐上访人员较多,对立情绪较大,州委和州政府的声音传达不下去,工作人员深入不进去,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

《巴音郭楞日报》没有回避这个敏感事件,而是立即组成报道小组,分析现状,敏锐掌握舆情,准确研判态势,积极组织舆论,用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用正确的舆论抵制错误的舆论。通过做好新闻报道,增强内容吸引力,扩大党报影响力,有效地吸引读者,影响社会。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下,详细采访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点突出了企业改制的背景、原因、存在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连续报道见报后,职工的情绪逐步稳定,谣言不攻自破。由于舆论引导正确、及时、到位,加之政府很快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使这一事件很快得到妥善解决,报道的效果使政府满意、百姓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