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19697300000005

第5章 新闻发布会产生发展(4)

五、新闻发言人制度确立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满足中央政府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1983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国台办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逐渐走到前台。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工作从此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20多年来,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近年来,由于“非典”事件的爆发,我国政府机构充分认识到新闻发布会对于稳定社会的意义,更加注重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新闻发布会逐渐成为权威信息的来源、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媒体报道的焦点。自此,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三部分组成:最高层次是国务院的新闻发布,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对外发布我国大政方针或重大新闻;第二层次是外交部的新闻发布,由外交部新闻司人员担任发言人,只发布授权发布的内容;第三层次是国务院其他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布,由各部委办公厅或政策法规司人员担任发言人,发布会由中国记协出面组织协调。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通常有港澳台及国外驻京共190多家新闻机构、300多名常驻记者出席。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各部门负责人或发言人都是政府高官,在发布信息、介绍情况、说明政策及解疑释惑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公布了国家机关现有全部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通讯联络方式。这份名单上共有75位发言人,涵盖了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等62个已经建立起新闻发布制度的国务院部门。国新办宣布,今后每年都将公布新闻发言人及其工作机构的通讯方式,国家安全部、国防部等少数尚未确定新闻发言人的部门,国务院新闻办也将尽快确定并公之于众。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传播的信息是公众想知道的,而不单只是政府想宣传的。一旦发生了和这些部委有关的突发事件,任何一个记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该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方便政府、媒体与公众的沟通。

最初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主动说明和宣传中国,阐明中国的立场、方针和政策。抗击“非典”胜利之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等各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政府新闻发言人。北京市朝阳区还率先推出了街乡新闻发言人。各级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新闻发言人制度离我国公众越来越近。

试分析中外新闻发言人诞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媒体环境。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公众知情权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不太规范,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待健全。各级政府可以在完善制度、力争规范、提高专业水准等方面多下工夫,使新闻发布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做到制度到位、机构到位、经费人员到位、工作条件到位,从而使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落实到位。此外,若想让新闻发言人充分发挥政府“制度人”的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跟进。新闻发言人在什么情况下发言,发什么言,怎么发言,对谁发言,发言的后果如何承担,等等,都可以作出相关的制度规定。

第三节我国外交新闻发布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是专门为外交议题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是指外交部作为一个专门负责对外交往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2003年6月12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孔泉主持例行记者招待会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总是吸引全球主流传媒的视线,为各国公众普遍关注,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各国政府均重视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并逐渐加以规范和完善,使其制度化、定期化和常规化。举例说,法国外交部定期定时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时间为每周五中午12∶30;外交部新闻司每天根据新闻报道确定国际要闻,预测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与地区司主管外交官联系后写出表态口径,难以把握的问题上报外交部长确定口径,若外交部长也无把握就上报总统。外交部发言人的实践推动了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发展。我国外交部在建部后不久,就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发表谈话,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或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里设有中国代表团发言人。但当时并未任命正式的外交部发言人,与今天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外交部发言人不同。1982年3月26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就中苏关系发布新闻,成为第一位正式的外交部发言人。这是一次没有设置座位的新闻发布会,也没有专门的新闻发布场地,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有70多位中外记者应邀参加。

1983年2月,中央要求外交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3月1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外交部新闻发布制度建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但只发布新闻,基本上不回答记者提问。9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开始在每月第一周的新闻发布会上现场答记者问。从1986年起,外交部发言人的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1988年后,改为每次新闻发布会都让记者提问。从1995年6月开始,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定期于每周二、四举行。

1996年,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取消翻译,1997年又改为同声传译。这样,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增加,记者提问的机会也增多,对外信息的传播量也随之增大。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的限制。目前,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机制已经日益成熟,无论是每次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人数,记者提问的数量、质量和范围,还是被外国媒体引用的内容和报道量都超过以往。每年新闻发布会都要举行近100场,内容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出席发布会人数少则上百人,多则两三百人,主要大国的主流媒体记者几乎每场必到。

外交部发言人主要由外交部新闻司主要官员担任,主要负责就我国外交政策和我国对外关系、国际问题发布新闻和阐述立场,对外国常驻记者和临时来华外国记者采访给予协助等。外交部新闻发布处也称发言人办公室,是发言人的日常办事机构。该处主要负责组织新闻发布会,处理与新闻发布会和电话回答记者提问等有关的具体事务。每次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将答问情况整理成文并翻译成英文发布到互联网上。除了一周两次的新闻发布会外,其他时间工作人员以发言人名义通过电话回答记者提问,常被外电称为“一位不具名的外交部发言人”。该处还负责为领导人出访和新闻发布会准备口径,即针对有关国际问题和敏感问题应该如何表态。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声音,在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与我国普通民众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合宜、得体地向国际社会解释其活动发生的原因并表述政府的态度。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外交部新闻发布会,阐释了我国政府的政策主张,在国际事务中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展现了我国公正、民主、和平、进步的国家形象。

.第四节我国“两会”新闻发布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我国的新闻发布会中,最重要的是“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新闻发布会。“两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通常安排政府官员和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983年,为了使众多媒体和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我国,了解我国人大和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会”秘书处决定扩大“两会”对外开放程度,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之前,分别举行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和欢迎港澳台和外国新闻机构派记者采访“两会”。此举受到境外新闻机构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有力举措。1983年6月4日,“两会”首任新闻发言人曾涛、孙起孟分别受各自会议秘书处的委托,同时向中外记者发布了关于召开“两会”的新闻。自那时起,“两会”新闻发布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两会”记者招待会现场“两会”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总的来看经历了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的过程。1980年“两会”期间,只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对会议所要讨论的问题和日程作了说明,并宣布驻京的外国使节和外国记者可以参加大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和另外两次全体会议。1986年“两会”期间,由新闻发言人曾涛举行的中外新闻发布会增加到四次。到近几年的“两会”,全国人大方面的新闻发布会平均每年五至六次,全国政协方面的新闻发布会平均每年两次。“两会”召开的时间一般为10至15天,期间大约安排六到八次大、中型新闻发布会。“两会”期间,影响最大的是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大型新闻发布会。记者参加人数总是该届“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最多的。如,1998~2000年朱镕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新闻发布会,参加的中外媒体记者均为600多名,2001年为700多名,2002年为800多名,占当年参加“两会”报道记者总数的1/3左右。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走过了20多个年头,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2003年7月14日,人民网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不可“泛滥”》的评论,在对各级政府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表示赞许之余,又产生两种担忧:一是担忧普遍地设新闻发言人实质上是新的“形象工程”,这将助长形式主义的进一步蔓延;二是担忧有了新闻发言人,那个地方的政府工作未必就更加透明,反而会成为搪塞舆论的极好借口。这种担忧并不是无中生有,大部分原因在于新闻发言人自身还处于一个摸索成长的阶段。

参考资料:

杨正泉主编:《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等译:《美国新闻史——大众媒介解释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特贝尔等著,余赤平、杨瑞平等译:《从华盛顿到里根——美国历届总统与新闻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杜江:《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蓝鸿文:《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新闻界》,1999年3期。

肖燕雄:《美国新闻发布制度及其实践》,《新闻记者》,2004年9期。

蓝鸿文:《我国记者招待会的由来》,《新闻战线》,2005年4期。

蓝鸿文:《解放战争时期的记者招待会》,《采写编》,2006年3期。

蓝鸿文:《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者招待会》,《采写编》,2006年2期。

吴建:《西方新闻发言人起因探析》,《新闻界》,2005年1期。

肖燕雄、尹熙:《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存续前提》,《国际新闻界》,2004年3期。

李忱:《美国政府是如何管理新闻的》,《中华新闻报》,2004年2月2日。

闵惠泉:《电视的介入与政治传播》,《现代传播》,2004年2期。

仰和:《新闻发布制度与现代政府》,《国际新闻界》,2004年3期。

课外阅读:

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霍华德·库尔茨著,张金秀、周荣国译:《操纵圈——克林顿新闻宣传机器内幕》,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著,尹向泽等译:《掌权者——美国新闻王国内幕》,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汪兴明、李希光主编:《政府发言人15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