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19

第19章 把党报的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上的讲话

丁俊杰

我的发言,主要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在党刊党报教学科研活动的一些情况和思考。

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来说,国家信息科技和文化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处在创新发展的突破时期,大力提高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是我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艰巨任务。

下面我想就党报的科研教学工作,谈几点我个人的想法:

一、要把党报的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要对党报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如果对党报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不予以重视,新闻改革就无从谈起,新闻学术的力度与广度必然大打折扣。如:西方敌对势力冷战思维犹存,他们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主要目的就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互联网络、电子媒体等大众传媒骤起,使知识、信息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观念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在如此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中央、各级党委以及思想宣传领导部门切实加强舆论领导工作密不可分。以党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功不可没。诚然,我们在促进社会公平、清除腐败、深化产权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谁也不能否认今日中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大国地位稳固,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讲中共三级党委机关报的重要性,传者理直气壮,受者入耳入脑。

毛泽东同志有诸如此类的论述: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如果只有正面教员而没有反面教员,中国革命是不会取得胜利的。轻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改革的失败,近年来,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所谓“颜色革命”,无一不是我们的最佳教员。当年苏共党报党刊不讲舆论导向,放弃党管媒体的原则,强调所谓“公开性”,实行西方新闻界至今也未能实现的“绝对新闻自由”,其结果世人有目共睹。至于近年来所谓“颜色革命”能够屡屡得手,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反对派媒体“大显神通”。由于执政党对舆论控制不力,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等原苏联国家的反对派政党,通过其掌握的电视台、报纸和网站,诋毁执政党,影响社会舆论,造成思想混乱,最终达到了颠覆原政权的目的。从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的角度探讨舆论导向的作用,谁都可以看出,执政党不高度重视党报党刊,执政党媒体一旦放松舆论引导,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倾覆。我们一定要汲取这个教训。

二、要把党报的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要紧紧依托党报业界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的成长与发展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1954年创立的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北京广播学院由国家广电总局主管变成国家教育部直接领导。隶属关系的变化标志着学校由部委行业院校,变为国家重点高校;由基本上从事广播电视教学科研,变为以广播电视教学科研为主,面向整个新闻传播界。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全媒体、大传播、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思路。2002年初,学校在人民日报社的支持下,调《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曾先后担任《人民日报》机动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副主任、《新闻战线》杂志副总编辑的王武录教授前来筹建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当时,党报党刊既有学术的考虑,也有意识形态的考虑。

近四年来,在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教育部、学校和有关院系、职能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在科研教学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2004年9月、2005年11月、2006年10月,也就是今天,中心连续三年举办全国性的党报专题学术研讨会议“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并公开出版和将继续出版年会论文集,进而奠定了中心在我国高校中唯一专门探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的以党报党刊为主要内容的科研教学学术机构的地位。

——中心立足党报党刊业界,特别是依托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开展科研教学工作,产生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专著、论文、教材。如国家“十五”“211工程”二期项目中国传媒大学子项目《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研究》等。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养科研成果不养人”、“养课不养人”的科教之路,中心仅以很少的专职工作人员的人力,支撑近五年来的日常工作,奥妙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党报业界和热爱党报的学界人士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兼职导师和特约研究员,共计51人。他们中有中宣部网络办主任、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虎生同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同志,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同志,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同志,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同志等。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穷校办教育”、“小摊子做大项目”的生存发展之路,近五年来,中心以国家和学校给予的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三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出版年会论文集和专著多部,支付兼职导师部分酬金,奥妙就在于人民日报社、广州日报社、新疆经济报系、天津日报社等业界为中心无偿提供了部分科研赞助经费。

——开始探索“以‘双语’为工具(‘双语’指中文、英文),以‘全媒体’为岗位(‘全媒体’指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图书出版在内的各种媒体),以‘一身三任’为目标(‘一身三任’指所培养的博士、硕士一能当记者编辑,二能当新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三能当新闻院校的教员),以做党的耳目喉舌为依归”的人才培养之路,中心首届毕业生(2002年至2005年的硕士)不仅如期获得学位,而且在就业时“不愁嫁”,能在多个“婆家”中选择其理想的一家。

三、要把党报的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要不断追踪党报业界的前沿问题

比如我们本届党报年会的一个议题是“党报报业集团的回顾与前瞻”。如果我们对党报前沿问题有所感知,我们就会去研究党报报业集团体制创新的问题。近年来,在以省级党报为龙头整合市、县报的进程中,党报报业集团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有一个适应新形势的问题。

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有体会。在我国,党报党刊这个领域是新闻学术研究的富矿。这个领域提出的问题,既是实践的需要、新兴的问题,也是学术视角应该关注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党报的前沿问题有所感知,我们就会去研究党报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的问题。在巩固和壮大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如何拓展党报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改变经营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这既是实践问题,也是需要从学术层面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党报前沿问题有所感知的话,我们就会去研究党报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问题。党报报业集团的经营性内容部分转制为企业后,如何解决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和监管问题,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呢?党报报业集团的经营性部分如何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吸收社会资金,为我所用,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是实践的呼唤,也是理论问题。

如果我们对党报的前沿问题有所感知,我们就会去研究社会舆论引导与党报报业集团间的关系。在党报报业集团一个主体下,如何推进新闻宣传与经营管理业务两分开,既搞活经营管理,又加强新闻宣传;既增强经济实力,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如果我们对党报的前沿问题有所感知,我们就会去研究党报报业集团的网络新闻宣传、经营管理现状及趋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其他新兴媒体对报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又发挥党报自身在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善于把握机遇,积极利用新兴传播载体,进而扩大党报的覆盖面,增强吸引力?

如果我们对党报的前沿问题有所感知,我们就会去研究党报报业集团的主报发行现状及趋势。党报报业集团的主报均为某一级党委的机关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报刊发行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党委机关报的发行工作,增加发行量,扩大受众面,提高影响力?

新闻实践崇尚敏感,学术研究追求良知,二者的交汇,凸现的是一种责任感。让我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求实的探索精神来研究党报党刊。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