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19696900000023

第23章 信息模式:客观呈现作为信息的新闻(1)

一信息模式及其特点:客观呈现作为信息的新闻

1896年,正当普利策与赫斯特的“黄色新闻”竞争如火如荼之际,阿道夫·奥克斯(Adolph Ochs)买下了发行量已跌至9000份,每日亏损1000美元的《纽约时报》。迥异于黄色新闻“所有新闻都适合刊登”(Mott,1962:550)的信条,《纽约时报》以“本报不会污染早餐桌布”(Mott,1962:550)的口号做广告,后来又将“刊载一切适合刊载的新闻”放在报眼的位置作为报纸的座右铭。这些口号显示了《纽约时报》独特的定位,尽管便士报发现了新闻,但在《时报》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刊载。1902年,《时报》在《新闻人》(Journalist)上刊登了一则广告,上写:“纽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下面还有一行小字“除了《世界报》和《新闻报》”,俨然表明自身与这两者属于不同领域(Shudson,1978:112)。

然而,直至1898年,《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仍然只有25000份,奥克斯决定作最后一搏,将《时报》的售价由3美分降至1美分,当时《世界报》和《新闻报》的售价为2美分。对此,奥克斯作出承诺:“在追求更大的读者群的时候,《时报》决不会降低品味或是放弃已经获得的读者的信任”(Bleyer,1927:407)。一年之内《时报》销量即达到75000份,广告额也增加了一半。这就难怪莫特将黄色新闻的最终退潮归因于《纽约时报》加入一分钱的晨报市场(Mott,1962:549)。

《纽约时报》的成功证明了一种报纸模式的成功,奥克斯宣称其殷切目标即是:“《纽约时报》要用一种简明动人的方式,提供所有的新闻,用文明社会中慎重有礼的语言,来提供所有的新闻;即使不能比其他可靠媒介更快提供新闻,也要一样快”(迈克尔·埃默里等,2004:298)。与全国其他的报纸不同,它没有非新闻的特写,插图亦很少,报纸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提供新闻而非娱乐。在卡尔·V.范安达(Carl V.Van Anda)任编辑主任的25年中(1904-1929),《纽约时报》逐渐确立了一套成熟的报道模式:

1.迅速、翔实地报道重大事件,传递信息

《纽约时报》为4页,每页6栏,新闻不论是外国还是本地的,都被置于首页,并有“欧洲新闻”、“纽约新闻”、“布鲁克林新闻”等标题,每天有3/4栏到2栏的“最新消息,来自《纽约时报》的电报”,其他的新闻“导语”有“来自欧洲的最新信息”和“邮件新闻”。1901年,《纽约时报》成为美国独家获得《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报道的报纸。作为回报,《泰晤士报》是英国唯一一家发表《纽约时报》新闻的报纸。《时报》还是美国最早意识到无线电报重要性的报纸,从1907到1912年,《时报》的星期日版都有数量很多的无线电报传送的外国新闻。《时报》不仅“以简明的形式提供所有的新闻”(Bleyer,1927:405),它还尤其注重刊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大事,力求使报纸成为一份时代的记录,而该报亦因此获得了国家“档案纪录报”(埃默里等,2001:635)的美誉。欧文在1911年撰文亦称《纽约时报》是“所有报纸中最接近于展现纽约和世界真实图景的报纸”(转引自Schduson,1978:107)。《纽约时报》十分重视经济报道,它迅速地使自己成了“商业圣经”。奥克斯有诸多创举:一开始即出版一份商业指南,每日刊登出差采购货物的商人名单;报道每天的房地产交易情况;扩大市场报道,除了每天的常规报道之外,还增加了每周金融回顾。于是,工商界和金融界开始发现,《纽约时报》的这些特稿越来越有价值,“全纽约至少有500人愿意一年花上1000元,以获取《时报》的商业信息,假使他们无法从其他渠道得到这些信息的话”(Schudson,1978:108)。而律师们也被报道法庭案件和记录的专栏所吸引。

一战期间,《纽约时报》在美国赢得了超群地位。它派出20名记者采访战地以及后方的新闻,该报迅速成为关于战争的重要信息来源,报纸对各国的官方文件、政治家演讲及其他各种政府公告进行了准确和翔实的报道。在战争爆发前的一个月,《纽约时报》整理出版了英德白皮书的样本,书中包括两国政府对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所做的评价。随后,《纽约时报》又将这些文件印成小册子出售。很快,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俄国都出版了类似的文件,《纽约时报》采用社论和小册子的形式将其全文复印。于是,在几个月之内,美国读者就知晓了参战各国的所有官方信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还专门为该报撰写了“关于战争,美国应该了解什么”的系列文章。因为“详细刊登了如此之多的与战争进程有关的官方报告、文件、欧洲政治家的演讲”(Bleyer,1927:409),《纽约时报》在1918年被授予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在战争结束之时,《纽约时报》发行量达到37万。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份刊登和平草案全文的报纸,报道占据了报纸的62栏,报纸使用了24条电报、电话线从华盛顿传递该文件。

2.如实报道,不事夸张,不作渲染

奥克斯坚决反对黄色新闻的通俗化特色,拒绝刊登玩弄噱头的消息、连环漫画及照片。1915年佐治亚州监狱发生一起犯人被劫事件。《纽约时报》作了这样的报道(转引自刘明华,1993:45):

因迫害亚特兰大女工梅阿丽·费·简被判终身监禁、正在服刑的雷奥·弗兰克,上月在犯人内讧中被刺伤喉咙陷于濒死状态。昨夜11时半,有人闯入州立监狱将其劫走。20多名武装蒙面男子打倒警卫,将弗兰克架上汽车,飞快离去。今晨发现弗兰克的尸体被吊在树上。他是被施以绞刑勒死的。杀死弗兰克的犯人尚未抓到。看来这是一起经过周密策划的行动。

和贝内特对于鲁滨逊-朱厄特的报道不同,《纽约时报》的报道并不刻意渲染细节,只是客观地叙述事实经过。奥克斯曾说:“黄色新闻把犯罪事件作为最好的煽情题材,本报在报道犯罪消息时,将把报纸变成社会学的记录书”(转引自刘明华,1993:45)。1911年,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制衣场发生大火,造成141名青年工人死亡。这场惨祸吓坏了美国人而最终导致消防法的制订。《纽约时报》如实报道了这场惨剧的伤亡人数、大体经过以及处理措施(参见附录1)。而故事模式对此类题材的处理手法却是大相径庭。1896年西班牙在古巴建立集中营,将古巴人集中到靠近西班牙基地的一个很狭小的地方,结果发生了造成约11万人死亡的瘟疫,黄色新闻报纸在对其进行报道时将11万人夸大至40万人(转引自刘明华,1993:46)。《时报》抛弃了《太阳报》和《先驱报》的煽情主义和《论坛报》的离奇想法,正如发表在该报创刊号上的办报方针中所说的:“我们不打算假装感情冲动地写作,除非某些事情确实使我们冲动起来;而我们将努力做到尽可能不使自己感情冲动。世上很少有事值得表示愤怒;而且愤怒也不会对事情有所改变。我们只有在重要的公共利益可以由此得到提升的时候,才会与其他记者、个人和政党进行论争,我们将依赖公正的论据而不是歪曲或谩骂”(Bleyer,1927:240)。

3.将事实与意见分开,在新闻中不直接发表意见

奥克斯的宗旨就是《纽约时报》要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无论涉及什么政党、派别或利益(迈克尔·埃默里等,2004:298)。为了实现这一宗旨,《纽约时报》强调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不夹杂个人意见,不对新闻事实做价值判断。1913年11月1日,《所得税法》生效,美国财政部发布规定说明该税如何扣留和支付,《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提供了《所得税法》的实施时间、规定以及社会反映等信息,但未掺杂任何报纸的意见(参见附录二):

华盛顿10月31日讯——所得税明日开始征收,财政部就该法所涉及的对个人收入征收1%标准税的要求于今晚公布了新的规定。

规定要求,该税款额将由企业人员从其支付的工资及其他收入中扣除。该新规定的一个有意思的特色是:一个支付3000多美元租金的佃农就有责任从其地主的这份收入里扣除标准税,并将税款上交给他所在地区的国家税收官。

……

威廉姆斯先生今晚说财政部的规定不难理解,但其他有些官员不同意他的看法。几千封要求解决新法中问题的信及电报如雪片般飞向财政部。它们来自各种渠道,并大大增加了制定规定的工作量。

而《纽约时报》在1913年11月9日题为《毕竟,有光明的一面》(参见附录三)的社论中对《所得税法》的实施进行了专门评论,以表达报纸的观点和判断:

周六《纽约时报》上刊载的一则声明使我们高兴地确信,将来我们会较少地听到有关演员们的巨额薪金。这则声明说演员(每周收入超过500美元的)也必须在其收入来源中扣除所得税。

……

所得税的制定将使所有对财富的吹嘘偃旗息鼓。因而这将被看作是与此有关的一件幸事。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有其他好处。

奥克斯领导下的《纽约时报》开创的这种报道模式被称之为“信息模式”(Schduson,1978:89)。1986年开展的对1865至1934年间本地和电报电话报道的一项研究表明,“客观”式报道的数量在所有报道中所占比例从1865至1874年间的约1/3,增加到1885至1894年的约1/2,1905至1914年间则上升到2/3,1925至1934年间达到了80%(埃默里等,2004:232)。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众多在日常新闻报道中采用“信息模式”的报纸,包括《洛杉矶时报》(Los Angles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费城问讯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和《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等等,这些报纸在美国均被公认为具有一流水准。

信息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会选择那些作为信息的事实,包涵丰富信息的事实是信息模式的主体。信息模式大多为纯新闻报道,所以那些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往往成为最受信息模式青睐的事实。

《纽约时报》对1912年4月14日午夜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报道是信息模式的优秀案例。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上午,在《纽约时报》以多栏大字报道宣称“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之时,其他报纸的报道既不完整也没有结论(埃默里等,2004:300)。1912年4月15日凌晨1时20分,《纽约时报》编辑部接到第一份美联社新闻简报,称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途中撞到了冰山,纽芬兰的马可尼无线电台收到了一个求救信号。“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不沉之船,但是范安达立即与《纽约时报》在哈利法克斯和蒙特利尔的记者以及拥有“泰坦尼克号”的白星航运公司的办事处取得了联系。了解到自收到第一个求救信号起半小时后,就没再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报,范安达确信“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凌晨3时30分之前,范安达和他的部下已经组织好了这次报道。4月16日(星期二),随着“卡帕西亚号”班轮载着第一批沉船幸存者驶向纽约,这则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4月16日,范安达在与“卡帕西亚号”即将停靠的码头相隔一个街区的一家旅馆包了一层楼,并架设了4条直通《纽约时报》本市新闻编辑部的电话线,所有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在营救船只到达后3小时内,《纽约时报》的第一批报纸就印好了。报纸一共24版,其中15版报道了此次沉船事件中1500人丧生的情况。该期报纸的头版通栏标题为“‘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4小时后沉没,‘卡帕西亚号’救起866人,可能有1250人罹难,埃斯梅获救,艾斯特先生可能获救,其他名流则告失踪”,标题之下有一张“泰坦尼克号”驶出贝尔法斯特海港的照片以及该船船长的照片。在这次报道中,《纽约时报》显示了一份卓越报纸对重大信息的捕捉和判断能力。并且,该版显要位置还刊有部分沉船获救者的名单。在这一报道重大事件的杰作中,《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大量信息,满足了读者即刻获知重大事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