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20

第20章 党报集团:在两个优势结合中兼收两个效益(1)

——来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顾涧清

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第一家社会主义报业集团成立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新闻出版总署等相关部门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报业集团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们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党报集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追求最出色的主流新闻和大报风范,就是要在谋求政治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结合中兼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成果

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6年1月15日成立了全国首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十年来,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怀指导下,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团结拼搏、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下,报业集团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追求最出色新闻的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和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报业集团,党报集团的产业制胜同样重要,只有读者认可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拥有15家报纸、五家杂志社、一家出版社、一个网站,报纸有《广州日报》、《信息时报》、《足球报》、《篮球先锋报》、《广州英文早报》、《舞台与银幕》、《美食导报》、《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报》、《老人报》、《广州文摘报》、《赢周刊》、《番禺日报》、《增城日报》、《羊城地铁报》;杂志有《南风窗》、《新现代画报》、《看世界》、《大东方》、《共鸣》;还有广州出版社和大洋网。同时,还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合办《第一财经日报》,与《星岛日报》合作开设《广州日报·澳洲专版》,与《明报》合作开设《广州日报·北美专版》,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跨媒体、跨地域的报业集团大家族。在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公布的“2005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名榜”,《广州日报》发行量居全球第25位。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党报和区域性大报的《广州日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天平均拥有20~60岁的读者460.62万,形成以广州为中心,高度覆盖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深圳、惠州等珠三角的读者网络。《广州日报》在全国报业市场上创造的诸多奇迹有:在全国地方性报纸中最先由四版扩至八版,现在每天日均64版,还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国内率先推出多叠报纸,多次推出200版、100版特刊,开创了中国报业的厚报时代。1997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广州日报》曾推出97版的全彩“香港回归”纪念特刊,分为“上午版”、“中午版”和“下午版”,广州市民纷纷排队购买,作为收藏品。2000年1月1日,《广州日报》又推出200版的全彩“新世纪”纪念特刊,再次创下当时中国报纸出版版数的历史纪录。

2005年,《广州日报》单张报纸的广告收入总额超过17亿元,连续12年高居全国报业榜首,在2005年9月30日这一天,《广州日报》单日广告额实现1801万,创中国报业最高纪录。截至2005年12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资产已达61亿元、净资产45亿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广州2005纳税百强排行榜”上,广州日报社以1.7亿元的纳税额居纳税百强的第43位,是广州地区唯一入榜的报业企业。2005年8月,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广州日报》以47.6亿元的品牌价值居全国平面媒体第三位,仅次于《参考消息》(50.9亿)、《人民日报》(48亿)。《广州日报》是全国最早自办发行的报纸之一,85%的读者自费订阅;《广州日报》报刊发行公司拥有3800多专职投递员,形成覆盖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庞大自办发行网络。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目前形成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模式是:坚持以《广州日报》为主体,形成了多种系列传媒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原则,在表达方式上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坚持以资产为纽带,逐步理顺了管理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监督体系。但是,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还是不够深入,集团的系列传媒实力还有待壮大,集团体制改革中还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

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多年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是要进一步理顺集团内部的管理关系,切实由报纸办集团转变为集团办媒体;建立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相辅相成的组织结构,对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进行相应的科学划分;从体制上为集团系列传媒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一报一策”、分类整合等多种办法支持集团的系列传媒不断做大做强。通过集团化产业化的有效运作,逐步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成为以品牌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媒体集团。具体一点说,有以下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是党委领导作为党报的传统优势,既是报业集团的突出政治优势,也是报业集团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法人治理结构是与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股份制相联系的范畴。从单一报社嬗变为报业集团之后,不管报业集团继续保持事业法人身份,还是变更为企业法人身份,都共同面临着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的问题,都要把现代报业集团塑造成为适应报业市场竞争需要的市场主体,都有把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报业集团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因而,法人治理结构的提法也开始在报业中出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有人把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对立起来,认为强调党委领导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矛盾,因而在行动上有意无意淡化党委的领导,在理念上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党委领导,似乎一讲党委领导就又回到计划体制的老路上,就缺乏改革的精神。我们不认可这种看法。

党报姓党,以党报为主体而组成的报业集团、以党报为龙头而发展壮大的报业集团也姓党,这是我国报业集团与国外报业集团的不同之处,也是报业集团有别于其他国有企业集团的特点。报纸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取决于报纸办得好不好,导向对不对,读者爱不爱看,因此,报业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产业。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既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又确保报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无论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文化产业的壮大,都离不开这一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保障。可以说,党委领导是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的突出政治优势,也是报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条件下,不能淡化或削弱,只能通过加强和改进,不断强化这个优势,创新这个优势,并进而把这个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

十年前,广州日报社在组建内地首家报业集团时,报社的最高领导机构从编委会变更为社委会,社委会的工作从过去偏重采编转为既重视采编又重视经营,较好地发挥了社委会在报业集团建设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强化这一理念,积极探索把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报社实行社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社委会实际上起着党委的作用,也肩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社事业单位法人的责任,社委会是集团最高权力与决策机构,统揽新闻宣传和经营管理全局,对集团重大的人、财、物和战略事项进行决策指挥。社长兼任集团董事长,作为报社和集团的法人代表,对整个宣传事业和经营业务负总责,各社委按照分工,对各自分管的业务和工作具体负责。这样,较好地处理了集中与分权的关系,提高了决策效率,克服了前些年舆论导向偶尔出现偏差的情况,同时解决了集团内部一些长期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在事业发展中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近几年来,新闻宣传以“追求最出色的主流新闻”为己任,舆论导向正确,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的表扬,各项经营指标稳步增长,集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