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15

第15章 新疆经济报系联办两张地州党报的思考(2)

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强化采编队伍建设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州党报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如何提高办报人员的素质就成了联办之后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燃眉之急,我们先是从报系抽调出100名采编及经营骨干,向两家报社各派出50名,除去让原有的老同志进行传帮带之外,迅速增补部分新人,当时计划2~3年之后,除去执行总编辑及各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外其他人才全部本地化。大量新人、年轻人的进入,人员的培养问题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尽快成长,报系通过多种形式对采编人员予以培训:一是将采编骨干送到自治区举办的业务骨干培训班,邀请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新疆经济报系等中央、自治区媒体以及大学、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记者通过集中培训、讲座、稿件指导、个别交流等形式予以培训;每周五常年坚持采编例会培训;每日的“新闻选题策划会”、“编前会”、“要闻定稿会”等作为执行总编辑协调指导和培训采编人员的例会。二是从长远着想,现在就着手为两报各培养一支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记者队伍,因为这是未来办好报纸的根本。我们认为,党报的记者编辑不仅是杂家,还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并对所负责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准确的把握和独到的研究。跑法律的要懂得打官司,跑经济的要会分析宏观走势,还要善于获取丰富翔实的新闻素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

两报联办三年以来,原有的队伍业务水平迅速提高,都能进入目前紧张的工作状态;新进的人员迅速成长,有的成了报社的骨干。

五、加强新闻策划 不断扩大影响力

合作办报后,报社编委会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读者原来不愿意看你的报纸?”经过仔细分析,不乏以下几个原因:一、报纸缺乏组织,缺乏策划,长期没有引人注目的重头报道;二、对头版头条不重视,记者像散兵游勇一样撒出去,采回来什么是什么,然后挑出一个稿件拼上去,很多头题流于一般化,难以引起读者兴趣;三、原有的编前会只是单纯的口径传达会、报道提示会、任务安排会;四、编辑部平时根本没有发挥集思广益,策划新闻重点、新闻亮点的功能。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事件,而是通过报纸的判断、谋划和组织,选取新闻报道的角度、方式、手段和重点;通过新闻报道、深度分析、背景介绍等方法,形成新闻的组合拳,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成为舆论中的亮点。为此,联办后的两报编委会,专门成立了新闻策划机构,根据州(地)委对宣传工作的要求和新闻事件的特点,针对党委和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重大决策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陆续策划了“十大杰出青年”,“大山里的孩子进城过六一”,“接残疾儿童回家过节”,“关注农民工”,“贫困大学生的命运”,“时代先锋”,“新农村、新生活、新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新型工业化园区建设”等一系列策划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和良好反响。在这同时,两报还建立起了良性的读者互动、商家互动、市场互动、新闻互动、媒介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与新华网、当地政府网、亚心网等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依托全国报纸网络,与全国30多家媒体建立了互动合作关系,全面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报道内容、形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思想性。重点报道、典型事件、民生经济、娱乐休闲及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也使得报纸的实用功能与亲和力得到较大提高。读者看重的是效果,报纸质量一提高带来的是发行量的迅速攀升。

发行量是衡量一张报纸是否受到欢迎和认可的重要指标,也是报纸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两家报社的发行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规律,主动出击、走家窜户敲门征订,实行征订和零售相结合,邮政发行和自办发行相结合。主要市区和市郊的发行由公司承担,下面乡村的报纸交由邮局投送。由于措施得力,两报的订阅面已覆盖到巴州、阿克苏地区所有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县、乡、镇、村、农牧团场、石油、部队、铁路等单位及广大市民和农牧民。公司自办发行的推行,有力推动了邮局的工作,改变了邮局过去的“邮老大”思想,使投递速度大大加快,一改原来“所在市当天看不上报,偏远村十天看一次报”的局面,确保了新闻的时效性。库尔勒、阿克苏市区、市郊的读者当天早晨开门见报,机关和附近县城都能上班见报。

六、欠发达地区“联办”不乏是一种模式

中国报业下一阶段的变革,我们认为必将是以效益为纽带,以利润为目的的跨地区联合与扩张。从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报业体制和传媒结构基本上是在行政框架下复制形成的,每一家报纸都有自己的行政归属,实行归口的行政管理,形成了相对封闭、区域分割、自成一体的报业格局。报社的各个主管部门有着自己的管辖权,各报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从事采编、发行和广告业务,任何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行为,都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这种诸侯式的办报方式也使得每一家报纸的影响力基本局限在各自的行政区划内,别人进不来,自己出不去。各地的这种不健全的传播市场,雷同的新闻运作,行政性管理,割据式发展,很难实现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谈不到规模化发展。

我们意识到,一味的地方保护和不良竞争并非长久之策,市场在需要竞争的同时更需要合作。地方党报了解本地情况和群众习惯,在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等领域具有优势,但为了在本地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又必须迎合读者“一报在手,通晓天下”的消费心理,即希望通过一张报纸了解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新闻信息,因此要成立专门的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部门以便维持内容的“小而全”局面。而在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事实上许多地方党报,由于资金、人力和渠道所限,不能采集到足够有价值的新闻,因而实际上无法将报纸办得“小而全”。比如:《阿克苏日报》在联办前每天只能出黑白的四开小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不叫报纸,只能叫“简报”。根本谈不上信息量和新闻性,更谈不上党报的权威性,也无法形成党报的特色。而如果仅靠省级党报又很难进行有效覆盖和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原因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与各个地市之间相距太远,乌鲁木齐到阿克苏就是1000多公里,到喀什、和田是1500多公里,无论如何当天也无法看上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做大做强地方党报。而目前,省级党报不同程度地与地市党报存在着争夺市场的局面,由此导致了广告价格走低,双方收益下降,尤其是这些竞争还造成报纸资源的极大浪费。省级党报与地州市党报的联合,既能消除恶性竞争,又能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优势互补。

(苏继赏:新疆经济报系管委会主任,新疆经济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符万年: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理论方向2005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