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19699700000021

第21章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影视艺术教育(2)

一、从教师来说

1.提供方便,鼓励教师参加艺术实践

身教重于言传。具有艺术实践经历尤其是在创作上曾获得较大成功的教师授课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如何将所教授的内容变得富有意义?教师应该将他们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使用最多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学生们如果能够了解到这对于他们校内外的成功是多么重要的话,他们就可能更努力地学习。

美国影视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和绝大多数教授都是资深的影视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再把这些理论传达给学生;在影视艺术发展相对发达的香港和韩国也有很多老师参与创作,香港的老师都有很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也是他们受聘学校的条件之一。这些老师对创作或产业领域很熟悉,他们来到学校后,主要是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中国的电影学院也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积极参加实践创作,成败得失都可以与学生分享,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亦有一批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屡获成功的教师,他们会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果遇到问题会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影视艺术创作者到学校授课

这些专家与学校老师各有长短。有些教师善于授课但不善于实践,有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讲不出太多的东西。所以,请这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为学生上课,恰好可以与学校老师取长补短。

这种授课应该是有一定课时的系统授课行为,而不是单次的讲座(单次讲座易流于肤浅)。香港的大学会经常邀请著名的影视艺术工作者来上课(一般长达一个学期),或者开办讲座。在韩国,韩国中央大学有些课程是请大影视公司的老板来讲授的,学生于周末直接去老板的公司听课;外请教师和专任教师几乎是1∶1,很多杰出电影专业名人均有被邀请,如韩国电影大公司的老板(兼制作人)、知名影评家、韩国国立影像资料院院长。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在任的固定教授数量相对较少,每个系都有从外面请来的客席教授,比如来自汉城大学、延世大学的教授以及各个电视台的导演或者制片。这样就等于在无形中优化了师资的配置,使学生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

美国的大学甚至直接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大学的教授。影视艺术是一门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门类,时刻关注最新技术动态,及时调整与最新技术的互动,与最新观点、最新的思想撞击,对影视艺术系的学生的创新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请工作在第一线的影视艺术创作专家们来学校授课的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也经常举办一些名人讲座,聘请了一定数量的客座教授,但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很少,效果不显著。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二、从学生来说

1.提高动手课程的时间

理论课与实践课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例才更合适?从学科的性质上讲,影视教学的实践性远胜于它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它的教学目的与其说是掌握系统的目标知识内容体系,倒不如说是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更进一步说是获取一种学习能力。理论课太多易造成学生的眼高手低。

在美国的影视艺术教材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著者设计的具体情境,将知识具体化、情境化,希望学生不仅能记住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以后能灵活运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寻找各种途径来检验学生们是否能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这样知识才有意义。香港和韩国的影视艺术教育也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的培养。

香港的大学无论什么专业,他们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分得很明确(主要指研究生阶段),有专门研究型的学位和专门制作型的学位。影视制作类的学位一般学制三年。第一年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二年则开始分专业方向,分剧本创作、导演和动画。实践的比重绝对大,学生从第一年开始就自己动手拍片,包括胶片、DV和厂棚,训练量很大。学校和当地媒体关系密切,实习或兼职的机会很多。

韩国中央大学是历年来韩国电影戏剧艺术类大学中软、硬件设施均名列第一的知名大学,本科生的理论课占30%,实践课占70%左右。研究生中,制作科学生学制三年,理论科两年,其中制作专业学生的课程中约20%为理论课程。韩国国立艺术大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大约为50%,很注重学生动手的能力。即使属于理论课范畴的课程也会通过类似“现场教学”的手段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教授会带领学生到MBC电视台、韩国广播放送会馆等地进行现场教学。讲授理论的同时,教授还给学生们留下了很多需自己动手拍摄的实践作业。学生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去学校的器材管理部门借到相应的器材,例如PD150、三脚架、话筒和灯光照明设备,而且借期可以持续三天。学校在设备上的支持使得学生们有很多亲自实践的机会。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动手课程的时间可能偏少一些。

有些学校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需要进一步补充器材。只有充分认识到实践工具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相关资金。

2.鼓励参加影视制作实践,多方寻找实践机会。

中国传媒大学已经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着自己的老师参与实践,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这是值得鼓励的。所谓的“促进思维”(The Promotion of Thought)就是:如果要学生学会思考,就必须将学生置于他们必须进行思考的情景中;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必须给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影视艺术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紧跟技术的日益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的步伐。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细致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大量的实践实习,通过各专业、各工种相互之间的合作,熟悉专业技能和本行业的工作流程。

理论课的改革

理论课中也应该有所改革。现有的理论课授课方式仍然多为填鸭式,被动接受的学生们积极性也有限。应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自学,在课内增加讨论、答疑时间,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考虑到中国学生进入大学后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不高,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上交内容摘要或与成绩挂钩等方法。

韩国中央大学研究生课程方式以研讨为主,教授布置讨论书目,学生各有重点地阅读,然后写报告,课堂三小时中一或两人发表论文,教授评点;本科授课方式为讲义、研讨、单独面授指导等,其中一、二年级多为讲义(70%),三、四年级讲义占60%,逐渐减少。培养学生时注重Creativity/Rationality/Artistic,即创造力、推理力与艺术审美性。

美国大学注重培养质疑精神、创新意识。耶鲁大学提出:最优秀的学生是最善质疑的学生。从事不断创新的影视艺术,应当更加鼓励新思想、新观念、新手法,以及对历史的突破、对传统的创新。影视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手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

可喜的是,我国影视教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此类问题,一些新近出版的影视教材,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节目制作中的总体策划构架,学习分镜头剧本写作方式,学习从分镜头剪接、转场到节目输出的各工作环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影视制作理论与实践能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何培养新世纪影视专门人才

一、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应当转变

仅从艺术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远远不够。新的思维形态、新的文化观念、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等都促使我们要取“大影视”、“新影视”的概念,把影视传播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素质教育应当包含其中)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影视传播教育在主要发达国家,已作为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些重大观念上的变化,都是我们要极其关注的。

二、影视教育运作体系应有更合理的构架

要根据学科要求在影视传播教育方面形成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要充分开展影视传播教育的实践,以求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发达国家以产业为纽带,将艺术、传播、娱乐、电讯等产业横向打通的发展趋势,国外有些高等院校也正出现新的动向,如美国的纽约大学就新近设置了娱乐传讯系。

三、影视传播教学内容应进一步拓展与更新

更新影视传播教学内容,核心的一点是将“大影视观”(即影视教育之“时代观念”、“文化观念”、“素质观念”、“学科观念”)与影视传播教育多元运作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更新影视作为社会资讯理论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大众传播理论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艺术方面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经济方面的内容;更新影视作为制作、传播高新技术的内容,等等。

四、影视传播教学手段应丰富化与现代化

影视发展本身与高新技术相伴而生,决定了我们要有相应的高新技术手段去对应;影视“影像”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动用高新技术手段去进行。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影视传播的教学手段,使之现代化,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尖子生的培养

在国际化语境中,特殊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尽管每个学生各有其擅长的方面,但彼此之间仍相对有所区别。教育者应该将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到底,以奖学金或其他名义集中人力(师资)、物力(实践设备)为尖子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尖子生的培养如能令其脱颖而出,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其他学生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门培养了一批适应国际语境的学生。从他们入学一直到2008年毕业,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针对服务于奥运会展开的。包括到国外的先进院校参加培训、参加一些实战工作,等等,还要优胜劣汰,最后合格的学生才可以直接参与奥运比赛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播放工作,为全球观众服务。

要不断发展和进步,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影视教育应该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同时又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化语境的需要,使教育水平超越过去,面向未来。

〔李兴国: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