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05

第5章 党报事业: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上的讲话

张虎生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出发,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任务、新要求。学习、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巩固和壮大党和国家主流舆论阵地庄严职责的广大党报工作者,致力于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形成新思路,认真探索新办法,勇于开辟新途径,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各级党委和党报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中,党报事业在巩固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竞争中壮大,呈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党报事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新亮点

辩证认识我国和平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冷静观察复杂多变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国际环境,各级党的报刊更加坚定地确立了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办报理念与服务意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开辟理论新境界、发展新思路的这些重大理论创新,集中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服从和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成为党报新闻舆论宣传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党的报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蔚然形成了既体现党的主张又反映人民心声、既有声势又有深度、既各具特色又形成合力的聚焦中心和主流舆论,在党报发展史上书写下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亮点。

二、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上有新创造

舆论宣传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党的报刊必须始终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三贴近”原则的重要体现。十六大以来,党的报刊率先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重心下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笔头对准创造历史的主角,合力推出数以百计的基层先进典型。在宣传中十分注重媒体与群众的平等交流、民主讨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重视来自群众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各级党的报刊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党报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用基层创造精神激励自己,利用群众聪明才智丰富自己的同时,作风文风在改变,才干本领在增长。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唯物史观在党报舆论宣传实践中的生动运用,也是党报事业必须坚持的、根本性的改革方向。

三、在新闻改革、改进报风上有新突破

十六大以来,各级党报的新闻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3年3月,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按照恪守党性原则,尊重新闻规律的总要求,各级党报党刊积极探索改进新闻报道的途径和办法。重大主题宣传是党报的传统和强项,各级党报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富有创意,无论在广度和深度还是在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上,都有新的拓展。继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后,各级党报有力地发挥了政务公开、信息发布、政策解读方面的积极作用。突发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在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主动引导舆论方面也有较大力度的改进。各级党报还正在改变“我办你看”的习惯模式,既当良师又当益友,努力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报风的转变,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倡导的为民、务实的作风。

四、在报网互动、形成合力上形成新格局

互联网是凭借高新科技迅速兴起的新媒体,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23亿。这一新兴媒体的产生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类这一先进文明成果的引入和运用,并且制定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十余年的实践表明:依托中央和省级党报创办的网站,已经成为我们党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对外树立良好形象的新窗口;主流网站与党和人民掌握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相互融合、良性互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覆盖更广、传播更快、手段更多的新闻舆论传播新格局。党报工作者要树立世界眼光、时代眼光,从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从参与国际舆论竞争、形成有利国际舆论环境的战略高度,努力把主流网站的新闻宣传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五、在办报为本,经营开发上有新成效

党报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党的报刊具有既不同于行业报、晚报、都市报等,也不同于其他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十六大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党报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以办报为主业,全面壮大经济实力的压力。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改进新闻报道为龙头,开辟广告源、扩大发行量;报社采编分开后,提供新闻信息增值服务、加强经营开发,特别是一些党报报业集团的建立都为改进经营管理和事业发展、壮大新闻主业竞争力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不断强化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党报经营体制的改革,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党报事业会逐步走向繁荣强大。

党报历来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不能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关系到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报事业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新闻资源丰富、报业人才荟萃。站在新的起点上的党报事业任重道远,大有可为。让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待事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工作,以持之以恒的韧性和卓有成效的实绩努力开创党报事业的新局面。

(张虎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